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 圣才学习网主编
- 1884字
- 2021-01-06 19:24:25
6.2 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
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答案】D
【解析】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
2.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
A.讲授提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答案】C
【解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科书和讲义是其中的主体部分。
其他还有参考书,讲授提纲等。
3.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答案】D
【解析】读、写、算,是作为公民所必须的“三基”。
4.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学科课程的考查。学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都是分科设置的。
5.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答案】B
【解析】课程与学科、教材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和狭义的课程相混用。教材为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把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等同起来是不正确的,因此,答案选B。
二、填空题
1.综合课程的三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2.课程计划的构成包括以下几方面:________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答案】教学科目
3.就小学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来讲,内容方面应强调其________。
【答案】基础性
4.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是________课程,属一级课程。
【答案】国家
5.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________,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二是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三是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答案】综合性
三、名词解释
1.学科课程
答:学科课程,也称为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限期。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缺点是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隔,不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课程计划
答: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排等。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学科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四、简答题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优化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