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复习笔记

一、知识的性质

(一)知识的定义与类型

1.知识的定义

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2.知识的类型

(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

a.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

b.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

c.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

a.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学习的是陈述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

b.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规则由陈述性形式转化为程序性形式;

c.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的执行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2)哲学的显性知识(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

显性知识是能用语言文字(包括数学公式、图表)等诸种符号表达的知识;默会知识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就是显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中有些是个体不能意识到和用言语表达的,也就是默会知识。

(3)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广义的知识”是涵盖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知识概念。

(二)陈述性知识的心理表征

1.命题与命题网络理论

(1)定义

“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在认知心理学中,命题是指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位。一个命题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构成。

命题网络,即如果多个命题具有共同成分,就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起来组成命题网络。

(2)主要观点

知识以命题网络的层次结构贮存;不同动物的知识概括水平不同;在每一概括水平上贮存了可以用来区分其他水平的物体的属性;随着问题概括水平的提高,被试判断问题真伪的反应时也随之延长。代表人物有科林斯、奎廉。

2.图式与脚本理论

(1)定义

人头脑中关于普通事件、客体与情景的一般知识结构。人的较复杂的整块的知识是用图式来表征的。其含义包括几下四点:

图式具有概括性;

图式中含有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含有非本质特征;

图式中的知识是以某种方式或结构组织起来的;

个体的图式是发展的.

脚本指表征反复出现的有序事件的图式。脚本表征的事件有一定的时间顺序。

(2)图式的分类

表征客体的图式;

表征事件的图式。

3.双编码理论

代表人物是佩维沃。主要以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为主。陈述性知识的两种表征方式:

(1)言语

言语系统中的词是客体、事件和抽象观念代码,它们与其表正的对象的联系是任意的。言语表征一般是一系列化的;

(2)意象

意象表征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与情绪有关的骨骼肌感以及其他非言语表征。并且能同时对许多特征进行编码。意象表征系统和言语表征系统的成分是彼此联系的。

4.神经网络理论

(1)计算机中研究的神经网络的内容

有与神经元相似的结点或单元;

结点与结点之间有联结;

学习是联结的创造及其强度的改变。

英语词汇中相同词干的词比无相同词干的词相更易识别。

(2)平行分布加工理论

知晓意识中的任何东西都要归根于神经网络中的基本表征,即联结的模式。应用于解释英语单词的识别。词义(概念)的激活依赖较低级音节和模式的激活。它的教育含义即在掌握高级的知识之前,必须先掌握低级的知识。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一)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1.定义

“同化”即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进而形成更为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

2.三种同化过程

依据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关系,可分为三种: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原有知识的包容和概括水平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即一般到个别。

有两种不同的类属过程:

派生类属过程;

相关类属过程;

通过类属过程,原有的概念或命题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是区分两种类属过程关键。

(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原有知识的包容和概括水平低于新学习的知识;

(3)并列结合学习(类比学习)

原有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之间既不存在从属关系,又不存在总括关系,但两者在横向上存在某种吻合或对应关系。

(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认知过程的解释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认知过程包括选择、整合、组织、精加工四部分。

1.选择

学习者将其注意集中于环境中所呈现的信息的有关方面,或者将有关的信息与无关的信息区分开来,并将信息从感觉记忆移送到工作记忆中。

2.整合

学习者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3.组织

在工作记忆中建立新知识内部的联系,或者是将所选择的信息组织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4.精加工

对所呈现的信息进行添加、补充的活动。

(三)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1.外部条件

主要指给学习者呈现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材料。此外,还包括教师为促进学生学习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反馈指导等。

2.内部条件

(1)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

(2)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

三、陈述性知识学习规律的教学含义

(一)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从言语陈述(包括口头语言陈述和书面语言陈述)中习得。要学生习得言语陈述传达的意义,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相关知识经验。

2.学生已经具有相关的原有知识经验时,要激活或调动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

3.学生缺乏理解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具备这些知识经验。

4.学生的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可能存在干扰,教师要做出有意识的预防。

(二)引发与促进学生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内部过程

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而采用的教学措施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是提问。而其他用来引发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教学措施包括以下两点:

1.在呈现陈述性知识的课文中,用粗体、下划线,或用上“首先”、“其次”等表明结构和顺序的词语,会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选择和组织过程;

2.在讲解陈述性知识的过程中,在某些地方故意戛然而止,或者在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内容中略去一定的内容,让学生预测或思考接下来或略去的内容是什么等。

(三)教会学生自己引发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内部过程

教会学生自己学习陈述性知识,必须教给他们学习的技能。生成技术(维特罗克)即记笔记和做笔记。

1.笔记的作用

(1)有助于指引个人的注意;

(2)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

(3)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做笔记的步骤

(1)记下听讲中的信息

(2)使记下的信息对你有意义,即理解它们。重要的是进入第二步,对笔记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