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2字
- 2020-11-19 03:26:11
第六章 货币供求和货币均衡
6.1 复习笔记
一、货币需求的基本界定
1.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为满足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必须保存的货币量,就是货币需要量。
所说的货币需求并不是指人们主观上“想要”占有多少货币,而是指由于生产经营等各种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人们“不得不”占有一定量的货币,不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欲望,而是一种由各种客观经济变量所决定的对货币的持有动机或要求。
2.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宏观角度
①全社会商品和劳务的总量;②市场商品供求结构变化;③价格水平;④收入的分配结构;⑤货币流通速度;⑥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⑦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及经济结构等客观因素。
(2)微观角度
①收入水平;②收入的分配结构;③价格水平及其变动;④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⑤心理和习惯等因素。
二、货币需求理论
1.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
马克思从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关系出发分析和研究了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马克思不仅揭示出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货币需要量问题的实质,而且阐明了在金属货币流通和纸币流通两种条件下的货币需要量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商品价格总额对货币必要量的决定
在暂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等于商品价格总额或商品交易的总价格。
商品价格总额是商品的供应总量与商品平均价格水平的乘积,可表示为Q·P。商品供给总量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商品价格则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对比。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存在着流通中货币量的自发调节机制。
当流通中实际的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对它的客观需要量,物价呈上涨趋势时,货币持有者将会自发地贮藏货币,而不会拿货币与商品做不等价交换。结果就会使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使货币流通趋于正常,而不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
当流通中实际的货币量过少,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商品多而货币少,物价呈下跌趋势时,货币的贮藏者将会自发地去购买商品。这样做的结果,又会使贮藏的货币重新进入流通,改变流通中货币量不足的状况,而不会导致物价普遍下跌。
(2)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必要量的决定
同一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就可以多次使用,分次地去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虽然商品价格总额越大,货币需要量也越多,二者成正比例变化,并不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一定要和商品价格总额绝对相等。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是小于商品价格总额的,也正反映了货币流通不同于商品流通的特征。商品价格总额是由不断投入流通的商品价格发生额构成的。旧商品一般通过一次交换就退出市场,新商品不断地补充进来,使商品价格总额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积累。
人们把一定时期内单位货币转手使用的次数或流通转手的次数,称为货币流通速度,通常用V表示。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变化。
如果用M表示货币必要量,那么,在考虑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之后,一定的商品价格总额(Q·P)的货币必要量就可界定为
这就是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它说明“流通中的货币量不仅决定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同时也决定于货币流通的速度。公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定时期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量与该时期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3)货币必要量公式的意义和特点
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的意义在于,它从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本质联系出发,揭示了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货币需求的实质是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对等,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使货币量与商品价值量在价值对等的基础上存在量的比例关系。
货币必要量公式的特点在于:
①货币必要量是一个抽象的需求概念,在货币流通管理实践中,无法将其作为正常货币流通的标志和货币供给的依据。
②货币必要量理论反映的只是人们在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时的货币需求即交易需求,而不反映人们对货币的另一种需求——资产需求。
(4)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地说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由于纸币是代表金属货币量,发行的多就以多的代表,发行的少就以少的代表,即
那么,每一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就是
如果流通中的纸币总量正好符合流通中所必要的金属货币价值,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就和它的名义价值正好一致,即一元纸币等于一元金属货币,如果暂不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影响,那它就能实现一元价值的商品。
