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复习笔记

一、学习论流派的认识论根源

(一)经验主义认识论及其对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1.经验主义

强调经验,尤其是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的哲学理念。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荀子、洛克、贝克莱、休漠等。

2.经验主义的相关概念

(1)三个学习机制

通过感知获得的简单观念可以在记忆中保存下来;

通过联想可以将简单观念组成复杂观念;

经验主义理论包含反思观,反思观可以用来解释从抽象、推理和演绎中得到的知识。

(2)经验主义对人的认识的分析具有四个特征(鲍尔和希尔加德)

感觉主义;

还原主义;

联想主义;

机械主义。

(二)理性主义认识论及其对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1.理性主义(唯理论)

强调知识产生于推理,不依赖于感觉经验的哲学理念。与经验主义相对。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孟子、笛卡儿、康德。受理性主义的影响,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与语言学研究得到运用。

2.对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学习心理学中的理性主义观是在反对与批判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的机械主义与还原主义倾向时发展起来的。最早举起批判大旗的是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三)学习论流派发展和演变概况

1.鲍尔、希尔加德的《学习论》

(1)行为与联想论

桑代克联结主义、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说、格斯里的接近条件作用说、赫尔的系统行为论、人类联想学习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埃斯蒂斯的刺激抽样论以及新近的行为主义论;

(2)认知与组织论

格式塔理论、托尔曼符号学习论、信息加工理论和新近的认知建构理论。

2.欣茨曼的《学习与记忆心理学》

对认知主义学习论影响最大的相关学科是哲学和计算机科学。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赫尔。对行为主义学习论影响最大的相关科学是生理学和动物行为学。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旨在阐明以文字符号或其他符号表征的知识学习与保持的性质、过程和受制约的因素。

4.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解释人类在环境中如何经由感官觉察、注意、辨识、转换、记忆等内在心理活动,以及吸收并运用知识的过程的理论。基本观点如下:

(1)人类是信息的加工者;

(2)心理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3)认知是一系列信息加工过程;

(4)学习就是获得心理表征。

5.学习的图式理论

以图式的习得、精制、修改、选择和运用来解释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的一种学习理论。

6.生成学习理论

维特罗克提出,强调理解性学习是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与他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

7.社会认知论

由班杜拉创立,在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格理论。

8.情境认知理论

强调社会文化和实践在人的学习和认知中的重要性,它对信息加工心理学持批判态度。

二、学习心理学研究早期两大派别的理论之争

(一)基于经验主义的早期学习研究

1.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

艾宾浩斯是用严格的实验方法研究哲学家们提出的联想规律的第一人。

记忆和联想规律如下:

(1)音节长度对记忆的影响;

(2)材料的意义性对记忆的影响;

(3)保持间隔对遗忘的影响,即无意义材料的遗忘先快后慢。

2.艾宾浩斯之后的人类联想学习研究

(1)系列学习(序列学习)

系列学习与记忆中会出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因此系列较长的材料两端相对易学且保持较好,中间的部分相对难学且保持较差,这种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2)配对联想学习

通过改变配对材料的刺激项与反应项的相似程度,可以研究先后学习两套不同材料间的迁移和干扰;

(3)自由回忆学习

被试往往采用主观组织的策略来帮助学习和记忆。

3.条件反应

(1)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指在条件刺激出现时或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这种无条件刺激的呈现起增强学习的作用,被巴甫洛夫称为强化。

(2)操作条件反应(工具性条件反应)

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他避免用联结与联想等术语来解释学习。

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和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应实验中,外部的强化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

4.动物学习实验研究(让饿猫学习逃出迷箱实验)

代表人物是桑代克,他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S—R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联结论又称尝试与错误说。

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准备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属于动机范畴。

(2)练习律

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

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

(3)效果律

决定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机体的行为后果。凡是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二)基于理性主义的早期学习研究

1.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

苛勒的黑猩猩接棒实验,说明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过程,而是突然领悟的,所以格式塔的学习论又称顿悟说。

顿悟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有先前从事类似活动的经验。顿悟产生的原因有两点:

(1)刺激情境的整体性和结构性;

(2)假定心本身有一种组织功能,能填补缺口或缺陷。

2.托尔曼的认知学习理论

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的结论是动物学习的结果并非是习得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它们学习的实质是脑内形成了类似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结构的认知地图。

该理论主张把“S—R”公式改为“S—O—R”公式,0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影响学习的条件是学习个体的目的与预期,并提出了“潜伏学习”概念,区分了“学习”与学习的“行为表现”。

三、当前两种不同的学习理论

(一)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学习与记忆过程视为信息加工过程,以人类知识为研究对象。信息的贮存分为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贮存阶段。

1.三个系统

信息加工过程是三个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分别为:

(1)加工系统(操作系统)

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构成;

(2)执行控制系统

它对整个加工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这种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内在调节控制能力在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系统中称为“认知策略”;

(3)期望系统

信息加工的动机系统,对信息加工过程起定向作用。

2.两类知识

(1)陈述性知识

言语陈述的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在人脑中表征和贮存,但也能以表象的形式表征和贮存,即许多知识既可以用语义(命题)编码,也可以用形象编码。提取需要有意的回忆;

(2)程序性知识

不能用言语陈述,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编码。提取一般可以自动进行,不需要有意识回忆。

3.四种迁移

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种技能之间具有共同的产生式规则(安德森)。

(1)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迁移;

(2)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迁移;

(3)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4)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迁移。

4.有效学习的条件

(1)注意与预期;

(2)原有知识;

(3)新旧知识的联系与编码;

(4)学习策略与元认知。

(二)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论者主张人类的思想是对环境的适应,也就是说是情境性的。主张把认知研究的重点从个体转移到社会文化情境和那种情境中的人们的活动。从情境认知观点看,知识是通过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自然出现的。

1.两个基本观点

“知识即生活实践”和“学习即参与社会团体的实践之中”。

2.情境认知过程

(1)学习者采用不同方式和不同长度时间参与社会文化团体的活动,从而获得学习:学习过程就是参与社会团体的实践活动过程,参与的形式有合法参与和非法参与、部分参与和完全参与;

(2)通过符号的中介过程进行学习。

3.情境认知的教学含义

(1)认知学徒制;

(2)情境支持的教学(抛锚式教学);

(3)学习社团(学习共同体);

(4)在情境中评估。

4.情境观的四个主张

活动基于它所处的具体情境;

知识不能在任务之间迁移;

抽象的训练几乎无用;

教学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