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23054字
- 2020-11-18 23:12:25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视频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教育学说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科学教育学
【考点】20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所形成的流派。
【答案】A
【解析】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1907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阐释了实验教育思想。随后众多的教育学家加以发展。实验教育学家认为,应该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狄尔泰和斯普朗格等;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屈;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鲍尔斯、金蒂斯和厄布迪尔等人。
2.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考点】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以及教育目的确立依据。
【答案】B
【解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这使得教育目的的制定离不开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同时,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又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分强调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或者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都具有片面性。人的发展要从个人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需要出发。
3.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 )。
A.忽视了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
B.有教育万能论的倾向
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D.夸大了教育对人力资本的作用
【考点】人力资本理论的缺陷
【答案】C
【解析】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这一原理注意到了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却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如性别,种族,年龄等。此外,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第一,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只是众多因素之一。第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总成正比。第三,教育、教育产品难以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难以计算它的即时“利润”。第四,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容易冲击、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 )。
A.学会关心
B.学会生存
C.学会创造
D.学会交往
【考点】21世纪教育目标和实质的把握。
【答案】B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解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21世纪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共存的思想对现代教育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四个支柱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教育思想,它对现代人的素质做了一个明确的界定。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 )。
A.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
D.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考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答案】A
【解析】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但从更深层次看,它也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的”人道德发展,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得到的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这是全面发展的度方面的规定:统一发展,统一于个体和劳动过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6.小明的爷爷当年就读于半工半读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既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他接受的教育属于( )。
A.正规教育
B.半正规教育
C.非正规教育
D.业余教育
【考点】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答案】A
【解析】半工半读学校的定义:通过“劳学结合,以劳养学”方式,促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途径,实现自力求学全面发展目标的现代教育机构。1958年学制改革中提到,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全日制学校包括全日制大、中、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有完备的课程,以教学为主。半工半读学校教学与生产并重,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劳动,教学与劳动的安排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根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包括全日制和半工半读式等多种形式。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业余学校则在人们的工余时间提供相应的课程和训练。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7.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双轨学制。其“双轨”是指( )。
A.公立学校系统与私立学校系统
B.职业学校系统与普通学校系统
C.大学一中学系统与小学一初等职业学校系统
D.义务教育系统与非义务教育系统
【考点】学制类型中的双轨制。
【答案】C
【解析】在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英国,在产业革命之前,资产阶级为其子女建立了从预备学校、中学直至大学的学校教育制度,而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只能在由宗教团体主办的“贫民学校”、“主日学校”接受教义的灌输。大工业的发展,特别是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要求其国民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样一来,英国的教育一方面保持着原有的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了国民小学、职业学校,以便培养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新型劳动力,由此逐渐形成了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双规学制。
8.班主任在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其中的评价属于(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鉴定性评价
【考点】不同教学评价的内涵。
【答案】B
【解析】布卢姆依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种。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旨在了解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活动记录、测验、问卷调查和咨询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的持续评价。它是伴随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向师生提供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进程的反馈信息,从而调节教与学的活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并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形成性评价通常在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友好的和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是一种使评价对象不易产生焦虑情绪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以作为某种资格认定或升、留级的根据。题目中的班主任采用了形成性评价方法。
9.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于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综合课程