如果纸币发行过度,使流通中纸币总量大于流通中所必要的金属货币价值,每一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会减少,使纸币实际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低于其名义价值,一元纸币不能代表一元金属货币因而不能实现一元价值的商品,这就是纸币贬值。
纸币的发行应该限制在流通中所必要的金属货币价值以内。商品流通决定金属货币必要量,金属货币必要量决定纸币的需求量。这就是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需求量的客观界限。
在流通中对金属货币需要量不变的情况下,纸币发行越多,流通中的纸币总量越大,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越小,购买力越低,即纸币贬值越严重。这是纸币流通的一条法则,或称纸币流通规律。
2.货币数量论
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货币数量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和数量关系的解释,被认为是货币需求理论最基本的思想和理论渊源。
货币数量论的创始人被认为是法国重商主义者让·博丹。在对16世纪后半叶法国物价上涨作解释时认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金银流人数量过多,价值被降低。这便是早期的货币数量决定价格的观点。
货币数量论在18世纪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一国真正的财富是劳动和商品,而货币不过是代表,金银作为货币,完全靠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的职能才有自己的价值。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大卫-李嘉图也是货币数量论的信奉者。根据1799年英格兰银行停止银行券兑现以后许多商品价格上涨的事实,得出了货币数量决定价格水平这一与他的劳动价值论相悖的结论。
货币数量的变动与物价或货币价值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由货币数量所决定。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例上涨,货币价值随之反比例下降;货币数量减少,物价随之正比例下跌,货币价值随之反比例上升。
3.现金交易数量说及交易方程式
费雪的货币定义:包括金银货币、银行券、政府纸币、辅币、存款通货等凡具有“货币的购买力”的货币。如果先将存款通货除外,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包括:
①流通的货币数量。②流通货币的效率。③商品交易数量。
这三个因素与物价水平的关系,费雪用方程式表示。假定以M表示流通的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M·V即为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量。再假定一年内所交易的各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为P,P′,P″,…,其交易量为q,q′,q″,…,则得
即
如果以P为p的加权平均,以T作为q的总计,则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T表示社会商品总交易量,因而上式可写成
右方为交易总值,左方为货币总值。如果将作为交易媒介的存款通货也考虑在内,将使这一等式更接近于现实。若以M′表示存款通货的总额,以V′表示其平均流通速度,则上述方程式应增补为。
费雪注重的并不是交易总值与货币总值的恒等关系,而是为了在等式中寻找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如果将常数用一横线加于变量之上来表示,交易方程式则可表示为
或
由于′都是常数,货币量M、M′的任何变动,必然正比例反映于物价上。物价水平随流通中货币量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动。现金交易数量说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在于,它用公式说明了货币数量同商品交易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4.现金余额数量说及剑桥方程式
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从研究人们为何保有货币以及保有多少货币才适度为出发点,论证了货币数量对货币价值的决定作用,强调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人们手中保有的货币量。
庇古用方程式予以表述,即或
这一方程式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或剑桥方程式。
式中,M代表一国的货币供应总量;Y代表实际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即总产量;P代表平均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的倒数;K代表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与以货币计算的国民收入之间的比例。
从形式上看,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并无多大区别,因为K实际上就是1/V=M/(P·T),Y也可由T代替。与现金交易数量说不同,现金余额数量说并不注重货币的流通手段功能,而是着眼于货币的贮藏手段功能,认为货币旨在用以储存购买力。
按照剑桥学派的观点,一个社会真实的货币需求就是所有的人希望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国民收入。剑桥方程式的意义在于:货币价值决定于货币数量的供求,如果货币供给M增加,或货币需求K·Y减少,则货币价值(1/P)下降或物价水平(P)上升。
在货币供给总量和总产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则决定于现金余额的数量即K的比值。
剑桥学派注重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认为K将由于以下原因而变动:
①投资于生产,以获取利润或利息;②用以直接消费,以得享受;③保持货币形态,使其成现金余额,以得便利与安全。
现金余额说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了人的行为因素——持币动机对货币需求进而对货币价值或物价水平的影响,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维。无论是后来凯恩斯的货币资产需求论,还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稳定论,都受益于剑桥学派的这一重大贡献。
5.凯恩斯的“流动偏好”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人们愿意保持货币的一种心理倾向。由于货币比起其他资产来,具有最充分的流动性和灵活性,需求货币便是偏好流动性或灵活性,货币需求的实质就是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动机有四点:
