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核心讲义

一、国情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体现与解析

(一)国情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体现

相关国情的学科知识主要体现在第九册的各个单元中,即第一单元“感觉时代脉动”。

(二)国情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解析

1.感觉时代脉动

(1)认识社会巨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小康水平;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

对外工作开创新局面;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2)了解经济生活

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a.公有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b.国有经济: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在我国,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c.集体经济:也有多种实现形式。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它都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们还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参与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4)把握时代坐标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只有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

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基础。

世界中的中国

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努力奋斗。

树立开放、平等的国际意识,维护世界和平。

2.踏上兴国之路

(1)树立科学发展观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科教兴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在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也要求科技创新。

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坚持依法治国

提出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和目标。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这就以最高法的形式确认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地位。

依法治国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3.熔铸民族魂魄

(1)民族大家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民族迁徙、分化和融合而逐步形成的。

(2)振兴民族文化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必须坚持振兴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的繁荣来推进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3)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4.实现共同理想

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1)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

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共同理与最高理想的辩证关系

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3)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

要把坚持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有机统一起来,也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二、心理健康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体现与解析

(一)心理健康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体现

相关心理健康的学科知识主要体现在:第七册(上)的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生活”中第l课“适应新环境”;第二单元“个人、集体与社会”中第3课“正确认识自己”;第七册(下)的第一单元“做情绪的主人”中第1课“七彩的情绪”、第2课“纾解压力”、第3课“乐观向上”;第二单元“让我们真情互动”中第4课“学会沟通”、第5课“跨越代沟”、第6课“珍视友谊”;第八册(上)的第一单元“步入青春年华”中第1课“感受青春律动”、第2课“共享花季友情”;第八册(下)的第一单元“塑造健康人格”中第1课“珍爱生命”、第2课“磨砺坚强意志”。

(二)心理健康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解析

1.正确认识自己,适应新环境

青春期是学生容易滋生孤独感和闭锁心理的特殊时期。

(1)闭锁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

自我认识偏差

内心较为脆弱

(2)教师引导

正确认识自己

主动开放自我

善于关心别人

2.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如何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是该项内容的教学重点。

3.纾解压力

(1)正确对待学习压力

学习不可能没有压力,关键是如何辩证地对待学习压力。在学习压力面前,一味抱怨外在因素反而会加重压力感,积极的态度是努力调节自身,变压力为动力。

(2)克服考试焦虑

克服考试焦虑,关键要“对症下药”,即根据导致考试焦虑的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方法。主要有:

应试情境的激发性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情境的激发下产生的,离开特定的应试情境,就无所谓考试焦虑。

认知评价的调控性

只有当应试者把考试或考试失败看做是对他的一种巨大威胁时,才会形成较强的焦虑反应。

反馈信息的强化性

以往考试焦虑的消极体验及其反应,会以信息反馈的方式在个体心中留下深深烙印,进而导致考试焦虑的恶性循环。

4.学会沟通,跨越代沟

为了能跨越代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做子女的角度,来积极化解矛盾:一是理解父母,二是尊重父母,三是积极沟通。

5.感受青春律动,共享花季友情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正常异性交往时,要告诫或建议他们把握好“自然”和“适度”两个原则。

(1)自然原则:就是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

(2)适度原则:是指异性交往的程度和异性交往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6.珍爱生命

(1)人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生命的意义是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的,人生的价值要靠今天的努力学习和将来的积极工作来创造。

(2)教会学生善待生命,不仅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同时还包括在人生的实践中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

7.磨砺坚强意志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和逆境,并以此来锻炼和磨砺学生的坚强意志,是非常必要的。  磨砺意志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锻炼逐步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

三、道德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体现与解析

(一)道德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体现

相关道德的学科知识主要体现在:第七册(上)的第三单元“待人接物须明理”中第6课“礼貌待人”、第7课“平等待人”、第8课“与人为善”;第七册(上)的第四单元“少年当自强”中第9课“做一个自尊的人”、第10课“做一个自信的人”、第11课“做一个自强的人”;第七册(下)的第四单元“积极进取,共同进步”中第10课“公平竞争”、第11课“善于合作”、第12课“团结互助”;第八册(上)的第二单元“养成交往品德”中第3课“诚实为本”、第4课“信任无价”、第5课“尊重他人”;第八册(上)的第四单元“承担社会责任”中第9课“维护公共秩序”、第10课“勇于承担责任”。