B.核心课程
C.选修课程
D.活动课程
【考点】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
【答案】D
【解析】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在于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动课程有时也叫“经验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10.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的德育模式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集体教育模式
B.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体谅模式
【考点】德育模式的类型和特点。
【答案】B
【解析】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根据其道德心理发展理论提出并建立的。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主要涉及的是道德判断问题,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源于儿童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体谅模式则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价值澄清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社会学习模式则强调学习和模仿学习对儿童道德行为形成的影响。这道题的关键词是道德思维方式,按照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排除其他选项,选择B。另外,在2010年考试中,通过实例考查了体谅模式。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11.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 )。
A.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B.教师对课程的再开发
C.管理者对课程的监控
D.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考点】泰勒原理。
【答案】A
【解析】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其中,确定教育目标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其次,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最后,陈述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泰勒认为目标是有意识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工期望实现的结果。教育目标是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因而,课程目标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2011年,教育学选择题考到了泰勒提出的三条基本原则。
12.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学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中,不宜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是( )。
A.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B.培养学生区别事实与假设的能力
C.培养学生运用特定信息检验假设一致性的能力
D.培养学生领会一个段落中各种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答案】A
【解析】教学目标是一种预期的教学成果,应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当实现的在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布卢姆倡导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目标,旨在为教学及其评价提供具体的指导。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级水平。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与其它教育活动一样,都有着明确的目标进而追求某种结果,而不是盲目、无意识的活动。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学的基本要求,与其他选项相比较而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目标并不明确,分类不明显。
13.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的教师专业权利的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指导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权利
B.对学校进行管理与领导的权利
C.选择教材教法开展教学工作的权利
D.检查与评价学生品行、学业、身体的权利
【考点】教师权利。
【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7条(共6款)规定,教师享有以下权利: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及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的权利;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洲的权利。此考点在2011年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14.对于先秦儒家学者所概括出的五种人伦关系,董仲舒最为强调的三种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君臣、父子、兄弟
B.君臣、父子、夫妇
C.君臣、父子、朋友
D.父子、兄弟、夫妇
【考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对于处理君臣、父子、夫妇等伦常关系的思想,在先秦儒家和法家那里就已经存在。而董仲舒则是更明确地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的思想。三纲是实现董仲舒理想社会等级秩序的总纲,是他最为欣赏的人伦等级基本公式。“三纲五常”是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另外,“五常”即为仁义礼智信。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在学校制度方面的一大改革是分科设学,设立(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玄儒文史四馆
B.玄儒律算四馆
C.文史律算四馆
D.文史书算四馆
【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制度的变革。
【答案】A
【解析】自汉代以来,经学教育独霸官学。南宋时,在学校制度方面进行分科教学,设立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馆,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馆,研究辞章的文学馆以及研究经书的儒学馆等,这种分科设学的作法,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16.“熙宁兴学”之后,宋代太学中曾经普遍实施的一种将学生平时品行、学业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考察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称为( )。
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积分法”
D.“六等黜陟法”
【考点】北宋以来的中央官学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
【答案】B
【解析】三舍法是宋代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为熙宁“新政”之一。当时,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专记诵,王安石认为不能造就用人才,因建议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创立太学生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上舍、风舍、外舍三等。在一定的年限及条什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内舍生得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试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中等者直接参加蓼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省试。三舍法将学生平时品行、学业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考察。“苏湖教法”为宋代学者胡瑗所创。胡瑗在苏州和湖州两地进行教学时,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学风,而重经义及时务,在学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的爱好分斋而教。经义斋学习六经,治事斋学习治兵、水利、算数等,使学生各择一专业再兼学一专业。教学方法也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明体达用,培养有世纪才干的人为目标。元代中央官学实行“积分法”,方法是根据学生的月考成绩,优等者给一分,中等者给半分,下等者不给分,年终积分至八分以上者升补上一等级,若不能升等,来年积分即归零,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对宋代“三舍法”的继承和发展。清代在府州县学中创立严格的“六等黜步法”,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特点是,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17.王守仁的修养方法强调“事上磨炼”,其所谓“事”是指(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家事