(1)所得动机,即经济单位、个人及家庭为应付商品与劳务支出,在收入与支出的一段时间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2)营业动机,即企业在支付营业费用及获得营业收益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3)预防动机或谨慎动机,即为防备意外或不时之需,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4)投机动机,即为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购买债券进行投机,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
四种动机中,由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交易性货币需求。由第三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预防性货币需求。由第四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资产性或投机性货币需求。全社会的货币需求总量就可以概括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资产需求之和。
货币的交易需求依存于收入的多少,收入越多,需求量越大。收入增加,必然会使开支增加,人们的预防要求也会更多。交易需求为收入的递增函数。若以M1表示满足交易需求的货币需要量,L1表示决定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y表示国民收入,则。
资产需求为利率的递减函数。若以M2表示满足资产需求的货币需要量,L2表示决定于利率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R表示利率,则。货币的总需求量就是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结论是:货币需求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与利率有关,它是收入的增函数,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进而对货币供给的经济后果产生重要影响。
当利率已降到某一无可再降的低点以后,人们会预期将来的利率会上升,债券的价格将下降,这样,就会把原先持有的债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只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债券,货币需求就变得无限大,“流动偏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流动性陷阱”,它能最大程度地吸收流通中增加的货币量,从而使货币供给不再具有导致利率下降和债券价格上升的效应。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对各种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尤其是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这种分析将资产性货币需求和利率引入货币需求观察范围,并进而强调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重要作用,“流动偏好”货币需求理论又被称为货币资产需求论。
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可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通过利率降低诱使投资扩大,进而增加就业,增加产出。
6.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后得到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们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扩展。其内容主要有:鲍莫尔的“平方根定律”;惠伦的“立方根定律”;托宾的“托宾资产组合理论”;新剑桥学派的“公共权力动机”。
(1)平方根定律
当利息收入不够抵付变现的手续费时,人们就将准备用于交易的全部货币收入都以现金形式持有。可见,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是相关的。
设某人每月初得到收入y,月内可预见的交易支出总额也为y,交易活动在月内平均分布,收入在月内平均用完。月初只需保留少量货币C,而把其余y-C用于购买债券。等所持货币C用完后,再用债券换回又一货币额C,供交易之需,周而复始。
由于每次由债券兑换成的货币均为C,则月内共兑换Y/C。设每兑换一次的手续费为b,则月内的手续费共为。又假定每次换回的货币C也是连续和均匀支出的,平均的货币持有额为C/2。设持有单位货币的机会成本为债券利率r,由于平均货币余额为C/2,所以机会成本总量为。若以X表示持有货币的总成本,则有
该式表明,持有货币的成本是货币持有量的函数。交易成本是货币持有量的减函数,机会成本是货币持有量的增函数。将总成本x对每次兑换的货币量C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0,即。则可求得总成本x最小时的每次兑换货币量C。由上式得当每次由债券换成的货币量持有货币的总成本最小。由于货币时的平均持有量为C/2,所以使总成本最小的货币平均持有量为
这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定律”。若令公式则更为直观,即
上式说明,用于交易的货币持有额或交易性货币需求有一个最佳规模,规模的确定与收入Y和利率r都有关,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收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增加,但Y的指数0.5说明,随Y增加的比例并不大,利率提高,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减少,但r的指数-0.5说明,随r减少的比例也不大。如果进一步将公式
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再求偏导数,则分别得出交易性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值对利率的弹性值。这两个弹性值只是一种理论推演的结果,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在对其进行实证检验中发现,弹性值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距。
(2)立方根定律
预防性货币需求来自于人们对未来事物不确定性的考虑。与交易性货币需求有一个最佳持币量的道理一样,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有一个能够使持币总成本最小的最佳持币量。
惠伦认为,这个最佳的持币量与三个因素有关:
①非流动性成本。这是指因低估某一支付期内的现金需要,持有货币过少或流动性过弱而可能造成的损失。
②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这是指持有这些现金而舍弃的持有生息资产的利息收益。
③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和变化的情况或变现的可能次数。
最佳现金持有量的选择是:在二者相加的总成本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假设资产变现的手续费为b,变现的可能次数为P,债券利率为r,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为M,预防性货币需求总成本为Z,则式中,变现的可能次数P取决于净支出大于M的概率。
