2011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真题及详解

教育学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且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

A.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拉伯雷的《巨人传》

D.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答案】A

【解析】古罗马的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2.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倡导的“三中心”是指(  )。

A.教师、活动、经验

B.学生、活动、教材

C.教师、书本、课堂教学

D.学生、经验、活动

【答案】C

【解析】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三中心”包括“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

3.在儿童心理发展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说明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稳定性

【答案】C

【解析】不均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和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在儿童发展的某一关键时期进行因材施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我国当前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  )。

A.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祖国服务

B.为社会实践服务,为均衡发展服务

C.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广大的农村服务

D.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答案】D

【解析】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总方向);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重要标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的培养目标)。

5.一位学生没有交作业,教师在其他课时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这种做法实际上侵犯了学生的(  )。

A.人身权

B.受教育权

C.人格权

D.荣誉权

【答案】B

【解析】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教师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进行教育是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表现。

6.义务教育是我国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  )。

A.自觉性、免费性与普及性

B.免费性、统一性与选择性

C.强制性、免费性与普及型

D.福利性、自觉性与普及型

【答案】C

【解析】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它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7.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段是(  )。

A.小学至初中

B.初中至高中

C.初中至高职

D.小学至高中

【答案】D

【解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答案】B

【解析】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它包括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感知教材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阶段。而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9.为使学生了解有关电荷的知识,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有关摩擦生电的实验。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实践活动法

D.参观法

【答案】B

【解析】演示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通过呈现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或通过示范性操作实验和电教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常与讲授法、谈话法等结合使用。

10.我国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所体现的主要评价方式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多元性评价

【答案】C

【解析】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1.班主任的工作中心是(  )。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

D.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方针

【答案】B

【解析】A项,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基础,是班主任工作的起点。B项,教好与管好学生,本身说法就不科学。C项,个别教育是不可取的,因为班主任的工作是针对全班同学,个别教育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不是中心。D项,班主任需要作好家长工作,通过家庭访问、书面联系、家长座谈会等,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的要求协调一致。但是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方针应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职责。

1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

A.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增进人的知识技能的活动

C.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D.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答案】A

【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基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并将其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

13.课程都是在教学计划中规定的。

答:错误。理由如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该观点缩小了课程所规定的内容。课程不仅仅都是在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既包括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程,也包括课程计划之外的课程,比如:学校的环境、校风、师生关系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课程,也属于课程的组成部分。

14.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答:错误。理由如下:

该观点混淆了德育过程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内涵。德育过程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具体区别如下:

(1)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过程,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发展过程;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活动的过程,而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3)德育过程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目标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有哪些主要的社会功能?

答:(1)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

社会发展变迁功能,是指教育所培育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

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社区、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动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人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2)教育的具体功能

政治功能

通过教育巩固和维护一定的政治制度,促进政治体制的完善与变革的功能。

经济功能

通过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文化功能

是指教育具有文化传承与保存、文化交流与选择的功能。

人口功能

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16.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主要内容

专业理想的建立;

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专业能力的提高;

教师自我的形成。

17.学校体育有哪些具体任务?

答:(1)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学校体育具体任务如下:

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

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心得:

教书8年的经历,使我越来越坚定一个目标:做个“懒老师”。过去,我也曾努力将课文分析来分析去,但学生在读课文时居然没有自己的见解,当我逐字逐句的批改完作文之后,发现学生仍然没有学会写作文,我顿感泄气,经过思考,我决定还是变“懒”一些吧,每当我改一次作文,了解了学生的写作的水平之后,就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改好的文章没地方发表,就让学生自己编辑发表,老规矩,第一期我出给学生看,“不好看?那好,下次就有你们自己出吧,各小组轮流负责,每两周出一期。”对于课文,我也不讲来讲去,讲得自己都倒胃口。“我不勉强你们,你们自己看吧,哪篇好咱们就讲哪篇,不喜欢的课文只讲一节课,作为补偿,下一堂课我增加一篇课外美文。”真没想到,一个星期一篇,一不小心,一个学期竟多讲了20多篇文章。“怎么?还嫌我讲的太唠叨了,讲得太多了?那好,你,就这位大声嚷嚷的同学,你来谈谈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吧……”

问题:这位教师真的懒吗?请结合教学过程的某一规律分析上述案例。

答:(1)这位老师并不懒,她较好地遵循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2)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组织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这位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批改作文,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做到心中有数;还选择美文进行讲解、引导。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受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同时,还受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意识、思维方式即价值观的影响。材料中的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修改作文,自己编辑发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建立合作、民主、友爱、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的过程。教师善于创造和谐的情景,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善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善于从学生的年龄和个别差异出发,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方式。材料中的老师善于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形成了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和学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如果这位教师再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效果就更佳了。