B.农事
C.人事
D.心事
【考点】王守仁教育思想和道德修养方法。
【答案】C
【解析】王守仁认为如果一味追求静坐澄心,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者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才遇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因此,他提出“事上磨练”。他这里说的“在事上磨炼”,亦“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指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认为在口头上谈“致良知”是无意义的,“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他主张道德修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知行合一”。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废除八股考试
B.颁布近代学制
C.设立京师大学堂
D.书院改学堂
【考点】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答案】B
【解析】“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在京师设立大学堂,书院改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并没有颁布近代学制,中国第一个法定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颁布于1902年。
19.在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中学阶段最早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需要的学制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戊辰学制”
【考点】近代以来颁布的学制的主要内容。
【答案】C
【解析】壬戌学制是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是:①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②若干措施注意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不作硬性规定。③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④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⑤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的“癸卯学制”、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以及1928年颁布的“戊辰学制”都未涉及中学阶段最早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双重需要。
20.蔡元培对大学精神的解释是( )。
A.“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D.“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纲无羁绊之学府也”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答案】C
【解析】“大学者,非谓有大楼指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出自著名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大学》,是儒家对大学的教育目的和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纲无羁绊之学府也”,出自《复旦校歌》。大学是创造和保存人类文明的场所,是培养全面客观地了解和研究世界智者的地方。蔡元培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这是蔡元培对大学精神的解释。
21.抗日战争时期,为强化学校训育,国民政府规定在中等以上学校中推行(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专任制
B.导生制
C.导师制
D.辅导制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控制措施。
【答案】C
【解析】为了进一步控制学生,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行了《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实施导师制应注意之各点》。《导师制纲要》规定,从1938年起,中等以上学校的训导制度均采“导师制”,“每组设导师一人,由校长指定专任教师充任之”,“导师对学生之思想、行为、学业及身心摄卫均应体察个性,施以严密之训导”。“导生制”(也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叶,在英国实行的制度。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22.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
A.晏阳初
B.梁漱溟
C.黄炎培
D.陶行知
【考点】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近代的教育家、哲学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梁漱溟的“乡农教育”实验独树一帜,他的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他认为,中国的社会问题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相遇,中国文化相形见绌,为应付新环境而学西洋,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破坏殆尽,中国乡村破产崩溃。因此,当务之急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中国原本是一个大的农业社会,中国的建设问题归根到底是“乡村建设”,而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他是一个立足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而晏阳初,黄炎培和陶行知对乡村改造曾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实践,但都不是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
23.在教育本质的问题上,杨贤江认为教育是( )。
A.社会的经济基础
B.劳动力再生产手段
C.不偏不倚的公正事业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D.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
【考点】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答案】D
【解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教育的本质,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突出特色,是他对中国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里,一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是以社会的经济阶段为基础的。”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在2010年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24.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校中,教师被称为(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拉比”
B.“古儒”
C.“书吏”
D.“校父”
【考点】外国古代教师的称呼。
【答案】B
【解析】“拉比”原意为教师,即口传律法的教师,后来人们将犹太教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统称为拉比。在古代两河流域,由于管理寺庙财产的需要,寺庙中有关人员(一般称作“书吏”)需要学习文字和符号,这样就产生了训练书吏的学校,由于苏美尔人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其负责人称为“校父”。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25.在古希腊教育史上,首次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门课程(即“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的教育家是( )。
A.毕达格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考点】古希腊教育内容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C
【解析】苏格拉底将“算术、几何、天文”三门课程列为了必须学习的科目。而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26.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B.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C.注意、期待、相关、集中
D.明了、联合、提示、巩固
【考点】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
【答案】B
【解析】在对儿童学习活动心理学认识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经历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2010年该考点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2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教育改革计划所体现的教育观念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B.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C.教育内容的世俗化