由于从长期平均角度讲收入等于支出,净支出为0,N的概率分布以0为均值,若设方差为S2,则可知净支出N与均值之间的偏差大于预防性现金余额M的概率P满足:
对于一个风险回避者来说,在估计净支出大于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概率时,要做出对流动性不足的充分估计,估计值应
将P值代入预防性货币需求总成本公式,得
将总成本x对预防性现金持有量M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0,即
则可求得总成本X最小时的预防性现金持有量M。由上式得
若令,公式可写为
这就是立方根定律。最佳预防性现金持有量与非流动性成本和净支出方差正相关,弹性值分别为1/3和2/3;与利率负相关,弹性值为-1/3。收入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净支出的方差间接表现出来的,收入和支出的数额和次数是影响净支出方差的主要变量。
(3)托宾资产组合理论中的货币需求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做了重要修正和拓展,他以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为前提,研究如何选择资产持有的问题,形成了对投资活动和金融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的资产组合理论。
托宾假定,人们的资产保有形式有货币和债券两种。货币是一种安全性资产,持有货币虽没有收益,但也没有风险;债券是一种风险性资产,持有债券可获得收益,但也要承担债券价格下跌而受损失的风险。
预期收益率是资产组合中所有资产的估计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权数是每种估计收益率的概率,与预期收益率相关的风险用资产组合的收益率的标准差表示,它反映各种估计收益率与其均值之间的偏离程度。
标准差越小,接近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越大,与实现预期收益相关的风险越小。对于一个风险厌恶者来说,总希望在一定的预期收益率下能有最小的风险,或者在一定的风险下能有最高的预期收益率。
投资者要在预期收益率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而做出对资产组合的选择。若用μ代表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用σ代表预期收益率的标准差,即风险,那么,风险厌恶者的资产组合选择就可用落在以μ和σ为坐标轴的象限内的无差异曲线表示出来,如图6-1所示。
图6-1 风险厌恶者的无差异曲线
风险厌恶者的无差异曲线说明,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所有资产选择,对投资者都有相同的总效用。资产组合的优化选择方向是:使资产组合中所有的资产具备尽
可能高的收益率和尽可能小的标准差,即越向左上方移动的无差异曲线,越是好的资产组合。在无差异曲线I2上的资产组合中的所有资产,其总效用都大于I1组合中的资产。C与A有相同的标准差,但c的收益率却高于A;D与B有相同的收益率,但D却有较小的标准差。
无差异曲线反映了投资者在预期收益率和风险之间权衡进行资产组合选择的原则。投资者的选择最终取决于他对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的持有比例。债券持有比例为a,现金持有比例为b即1-a,当以现金形式持有全部资产时,预期收益率和风险均为0;当以债券形式持有全部资产时,预期收益率为μ,风险为σ,当以a的比例持有债券,以b的比例持有现金时, 或
这说明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μ与其风险σ之间存在线性关系。μ=Kσ是一条由原点出发,以K为斜率,对应于不同预期收益率和风险的投资机会线,该直线上所有的点代表着投资者持有不同货币和债券比例下的预期收益率和风险的组合,
该直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为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均衡点。如图6-2所示,上半部左边区域的I1、I2、I3等为投资者的一系列无差异曲线,OC(r1)、OC(r2)、OC(r3)等为相对于不同债券利率水平的投资机会线,投资机会线与无差异曲线分别相切于T1、T2、T3点,即能使收益和风险均衡的资产组合。
在图的下半部左边区域,OA为债券比例由0到1的轴线,为现金比例由0到1的轴线。当债券比例为0或现金比例为1时,收益μ为0,风险σ也为0。当债券比例为1或现金比例为0时,收益为,风险为。与均衡点T1、T2、T3分别对应的t1、t2、t3分别代表同时持有现金和债券情况下的债券或现金持有比例。由图可见,随着利率水平由r1升到r2再到r3,投资机会线由OC(r1)旋转到OC(r2)再到OC(r3),投资均衡点由T1移到T2再到 T3,投资者的债券比例由a(r1)升到a(r2)再到a(r3),现金比例由 b(r1)降到b(r2)再到b(r3)。这种变化折射到图的上半部右边的利率与现金余额平面图上,就显示出一条与利率成负相关的货币需求曲线,一些学者称其为“托宾曲线”。
图6-2 托宾曲线
这条曲线正好印证了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曲线,但托宾是以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为前提,在解释现金和风险资产以一定比例同时持有的资产分散化的同时,证明了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负相关关系。
7.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被称为“新货币数量论”或“货币主义”,而他的货币需求理论又是其全部理论的核心。
“新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内容是:物价水平乃至名义收入(国民总产值或国 民收入)的水平是由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决定实际产量的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时,物价上涨,名义收入增加;当货币供应小于货币需求时,则物价下跌,名义收入减少。
“新货币数量论”的关键,是证明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在1956年发裘的《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一文中,弗里德曼详尽分析了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他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
,式中,代表名义货币需求量。P代表物价水平。代表剔除物价水平影响的实际货币需求。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Y/P代表剔除物价水平影响的实际收入水平,它是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主导因素。实际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需求量就越大。代表货币的预期报酬率,主要指银行存款利率;代表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代表物价变动率。
