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与作图(每题9分,共45分)

1.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1)产业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货币资本的循环形式为:G—W…P…W′—G′。货币资本循环形式最具有片面性。因为,在这个循环形式中,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两者只有数量上的差别,而作为产业资本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阶段成了两个流通阶段的中间环节,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仿佛货币本身能够生产出更多的货币,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而,货币资本循环最具有片面性。

(3)生产资本的循环形式为:P…W′—G′·G—W…P。生产资本循环形式也具有片面性。因为,生产资本的循环形式造成另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是为了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是为生产而生产,这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4)商品资本的循环形式为:W′—G′·G—W…P…W′。商品资本循环形式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商品资本循环形式产生另一种片面性,仿佛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并不是各自单独循环,孤立存在的,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2.微观经济学讨论市场失灵时,通常会举公共品供给的例子。请问:为什么通常经济学家会认为,类似国防等公共品不能通过市场来有效提供?如果经济学家的看法正确,那为什么社会上会经常出现做好事、见义勇为、献血、志愿者等公共品自愿供给现象?你如何用经济学理论来反驳经济学家?

答:(1)通常情况下,国防等公共品之所以不能由市场提供,根本上来说是由公共品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公共品同一般的私人消费品关键的区别在于:公共品不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消费者,也可以消费同其他支付价格的消费者同样数量的商品。他们在享用公共品时都想当“免费乘车者”,即支付价格的消费者的行为对其他消费者具有正的外部性,这将导致公共品的提供低于社会最优的水平。

(2)微观经济学在分析个体经济行为时,通常假定人的行为是合乎理性的。所谓的“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和概括,指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即他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从总体来看,“理性人”假设是符合实际的。现实上,社会上会经常出现做好事、见义勇为、献血、志愿者等公共品自愿供给现象。尽管这些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不是理性的,但就整体而言,人的选择是理性的。因此,不能根据个别的非理性选择而断言“理性人”假设是不现实的。

3.什么是商品价格变动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画图说明微观经济学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吉芬难题”的解释。

答:(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2)利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吉芬难题”进行解释

19世纪,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导致土豆价格上升,但居民对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而这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故此现象称为“吉芬难题”,并将这种随着物品价格上升(下降),需求量反而增加(减少)的物品称之为“吉芬物品”。

图1-1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1-1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物品。商品1的价格下降前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点和点,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可得:为替代效用;是收入效应。而且,负的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为负值。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4.2010年12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布什政府实施的全部减税政策再延长两年。根据这项政策,年收入4万美元以下的人将减税800美元,年收入10万美元的人将减税2000美元。请说明,奥巴马政府为什么要继续实施减税政策?

答:(1)美国经济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消费意愿下降,为此奥巴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投资支出7000亿美元,但是效果并不理想,2007~2009年的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接近10%),GDP增长率仍然很低(2010年第三季度仅有1.7%),宏观经济仍然有二次探底的危险,为此2010年12月6日奥巴马宣布将布什政府实施的全部减税政策再延长两年。

(2)根据经济学原理,减税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减税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者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生产需求,通过乘数效应扩大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减税的乘数为,因此减税可以较大幅度地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和收入。

另外,之前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已经使得名义利率水平接近0,实际利率水平已经为负值。此时如果进一步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仅不能降低名义利率以刺激投资(流动性陷阱),而且还会加剧未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因此,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以减税为代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消费,其稳定宏观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效果更为明显。

5.在不考虑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中,假设经济最初处于非黄金规则稳定状态水平,并且人均资本存量高于黄金规则水平。为了实现向黄金规则水平变化,储蓄率该如何调整?如果储蓄率调整的时刻为,自此以后人均产出、消费和投资将会如何变化,在下图中画出各变量的变化轨迹,并阐明其原因。

答:(1)在人均资本存量高于黄金规则水平时,为了实现向黄金规则水平变化,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人均资本下降到黄金规则的水平,为此政府应该下调储蓄率。如果储蓄率调整的时刻为,自此以后人均产出、投资均下降,但消费会上升,最后到时刻时人均产出、投资达到一个较低的新稳态水平(或者达到较低的黄金规则水平),而消费则达到一个较高的新稳态水平。图1-2是各自的变化轨迹。

图1-2  资本过多时降低储蓄率的影响

(2)之所以各变量的轨迹如图1-2所示,原因分析如下:

索洛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其中,表示人均资本存量,表示储蓄率,表示折旧率,表示生产函数,人均产出率为,人均消费率为

现在考虑储蓄率一次性下降()。此时,在时点处,资本存量不变,故产出水平不变,故产出水平不变,但消费上升为,总投资由下降至,净投资从0下降为负数。但是,随着人均资本存量趋于黄金规则水平,人均消费稳定下来,对于另外两个变量人均收入和人均投资而言也是如此,一开始有一个脉冲式的减少,但是减少速度越来越慢,最后随着人均资本存量趋于黄金规则水平,两个变量也稳定于其黄金规则水平。

二、计算与证明(每题15分,共60分)

6.假设社会两大部类预付资本情况是:.24000C+3000V;.6000C+1500V。两大部类C中固定资本都各占50%,使用年限均为5年,当年更新1/5;剩余价值率为100%。试计算:(1)当年两大部类生产产品价值各为多少?(2)为实现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积累率为60%,第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11:1,其他条件不变,则第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比例应是多少?(3)根据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结果,请计算两大部类生产的发展速度各为多少?