D.教育实施的终身化
【考点】法国大革命时期先后颁布的教育改革计划。
【答案】D
【解析】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变革彻底摧毁了封建等级教育制度,逐步建立了近代教育制度。在整个19世纪,法国基本上保持着拿破仑一世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教育体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计划,这些教育计划不同程度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各派的共同愿望,其教育主张主要有: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倡导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要求实现教育内容的世俗化,科学化等。
28.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欧洲近代教育家是(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乌申斯基
D.福禄培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欧洲近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夸美纽斯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所谓“泛智”是一种全面的、能为所有人所掌握的全部知识。泛智思想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且认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们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
29.1886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中学校令》中,将中学分为(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学
B.私立中学和公立中学
C.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
D.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
【考点】日本近代中等学校的发展。
【答案】D
【解析】1885年,日本进行官制改革,成立了第一届内阁,森有礼任文部大臣。在他的主持下,1886年,日本颁布了各种教育法令,统称为《学校令》,其中包括《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和《小学校令》。《中学校令》颁布于1886年4月,规定中学是为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而进行的基础教育,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两类。前者修业5年,由各府、县设置,归各府、县管辖;后者修业2年,归文部大臣管理。高等中学分科,设有法科、医科、工科、文科、理科、农科和商科等,属于大学预科性质。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0.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的决定战后英国教育发展基本方针和政策的教育改革法案是( )。
A.《巴特勒法案》
B.《巴尔福教育祛》
C.《费舍教育法》
D.《福斯特教育法》
【考点】英国近代以来的教育法案。
【答案】A
【解析】《巴特勒教育法》也称《1944年教育法》,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于1944年提出,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它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互相衔接的初等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民受教育的机会。法案确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费舍教育法》于1918年颁布,主张废除初等学校的学费制等,它的颁布对于英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巴尔福教育法》于1902年颁布,该法主张设立地方教育局,赋予地方教育局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等权利。《福斯特教育法》于1870年颁布,该法案要求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等,它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这就要求大家对法案的主要内容和法案的意义非常的熟悉和了解。
31.在进步教育运动中,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主要贡献在予创立了(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葛雷制
B.昆西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设计教学法
【考点】进步教育实验。
【答案】D
【解析】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设计的一种教学法,是进步教育的实验之一,其特点是取消分科教学,取消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设计的学习单元。设计教学法在美国得到迅速传播,到20世纪30年代,对英语国家的学校产生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在西欧和苏联被采用,对中国、印度、和埃及等国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教育家沃特以推行了“葛雷制”;帕克赫斯特是道尔顿制的创始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帕克的教育改革措施以“昆西教学法”“昆西制度”著称。
32.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实验中,提出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的(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一般发展
B.特殊发展
C.全面发展
D.个性发展
【考点】赞科夫的教育思想。
【答案】A
【解析】赞科夫主要是通过他的“教育与发展关系问题”实验来发展苏联的教育理论的,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通过实验,他提出了5项教学论体系的新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班上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3.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主张传授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倡发现学习的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改造主义教育
B.要素主义教育
C.永恒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教育
【考点】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答案】D
【解析】结构主义教育是一种在现代欧美国家广泛流行、影响很大的教育理论。它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流派侧重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其重要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 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改造主义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建设“理想社会”,强调教学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培养学生“社会一致”的精神;要素主义教育主张把拥有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认为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永恒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主张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4.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詹姆斯
D.赫尔巴特
【考点】教育心理学历史的发展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答案】A
【解析】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并将其教育适应人的本性的思想发展为:教育适应儿童心理的思想,强调利用儿童的自然兴趣和活动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是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35.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考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A
【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是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一水平。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在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虽然在第一水平中,儿童已经有了是非善恶的观念,但这些观念还是纯外在的,儿童主要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