债券和股票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成本就越高,对货币的需求就会越少;物价急剧上升时,各种实物升值,静态的物质财富就会给人们带来收益,反之,持有货币要受到贬值的损失,因此,物价变动率也决定持有货币的成本,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W代表非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比率。这一比率制约着人们所得收入的状况。如在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时,人力资本就无法形成收入,自然会减少货币需求。因此,在一定的总财富水平下,W值越大,货币需求量越小;W值越小,货币需求量越大。
弗里德曼对上述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
①实际货币需求不受物价水平(P)的影响。
②实际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作为总财富代表的恒久性收入(Y/P)。
③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极小。
尽管货币需求是多种复杂变量的函数,但是,由于起决定作用的变量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制度等因素制约,从长期来看,不会发生大的变动,尤其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恒久性收入这一因素对货币需求起主导作用。
三、货币供给和货币供应量
1.现代经济中的货币供给主体
货币供给是一国货币量的形成机制和控制机制的总和。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给的主体是银行。
(1)现金是由中央银行供给的。
在存款货币的创造机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①中央银行向流通中投入的现金增加时,可形成商业银行原始存款的货币来源就增加了;
②中央银行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使商业银行可用以发放贷款的准备金增加,从而增强创造存款的能力。
2.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和层次划分
货币供应量的基本结构是由现金、活期存款向各类存款和短期证券依次扩展,划分层次的基本标准或依据是货币的流动性强弱。
所谓货币的流动性,是指各种货币形态转化为现金所需要酶时间和成本的多少,它反映了各种货币形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
(1)现金和活期存款是直接可以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因而流动性最强。
(2)一般是加进各类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其流动性较活期存款弱。
(3)在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之后的货币一般是加进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
(4)一般是加进各种短期金融工具,其流动性比各种存款弱,比其他长期证券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的货币供应量口径是:货币和准货币。其中,货币包括银行以外的通货和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准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外币存款之和。
中国从1990年起开始编制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从1994年10月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向社会定期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根据2001年7月修订的统计口径,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层次为:
第一层次M0:流通中现金;
第二层次即狭义货币M1:M0+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
第三层次即广义货币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四、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
1.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机制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在货币供给机制中是通过其特殊的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商业银行能够在支票广泛流通和实施转账结算的条件下,进行存款货币的创造,从而在货币供给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机制或过程简言之,就是银行将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后,接受贷款的客户转入其银行存款账户,以转移存款的方式进行支付使用。原来那笔存款经贷款后又形成一笔新的存款,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会使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加倍形成。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不能简单理解为单纯的信用扩张。原始存款减少时,系统存款总量也会呈倍数紧缩的过程,其原理与扩张过程是一样的,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商业银行的信用业务能够形成并创造存款货币,是其在全社会货币供给中显示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机制
对于中央银行来讲,货币供给机制是通过提供基础货币来发挥作用的。
所谓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它通常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之和,可用公式表示为B=C+R式中,B代表基础货币,C代表流通中现金,R代表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从基础货币的构成看,C和R都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对这两部分都具有直接的控制能力。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中央银行对其有较强的控制力。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强制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结构,影响其信贷能力,也可以通过改变再贴现率、等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还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量。
