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677美学与艺术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分析题(每题30分共150分)

1.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答: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同时,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传播和体现一定的哲学思想,从而对哲学的思维及思考产生启迪。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表现为:

(1)哲学与艺术的联系

哲学与艺术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二者间的相互影响: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a.哲学对艺术家的影响

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李白的审美理想,深受庄子美学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影响,他不但大力倡导“自然”、“清真”的风格,赞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之美,并且自觉地把这种美学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杜甫的美学理想,则受到儒家美学的极大影响,他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融入诗中,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倾诉了对当时统治集团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深受苦难的同情,产生了《三吏》《三别》等代表作品。

b.哲理性的艺术作品的出现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

艺术对哲学的影响

艺术也通过自身的特殊方术传播或体现一定的哲学思想,从而对哲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与艺术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存在差异

哲学运用抽象的概念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揭示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与艺术的具体可感的,鲜明生动的形象相比较,哲学是高度抽象的,根本远离了事物的实际形式。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哲学与艺术对人产生作用的差异

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则是作用于人们理智的同时,还强烈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美的享受。

总之,哲学通过美学影响艺术。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也导致艺术内容的矛盾。

2.朱光潜曾说“艺术化的人生”,谈谈你的理解。

答:(1)“艺术化的人生”

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追求,既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主旋律”,又是他的美育思想的核心。他在《谈美》一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化”,认为离开人生,美和艺术都无从谈起。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而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所以,没有人的参与,美就无从产生。同样,“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不仅如此,美和艺术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弥补人生的缺陷,使人超越自然的限制和实际人生的牵绊,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实现生存的艺术化。可见,美和艺术说到底是为人生的,离开人生,美和艺术的价值也无从谈起。由此可以看出,重视美育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突出特色,人生的艺术化则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观念。

(2)“艺术化的人生”的内涵

在朱光潜的美育理论当中,“人生的艺术化”蕴涵着人生的情趣化、超脱化、道德化和完满化四个方面的含义。

朱光潜认为,人生的艺术化首先意味着人生的情趣化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丰富的人是生活的艺术家,他们善于领略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也能够创造庄严伟大的生活。

“人生的艺术化”意味着人生的超脱化

朱光潜认为,要实现人生的情趣化,还必须有超脱的人生态度。如果人们无法摆脱实用功利的束缚,把世界摆在一定距离之外去看,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的意义。

“人生的艺术化”意味着人生的道德化

朱光潜指出,真正的艺术家对待作品从不随便,而是极其严肃认真。他们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沥血,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如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前后改了十几次才最终选定“绿”字。与艺术家相类,善于生活者对生活也非常认真。他们把过一世生活当成做一篇好文章,尽量追求完美,决不让尘芥妨碍了整个生命的和谐完满。

“人生的艺术化”还意味着人生的完满化

正如好的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有机体,艺术化的人生也必须是完满的、和谐的。朱光潜受康德、席勒等人影响,认为“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3.举例说明形式美。

答: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

(1)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是构成形式美的主要质感材料

在人类创造美的长期活动中,逐渐发展了人对各种形式因素的敏感,例如对线条、色彩、形体、声音等等形式因素的敏感,并逐渐掌握了这些形式因素各自的特点。这些形式因素由于其它相联系的条件发生变化,它的特点、意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例如:

色彩美

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借色彩来象征、暗示人物的性格、品德等。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各有自己的色彩。贾宝玉喜爱红色,是怡红院的主人,又是整个《红楼梦》的中心人物。林黛玉的“黛”有墨绿的含意,潇湘馆一片翠竹是她的性格的象征。薛宝钗含有金钗之意,她有一个金玉良缘的幻想,她特别看重金锁;金色是薛宝钗的色彩。不同的色彩体现了人的不同身份和个性。

形体美

在形体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特性。如圆形柔和、饱满,用同一根线可以围成许多图形,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圆。方形则使人感到刚劲,立三角有安定感,倒三角有倾危感,三角顶端转向侧面则有前进感,高而窄的形体有险峻感,宽而平的形体有安稳感等等。