36.下列各种个别差异中,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B.冲动型与沉思型
C.内控型与外控型
D.分析型与综合型
【考点】不同的认知方式。
【答案】C
【解析】认知方式也称认知类型或认知风格,它是指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通过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过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的习惯性特征。它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认知差异的不同类型:依据人是否受环境信息的影响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依据认知速度的差异分为冲动型和沉思型;依据学生信息加工的深度分为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依据认知策略选择的不同分为分析型与综合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7.下列术语中,含义不同于“认知结构”的是( )。
A.统觉团
B.认知地图
C.学科基本结构
D.编码系统
【考点】认知结构的实质。
【答案】C
【解析】与认知结构概念相同的有四个,图式、统觉团、认知地图和编码系统。按照皮亚杰的理解,个体是在先天遗传所获得的最初的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统觉团是赫尔巴特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学习过程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吸收新观念的统觉过程。托尔曼的认知地图就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所说的认知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在布鲁纳看来,是指一个学科围绕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态度和方法而形成的整体知识框架和思维框架。编码系统则是通过复述、强化等编码方式,将各种信息组织、编码和存储起来而形成的知识体系。统觉团、认知地图和编码系统都是教育心理学中认知方面的概念,而学科基本结构不属于这一范畴。
38.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塑造
【考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中止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实现。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39.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社会建构主义
B.激进建构主义
C.皮亚杰理论
D.信息加工理论
【考点】不同学习的理论。
【答案】D
【解析】西蒙、安德森、加涅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学习是信息的接受、贮存和提取的过程;第二,学习的结果是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第三,知识以命题网络或产生式被表征;第四,学习的重点是信息的编码。就是说,信心加工理论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可以说,这个理论认为人在知识的表征过程中是被动地,所做的只是将外部的东西移到脑袋中去。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建构主义则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即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的过程。
40.在多次遇到众邻居家的狗之后,儿童形成了对“狗”的基本理解,包括狗的一般体型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此时儿童关于狗的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图式
B.命题
C.表象
D.产生式
【考点】表征方式。
【答案】A
【解析】命题是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的论题组成;表象表征的往往是事物的知觉特征,使人们保存情境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图式表征的是对某个主体的知识所具有的综合性质,通常组合了概念、命题和表象;产生式是程序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由条件和行动两部分组成。
41.形式训练说所涉及的迁移本质上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特殊迁移
D.一般迁移
【考点】迁移理论。
【答案】D
【解析】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形式训练说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如注意记忆知觉想象和判断等,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增加力量,如记忆的官能通过记忆的训练而得到增强,就从这个学习中得出一个态度观点,所以认为推理和想象的官能则通过推理和想象的训练而得到增强。所以,可见迁移本质上是说一般迁移。
42.学生在了解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及面积的可加性原则后,生成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按照加涅的学习分类标准,这种学习属于(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辨别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学习
D.高级规则学习
【考点】加涅学习分类理论。
【答案】D
【解析】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将学习分成了八类。辨别学习,是指能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做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概念学习是能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规则学习也称为原理学习,主要是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也称为解决问题学习,是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去解决问题。加涅认为,高级规则的学习以简单规则的学习为先决条件,简单规则的学习以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概念学习以辨别学习为先决条件,从而构成了一个累积的学习层次。高级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指人把若干以前学到的法则(规则)组合成为若干原理(新规则或高级规则)去解决以前自己没有解决过的问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43.“学会如何学习”的实质是( )。
A.学会在适当条件下使用适当策略
B.掌握科学概念与原理
C.掌握大量言语信息
D.形成学习兴趣
【考点】学习策略的实质。
【答案】A
【解析】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44.研究表明,专家棋手在扫视实战棋局5秒之后,能准确再现20多个棋位,而新手仅能记住4到5个棋位。对于这一事实的合理解释是( )。
A.专家的观察力敏锐
B.专家的记忆力敏捷
C.专家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D.专家贮存了大量有关棋局的知觉模式
【考点】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案】D
【解析】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有关的知识经验能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决。相关于新手来说,专家就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能够有效地思考该领域的问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使人们洞察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本质。研究表明,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一般能力(如记忆力或智力)上,也不是一般策略应用的差别。相反,专家获得了宽厚的知识,这些知识会影响到他们所关注的事物,影响到他们在环境中如何组织、再现和理解信息。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有意义的信息模式;专家获得大量的内容知识,这些知识的组织方式反映专家对学科的理解深度;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命题,而应反映应用的情境,也就是说,这些知识受一系列环境的制约;专家能够毫不费力地从自己的知识中灵活地提取重要内容。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即事实和言语信息,而且以自己的方式存储着大量的程序性知识,即知道如何去做的策略知识,这无疑有助于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选择有效地途径和方法。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45.一个经常违纪的学生被调到一个风气良好的班级后,在周围学生严格守纪行为的影响下,其违纪行为暂时很少表现出来。这体现了观察学习的( )。
A.习得效应
B.情绪唤起效应
C.抑制效应
D.反应促进效应
【考点】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
【答案】C
【解析】观察学习理论表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而习得新的行为。这种间接习得的行为既可能促进原有行为发生的概率,也有可能抑制原有行为的发生。观察学习有三种行为效应:抑制效应、扩散效应和促进效应。其中,抑制效应是指当学习者观察到某榜样因某一行为而得到了令人厌恶的后果,此时效仿的体验会增强对这一行为的抑制,那么抑制效应也就发生了。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