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的现金发行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之所以被称为基础货币,是因为如果没有现金的发行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供应,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便难以形成,或者说,它用以创造派生存款的原始存款的来源就不存在。
中央银行控制的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源泉。中央银行供应基础货币,是整个货币供应过程中的最初环节,它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只有通过商业银行运用准备金存款进行存款创造活动后,才能完成最终的货币供应。
引入了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后,货币供应就可以表达为这样一个理论化的模式:一定的货币供应总量必然是一定的基础货币按照一定倍数或乘数扩张后的结果,货币供应量总是表现为基础货币的一定倍数。人们通常把这个倍数,称为货币乘数。
如果以M表示货币供应量,以B表示基础货币,以K表示货币乘数,则有如下货币供应量的理论公式:M=B·K该公式表明,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使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扩张为货币供应总量,因此,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机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从公式M=B·K可知K=M/B。假定要确定M1口径的货币供应量形成中的货币乘数值,可作如下推导:M1=C+D其中,C是流通中现金,D是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B=C+R其中,R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Rd、超额准备金E和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那么就有
。
将各项同除以D,得到,。这就是在一定的基础货币下形成M,口径的货币供应量的货币乘数公式,其中c′为现金漏损率,rd为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e为超额准备率,t′为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将货币乘数公式代入货币供应量公式中,就得到一个完整的M1口径的货币供应理论模型:
。
货币供给是由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控制基础货币B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和来影响货币供给,现金漏损率C′和超额准备率e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t′等,则主要决定于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
五、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
1.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的不同观点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当将货币供给看成是与一定的宏观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相联系的变量时,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货币供给的决定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其焦点集中在: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还是受经济体系内在因素决定的内生变量。
凯恩斯货币理论在货币供给方面的观点是,货币供给完全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所控制,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要求,人为地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变化能够影响经济运行,但不受经济内在因素决定。
在凯恩斯的货币市场供求曲线中,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与货币量轴垂直,与利率轴平行的直线,由经济内在因素引起的货币需求和利率变动,与货币供给没有市场联系,货币供给只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和货币需求状况的认识及其所采取的货币管理政策和措施。
新剑桥学派在肯定中央银行具有控制货币供给能力的同时,又分析了诸多使中央银行控制力下降的因素,说明中央银行对货币控制的能力是有限的,货币供给并不完全是一种外生变量。
金融创新从市场、机构、业务、工具、制度等多方面扩大了经济内在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力,增强了银行体系货币扩张的能力,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控制力。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内生货币供给论”,着重强调银行和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
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强调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货币量控制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认为货币供给应当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货币需求相适应,必须实行“单一规则”,即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给增长率。
2.中国的货币供给特征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既执行中央银行的部分职能,又是经营存贷款业务的机构,货币供给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控制。具体形式就是以年度信贷综合计划来控制贷款规模,具体措施是在全银行系统内实行“统存统贷”。
经济和金融改革开始以后,尤其是1984年起建立了人民银行与国家专业银行分立的中央银行体系以后,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也随着进行了重大改革,1985年提出了新的管理办法,其内容概括为“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