心理学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9.心理学通常把个人心理现象划分为个性心理和(  )。

A.心理潜能

B.心理活动

C.心理结构

D.心理过程

【答案】D

【解析】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一个人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过程。

20.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  )。

A.空间知觉

B.顺序知觉

C.整体知觉

D.系统知觉

【答案】A

【解析】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空间知觉。

2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  )。

A.感觉

B.知觉

C.直觉

D.联觉

【答案】A

【解析】A项,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B项,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C项,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D项,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促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22.考试之前,我们反复看书学习以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答案】A

【解析】识记是指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获得和巩固个体经验的过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

23.读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头脑中形成了大草原壮丽的景象,这种心理过程属于(  )。

A.后像

B.想象

C.幻想

D.空想

【答案】B

【解析】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和整合,从而出现了大草原壮丽的景象。

24.“郁郁寡欢”或“心情舒畅”这类情绪状态属于(   )。

A.应激

B.心境

C.热情

D.激情

【答案】B

【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一种影响人的所有体验的性质的情绪倾向,即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

25.在深思熟虑基础上抓住时机将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其反映的意志品质是(  )。

A.自觉性

B.坚韧性

C.自制性

D.果断性

【答案】D

【解析】果断性是指人能够迅速而合理地决断,及时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它是以深思熟虑为前提的,其意志品质与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判断力等品质有密切的联系。

26.个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并成为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称为(  )。

A.情绪

B.动机

C.需要

D.兴趣

【答案】C

【解析】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要求的反映,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了个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事物与条件的依赖性,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7.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的活动方式,称为(  )。

A.习惯

B.能力

C.性格

D.技能

【答案】D

【解析】技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智能活动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28.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之后,我国一些市民盲目抢购食盐,张三也跟着购买了很多,他的这种行为属于(  )。

A.遵从

B.服从

C.从众

D.顺从

【答案】C

【解析】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使一些市民盲目抢购食盐,张三在这些市民的诱导下也大买食盐,这属于从众行为。

29.一般认为,男性自信,进取心强;女性温柔,心灵手巧,这种社会心理效应是(  )。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投射效应

【答案】C

【解析】刻板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通常认为男性自信,进取心强;女性温柔,心灵手巧就是刻板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30.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包括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情绪积极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人格结构完整和(  )。

A.富有创新精神

B.语言风趣幽默

C.智力发展超常

D.自我意识正确

【答案】D

【解析】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它通常包括智力正常、情绪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行动自觉果断、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正确的自我认识。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并将其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

31.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与认知活动没有必然联系。

答:错误。理由如下: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贯穿在包括认知活动在内的其他心理过程之中,并与其他心理过程同始同终,离开了注意,其他心理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

32.“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遗传对人的智力发展没有影响。

答:错误。理由如下: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片面夸大了遗传的作用。但是,遗传对智力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否认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简述动机的含义。

答:(1)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驱力。它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

引发功能,即人的各种活动都由动机引起;

指向功能,即动机具有使人的活动朝向预定目标前进的功能;

激励功能,动机对活动具有维持和加强作用。

34.简述思维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答:(1)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

(2)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它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推理、判断的基本要素,它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推理:它是由表及里的过程,是从一个判断或几个已知判断中推陈出新的过程。

判断:它是对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

总之,这三种形式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其中概念是基础,是思维的“细胞”。

35.简述遗忘的规律以及遗忘原因的衰退说。

答:(1)遗忘的规律

一般来说,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即刚学过之后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比较快,量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忘了。

(2)遗忘原因的衰退说

这一理论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桑代克在其尝试—错误学习理论中的“练习律”中指出,习得的刺激—反应联接,如果得到使用,其力量会加强;如果失去使用,则联结的力量会减弱,以致逐渐消失。尽管许多心理学家对衰退说提出了种种怀疑,并设计了大量实验来否认这种理论,但至今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中留下来的记忆痕迹可以永久保持而不会衰退,并且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观点也符合事物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一般规律,即痕迹衰退仍然被认为是导致遗忘的原因之一。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试述人格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说明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答:(1)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和功能性。

(2)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学校是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人格特征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通过学习以及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自己优良的人格特征。

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受系统的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对学生发展良好的人格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校风和班风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塑造学生的人格特征。

(3)如一位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能够被学生接受、认同甚至喜爱时,中学生才会在行动上对这位教师做出较好的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以这位教师为榜样,对其行事风格进行模仿。这极大的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更会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而同学之间,更容易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思想、感受,而发展成为朋友,进而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在这种交往中,朋友间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发生,进而导致关系亲密的朋友、同学间会发展出相近的人格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