46.人是教育的产物。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人是教育的产物”是一种外铄论的主张,夸大了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它一方面忽视了遗传及成熟等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忽视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实际上,人的发展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产物,教育只是给个体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47.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这种观点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作是一种不可分的单一能力,认为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得到加强。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已确认,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多种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那么这种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而去一味地追求普遍的、一般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便只能是一种幻想。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进行专门训练还是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训练,目前尚有争议,较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48.在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越大越好。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样本容量是指研究中所使用的样本数量的大小。一般来说,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呈正相关,大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其研究结果更有一般性;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要考虑实际操作中收集资料的可能性。样本容量太大,会给研究带来许多困难与不便,也可能造成更大的研究误差。在取样研究中,应根据研究对精确程度的要求和研究者在时间、人力和物力上的可能性,确定合理的样本容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样本容量的增大。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答: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理论被看作是临时性的,不是绝对的。这和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把科学知识绝对化为客观的、没有疑问、一成不变的观点不同。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科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①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②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③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建构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
(4)建构主义课程观
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不是把课程看作基本上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什么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标。建构主义强调帮组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惊醒意义建构。
50.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要称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含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活动是人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体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51.简述墨家教育的特色。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墨家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墨家之名从创始人而得。墨家教育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1)墨家是“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家是代表农民与小工业商业者、注重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教育团体;
(2)墨家以教育为“兴天下利,除天下害”的手段;
(3)教育的目的,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5)强调主动和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
52.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形成并盛行一时。新文化运动将科学与民主并举,视为“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并主张用理性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判断一切社会问题,建设中国的“真教育”。海内外相呼应,浑然一体。由于中国科学社的努力,科学教育蔚为社会思潮。“五四”以后科学教育运动在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波助澜下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表现为两方面:
(1)提倡在学校中加强科学教育,这是科学的教育化趋势。主要包括:传授科学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
(2)提倡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开展教育工作,这是教育的科学化趋势。主要包括,注重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研究;广泛开展教育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组织等研究,重视教育实验,心理与教育统计和测量等方法的应用。
科学教育思潮和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进步的促进表现在: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量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各种新教学方法如道尔顿制等的试验广泛开展;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
53.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是对教育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教育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发展定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使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如下:
(1)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常用的集中量数有三种: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描述次数分布中“离中趋势”这一特征的统计量,简称“差异量”。一组数据,若离中趋势小,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大;反之,若离中趋势大,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小。最常用的差异量有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
(3)地位量数(相对位置量数)
相对位置量数有百分等级与标准分数两种。标准分数,主要指Z分数。Z分数是一种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分数中所处位置的量数。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评析下述案例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
某班有个名叫张亮的9岁小男孩,患有轻度小儿麻痹症,是全班捉弄的对象。他松不开夹克衫拉链,课间休息在操场上做游戏动作不协调,诸如此类的事情常使他遭到同学的取笑。每当张亮遭到嘲笑和捉弄,就会非常伤心,甚至上课时也会哭泣。
有一天,张亮没来上学。班主任华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要求全班学生讨论一下班级里存在的这个严重问题。学生们听到老师说这是一个“问题”时,都感到十分惊讶,但他们还是围在一起展开了讨论。
华老师解释说:“有的人得过某些病后,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行动自如。我不知道,如果你们自己做不了一些事情,还被其他小朋友取笑,你们会是什么样子?”