(二)道德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解析

1.待人接物须明理

(1)礼貌待人

(2)平等待人

(3)与人为善

2.少年当自强

(1)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

(2)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态态度

3.积极进取,共同进步

4.养成交往品德

(1)诚实守信

(2)尊重他人

5.承担社会责任

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四、法律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体现与解析

(一)法律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体现

相关法律的学科知识主要体现在:第七册(下)的第三单元“生活离不开规则”中第7课“面对公共生活”、第8课“法律是特殊的规则”、第9课“法律与生活”;第八册(上)的第三单元“珍视公民资格”中第6课“公民的权利”、第7课“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第8课“做守法的公民”;第八册(下)的第二单元“明辨善恶是非”中第4课“抵御不良诱惑”、第5课“远离暴力”、第6课“拒绝犯罪”;第八册(下)的第三单元“感受法律权威”中第7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8课“维护公平正义”、第9课“寻求法律帮助”。

(二)法律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解析

1.生活离不开规则

(1)法律是特殊的规则

法律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但它又不同于道德、纪律、章程、宗教戒律等其他社会行为规范。

从制定上来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是经由国家的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来制定的;

从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上看,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从适用范围来看,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法律与生活

法律是以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规定人们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法律具有制裁功能,更具有保护功能,即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2.珍视公民资格

(1)公民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人身权

财产权

消费者权利

(2)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是维护未成年合法权益、有效地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力武器。

(3)做守法的公民

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把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首要要求。

有法可依:讲的是立法,它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有法必依:是法制建设的中心环节,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武装力量和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严格遵守法律,而不得违背法律。 

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格、严肃,做到认真准确。

违法必究;要求对一切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明辨善恶是非

要使学生努力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辨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跟随作恶。

4.感受法律权威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法律社会里人们通常所说的平等是指公民地位上的平等,而不是经济和社会利益方面的平均。不仅权利平等,而且义务也平等。

(2)寻求法律帮助

让学生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

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诉讼途径(打官司)

a.刑事诉讼

b.民事诉讼

c.行政诉讼

非诉讼途径

a.投诉

b.调解

c.裁决

d.仲裁

e.复议

f.申诉等

五、分析学生成长中的热点问题

(一)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初中阶段,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不断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意义在于把一个生物的“我”转变成社会的“我”,这个过程既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接受社会的行为规则和道德习俗的过程,也是把自己放在社会大环境下,以其他人作为参照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评价自己和完善自己的过程。

(二)自我评价既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又是个体影响自我发展乃至个性发展的一种手段。

(三)教师引导

1.客观评价与全面认识的关系。客观评价来源于多方面信息的整合,因此,综合分析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综合分析自己对从事不同活动的绩效。

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关系。

3.自我评价与“人无完人”的关系。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

六、分析学生在交往中的热点问题

(一)早恋:指个人进入青春期以后,过早出现以结婚为定向,以培养爱情为基础的恋爱行为,这是一种不适时的失控行为。

(二)中学生不宜早恋,这主要表现在:

1.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严厉打压。

2.生理方面:由于很多早恋者情绪不够稳定、好冲动、易动感情、自控力较差,常常会产生各种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情绪。

3.心理方面:对于早恋者而言,早恋是一个既充满欢喜又充满苦闷的过程。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交往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早恋的诸多弊端。

七、分析学生在遵守社会规则方面的问题

(一)权利与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青少年学生必须更加自觉地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我们应尽的义务。

(二)现状: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一直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遵守社会规则方面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青少年犯罪的诸多危害。

八、分析学生在形成社会理想方面的问题

(一)个人理想:涉及个人美好未来,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与发展,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紧密相连,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不仅牵涉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牵涉社会的发展问题。

(二)教育存在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脱节的倾向。具体表现为:

1.教育目的:理想教育被等同于社会理想教育,而忽视学生的生活理想、个人道德理想和职业理想的教育;

2.教育方法:大多是形而上学的说教,导致学生的冷漠甚至怀疑,而真正忽视了学生个人的理想需要;

3.教育方式:理想教育一直只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的,而忽视理想教育其实也是其他各科教学的任务之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正确认识在学生形成社会理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密切相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建立与实现的直接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