线条美

在线条方面直线表现刚劲,如商代司母戊鼎。曲线表现柔和,如永乐宫壁画中仙女的衣纹。波状线表现轻快流畅,辐状放射线表现奔放,交错线表现激荡,平行线表现安稳等等。

声音美

声音的领域中人的感受与生理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强烈的噪音不仅不能引起美感,而且会造成机体的损伤。在音乐疗法中,不同乐曲的节奏旋律可以对人的心理和生理起调节作用。听优美、柔和、愉快、流畅而富有变化的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可以治疗心情不安、思绪紊乱。听乐观向上、热情自信、流畅舒展的乐曲(如《光明行》《喜相逢》)可以治疗精神忧郁。

(2)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有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方面。

单纯齐一是最简单的形式美,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如色彩中的某一单色,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面,清澈的泉水,明亮的阳光等等;齐一是一种整齐的美,如农民插秧,秧苗插得很整齐,保持一定的株距,首先是便于植物生长,同时在形式上也呈现出一种整齐的美。

“对称”指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如人体中眼、耳、手、足都是对称,但既是左右相向排列,也就出现了方向、位置上的差异。均衡的特点是两侧的形体不必等同,均衡较对称有变化,比较自由,也可以说是对称的变体。

调和与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对比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异”。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相并列,例如色彩中的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蓝与青、青与紫、紫与红都是邻近的色彩。

比例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例如人们平时所说的“匀称”,就包含了一定的比例关系。古代宋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指的比例关系。

节奏韵律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一是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把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

多样统一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多样统一所产生的整体效果也就是和谐。从单纯齐一、对称均衡到多样统一,类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论述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的作用。

答: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隐蔽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六种不同性质和不同作用的类型,即误差意识、病患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艺术创作有很大影响的主要表现在后四者当中。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1)梦幻无意识

梦是无意识的心理表现。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幻无意识会反映作者创作构思的具体情景。这种梦出现的艺术灵感,在文艺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另外,荒诞梦、混杂梦以及病患无意识中的思维状态通过心理分析能够折射出某些内心的隐秘和幻觉,有时会表现为作品人物的特定心理表现及特定场景,在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有所展示。但在艺术创作中没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能无意识

本能无意识是由生理机能内驱力产生的先天遗传下来的心理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原始的本源。它们是一系列的无条件反射构成的。艺术创作中的本能无意识与意识起着配合和助推作用,主要表现在母爱、性爱和表演艺术中。戏剧影视演员在表演中将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有机统一后,不自觉的和角色融为一体,瞬间完全进入角色,无意识地做出很自然恰切符合人物性格的姿态。

(3)习惯无意识

人类一切创造性的熟练劳动都是有赖于习惯无意识的建立,它是主体习惯成自然地驾驭客观规律的一种非常自由而高妙的理想境界。艺术家创作任何一件艺术品,几乎毫无例外地需要习惯无意识的彩玉,有时还会充当创作舞台的“表演主角”。例如,艺术灵感的爆发,就是习惯无意识同本能无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在创作中出现未思考主题而主题自来的表现,也是艺术心理定势中的习惯无意识作用的结果。

(4)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从人的祖先继承下来的原始经验的总和,是与生俱来的,凭借遗传蓄积在每个个体心灵的深处,成为种族的心理积淀。集体无意识在艺术家身上体现的十分突出。艺术家依靠艺术心理定势和文化素养的支撑,才能够产生创作冲动,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风格和韵味的艺术作品。越是伟大的艺术家,越是对他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所积淀的集体无意识表现得越充分。

5.论述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和斯坦尼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答:(1)布莱希特表演体系

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的戏剧体系。

布莱希特戏剧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

“陌生化方法”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它是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演剧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戏剧美学思想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戏剧美学思想是: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它出现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之时,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阶层对舞台艺术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生活真实的要求,而且体现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性及对现实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热切追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意义

a.体系在导演工作方面所作的大胆革新,完善了俄罗斯导演艺术流派,使导演发展成为整个演出的思想解释者、组织者、剧院集体的教育者。

b.在与演员的合作上,体系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

c.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