教室里一片安静。华老师说话的语气不愠不火,充满了关爱。
有个女孩开始说话了:“小明和小刚取笑张亮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难过。”
小明马上应道:“我不是想伤害他呀。”
讨论继续进行着,几乎每个学生都发了言。有些学生站在张亮的立场上看问题。冬冬说:“如果有人那样取笑我,我会很生气,很难过。”丽丽提出了“公平”问题:“那不公平——就像我们做游戏时那样,故意跑得那么快,而张亮没有办法跑快,我们是在作弊。”
这是一场充满感情的讨论,但华老师没有作任何总结就结束了。第二天,张亮回到学校,有好几个学生主动上前帮他拉夹克拉链。课间休息时,张亮和大家玩游戏,竟然赢了三回。日子一天天过去,取笑人的现象再没有发生。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对案例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的评析如下:
(1)在此案例中,华老师组织了多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如:给学生讲解小儿麻痹症患者动作困难的原因,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残疾人的处境和心情,启发学生改正取笑、捉弄残疾同伴的习惯,学会理解、同情、善待弱小。
(2)华老师配合使用了多种方法教育学生。第一,说理教育的方法。她向学生具体解释了张亮动作笨拙的原因,但没有直接对学生采取道德劝诫,而是循循善诱。第二,移情理解的方法。华老师鼓励和启发学生站在张亮的立场看问题。第三,课堂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3)课堂中呈现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华老师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运用权威教训学生,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是运用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解决问题。
55.试比较14~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为推翻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其教育理想对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4~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点如下:
(1)共同点:
①古典科目构成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主体。
②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重视治人治世之学,力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至于自然的改造、自然科学的研究尚未收到重视。
③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族语言教学,本族语在教育中地位甚低。
④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后来走向了形式主义,意大利表现十分明显。北欧人文主义虽然反对西塞罗主义,但由于宗教改革的冲击,很快为新教教育的形式主义所取代。
(2)差异:
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世俗性,而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则十分强调虔诚于道德的价值。
②教育的政治功能迥异。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前期实行城市共和制,共和政体要求培养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崇尚君主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君主和朝臣身上。因此,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对那些将来有希望成为君主和朝臣的人物进行什么样的教育。
56.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Ⅰ.阅读下述案例,请分别用3种学习动机理论,对小明厌学、弃学的行为作出解释。
小明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一直居于班级前列。中考时发挥得不太理想,考分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低5分。父母设法让小明进入一所市重点高中就读。进入高中学习的头几个月,小明心想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铆足了劲,刻苦学习,成绩也一直居于班级平均线以上。可是第一学期末的两次年级统考中,小明成绩的总分排名却落到班级第37名。寒假中小明没有休息,希望通过加班加点复习,迎头赶上。但第二学期开学后的几次测验中,小明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很少让他回答问题。特别是数学成绩经常在班级倒数十名的圈子里徘徊。小明开始怀疑自己头脑是不是缺乏数学细胞。原来语文一直是小明的优势学科,现在也开始明显退步。自此以后,小明就提不起精神,不想看书。有时放学回家连书包也不动。近来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上学了。父母对小明也批评过,也骂过,都无效果。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小明厌学情绪、弃学行为可以用多种学习动机理论来解释:
(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推断,通过影响其情绪感受和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从而影响后续学习的动机。小明进入高中后,在几次年级统考中名次后移,虽经努力而未见成效,就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之于能力低下,这一消极归因使其感到羞愧,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也很不乐观,因而降低了学习的坚持性。
(2)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判断与信念。该理论认为,人总是愿意在自己有成功把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小明进入高中后由于几次考试连续失利,因消极的归因模式而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习成功的期望降低。当“改变失败结局”的目标一再受挫后,体验到更多的紧张、焦虑,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3)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自我价值需要是人最重要的需要。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获得自我价值需要的满足,维护自尊。小明进入高中后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很容易将其归因于自己能力水平低。此时如果继续努力学习而成绩仍然不能提高,小明就不得不因承认自己“无能”,而面临丧失自尊的威胁;如果放弃学习,便可将学业失败归因于“没有学习”、“没有努力”,从而避免了自尊的丧失。因此,放弃学习是小明保护自我价值、避免自尊丧失的一种策略。
Ⅱ.分析下述研究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项名为“高中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的研究,选择了某重点中学的高一(3)班为实验班,高一(6)班为控制班,两班教材相同,教师水平相当。在实验班采用学生自学后尝试自己解题、讨论释疑、教师点拨等教学方式,并规定教师一节课上的讲解和讲述不得超过10分钟;在控制班则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巩固的方法。实验周期为一个学年,根据实验前后两班数学测试成绩的差异比较,判断自学辅导有无效果。
(1)请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和格式。
(2)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3)该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是“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其格式为:
或者
(2)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两班教材相同;教师水平相当;用前测成绩的比较来把握两班起始状态的差异。
(3)该实验设计的主要优点是:不打乱原有的编班,容易操作;有控制组和前后测比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取样偏差,提高实验的内在效度。
主要的局限性在于:选择现成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没有做等组处理,内在效度可能受到影响;实验仅以一所重点中学的两个班为研究对象,样本代表性不高,外在效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