解:(1)因为,固定资本当年更新1/5且剩余价值率为100%,所以第部类生产的产品价值

,第部类生产的产品价值

(2)两大部类积累率为60%,所以两大部类的消费率为40%。先求第部类的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v+△v)+m/x=3000+3000×60%×1/(11+1)+3000×(1-60%)=4350。

因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为(v+△v+m/x)=c+△c,所以△c=4350-3600c=750。

又因为m-m/x=△c+△v,所以△v=1500m×60/100-750c=150,△c:△v=750:150=5:1。

(3)先求c和m,c和m

c=[(24000c+1650△c)×50%]×(1+1/5)=12825×6/5=15390

c=[(6000c+750△c)×50%]+(1+1/5)=3375×6/5=4050

m=(3000v+150△v)×100%=3150

m=(1500v+150△v)×100%)=165

所以,发展速度=(15390c+3150v+3150m)/(14400c+3000v+3000m)=106.32%

发展速度=(4050c+1650v+1650m)/(3600c+1500v+1500m)=111.36%

7.在两种商品交换的经济体中,两个人(a,b)有如下的效用函数:

,假定a最初的资源禀赋,即a拥有9个和3个;而b最初的资源禀赋为,即b拥有12个和6个。定义两种商品X1和X2的价格之比,并标准化商品2的价格。证明:均衡的价格水平

解:根据帕累托最优条件以及两种商品各自总数量的约束条件,可列出如下方程组:

由第一个方程得:,将第二、三个方程代入进去整理得:

  

因为最优点和初始禀赋点的连线的斜率就是价格比率,因此有以下方程:

整理得:

 

结合式得,于是:

8.假如一个企业家拥有两个工厂生产相同的产品,两个工厂的生产函数均为。两个工厂的初始资本存量。单位的要素价格均为1。

(1)企业家要使短期成本最小化,产出在两个工厂之间该如何分配?

(2)企业家要使长期成本最小化,产出在两个工厂之间该如何分配?

解:(1)短期内,每个工厂的固定投入的数量是确定的,所以它们的生产函数就变为:

于是两个工厂各自的短期成本函数为:

工厂1边际成本为

工厂2边际成本为

由等边际法则,即有:

解得:,即产量在两个工厂之间分配的比例为1︰4。设总产量为,则工厂1产量为,工厂2产量为

(2)由于两个工厂的生产函数完全相同,故在长期,给定产出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总产出在两个工厂之间如何分配产量都不会影响企业的总成本。

9.已知一个经济的生产函数为,其中为人均收入,为人均资本,储蓄率,资本折旧率,人口(劳动力)增长率,技术进步率(生产率增长率)。求:

(1)经济稳态时的人均资本值。

(2)如果要使社会成员达到消费(福利)最大化,资本的边际产出应当达到多少?

解:(1)稳态条件为:

代入已知数值得:

解得:

即经济稳态时的人均资本为25。

(2)要使社会成员达到消费(福利)最大化,根据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条件,代入已知数值得:

解得:

此即为黄金律下的资本边际产出。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0.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根本不同,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力水平低、多层次和不平衡,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第二,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四,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4)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从过去的“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的提法,是改革实践的总结,是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上质的飞跃。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它们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竞争中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体现,而且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1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供给增加的长短期影响有什么不同?

答:(1)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内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曲线右移,从而导致利率下降,而利率下降将会导致投资增加,从而使得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因此短期货币供给增加有效。一般认为,凯恩斯主义认为长期货币是中性的。

(2)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因为根据费雪交易方程,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变化的话,增加货币供给是可以增加实际国民收入的。在长期中,增加货币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物价水平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而不能影响实际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因为根据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实际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是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因此交易方程中的无关,而在长期又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因此增加货币供给只能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增加货币供给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无效的。根据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假如货币当局宣布打算增加货币供给,理性的当事人在形成他们的预期时会考虑这个信息并完全预见到货币供给的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产量和就业会停留在自然率水平上不动。当货币工资在一个向上的价格预期下提高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效果就被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所抵消。这样,经济停留在垂直的长期供给曲线上,因此即使在短期,产量和就业也没有变化,即货币是中性的。

12.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可能面临怎样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

答:(1)凯恩斯主义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经济政策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简言之,即“逆经济风向行事”,这样一套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但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面临着一些问题,为此,在采取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时,还要辅之以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收入政策等。

(2)理论上,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都是为了变动总需求,而按照凯恩斯定律的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因此总需求的变动只影响产量水平而不影响价格水平,即价格和工资存在着刚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需求的变动不仅影响产量水平也影响价格水平。即使在萧条时期,总需求的变动对价格水平也有可能产生轻微的影响。此外,价格水平和工资水平是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由市场力量所决定的,其变动又可能影响到经济政策的作用。例如扩张性经济政策虽然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当实施的结果导致物价上涨时,这些政策就受到价格水平变动的限制,有时甚至不能用于解决失业问题。

(3)实践中,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这种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作用的发挥,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经济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不确定性。实行经济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第一,各种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第二,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经济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经济政策达不到预期结果。此外还存在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政府增加支出,会使利率提高,私人投资支出减少,即发生挤出效应。所以,实行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尽量使其效果接近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