以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中国银行业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由此也将进一步理顺国有银行与企业、财政、央行等各方面的关系,随着银行信贷自主性和约束性的增强,长期困扰我国货币供给正常操控的“倒逼机制”失去存活的条件,货币供给机制趋于完善。
3.货币供给与财政收支的关系
财政是政府部门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重要工具,其收支活动与货币供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财政的各项收入和支出都是以货币形式进行的,而且都是与银行存款账户直接相联系的,由此决定了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必然联系。
财政赤字的弥补,除了采取增收节支的根本措施外,其途径主要有三条:①向社会公众借款;②向商业银行借款;③向中央银行借款。
当财政出现赤字而向社会公众以发行国库券或公债券的方式借款时,无论公众用手持现金购买还是用银行存款购买,都会引起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减少的货币供给正好与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增加部分相等,货币供应总量不变。当财政赤字通过向商业银行借款弥补时,商业银行因购买政府债券而使其准 备金存款减少,并进而减少贷款的发放,其结果也是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当财政出现赤字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如果中央银行在不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不减少国际储备一应的增加来支持财政开支的扩大,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六、货币均衡理论
1.货币均衡的含义
真正的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客观因素所决定的货币需求相符合。由于货币需求所对应的是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货币供给主要为这种交易提供购买和支付手段,货币均衡的状态就表现为在市场上既不存在实际交易量大而购买力或支付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商品滞销。
2.货币均衡的显示指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对比关系自发调节和适应的结果,在均衡实现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利率。货币供给者总想以较高的利率供应货币,以期取得最大收益;货币需求者总想以较低的利率接受货币,以求使用货币的成本最低。
货币供给是利率的增函数,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如图6-3所示,由货币供给曲线Ms和货币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利率r0为供求双方都接受的均衡利率;在r0上,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均衡利率是货币供求均衡的显示指标。
图6-3 货币供求与市场利率
在货币供应完全是一种由货币当局决定的外生变量,或者利率是一个完全由货币当局制定的政策变量时,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联系不是通过利率,而是通过货币当局的主观判断和计划、决策等实现的。
货币均衡不仅仅是通过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对比,从而通过利率来显示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更直接关注的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因此,货币均衡还可以通过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对比,从而通过价格和失业率等指标来显示。
当货币供给者对社会总供给的变化缺乏了解、认识和正确分析时,就可能做出对货币需求的错误判断,从而做出错误的货币供给决策,由此产生的货币供给量就可能大大超过或小于货币需求量,形成过大或过小的社会总需求。
当货币供给实施以后,一部分货币会很快被人们作为流通手段,形成现实的购买力,变为社会总需求,而另一部分货币则被人们作为价值贮藏手段长期保存起来,这部分货币是潜在的购买力,是否变为社会总需求要取决于各种经济的或非经济的复杂因素。
社会总供求不能实现均衡,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表现为商品价格上涨或商品供应短缺;另一种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表现为商品滞销、企业开工不足和失业率上升。
3.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
货币市场能够在不同的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下达到均衡,即在货币供给M=货币需求L的情况下,会存在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如图6-4所示,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的全部组合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 LM曲线。
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M=L时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或一定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下的货币市场均衡点。在LM曲线以外的任何点都不是货币市场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组合,或者说,这些点代表的利率和收入组合都表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
图6-4 LM曲线
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所揭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和收入的关系而导出的。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货币需求L由交易性、预防性需求L1和投机性需求L2构成。L1决定于收入Y,与Y同方向变动,L2决定于利率r,与r反方向变动。
如图6-5所示,图(1)代表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L=L1+L2=M,即在给定的货币供给M下的货币需求及其构成,它反映了M既定时L1和L2的反向变化关系。
图(2)是反映L1与Y正向变化关系的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函数L1=L1(y)。
图(3)是反映L2与r反向变化关系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 L2=L2(r)。将图(1)中L1+L2=M线上的任何一点,如A(L20,L10)点,投射到图(2)和图(3)中的L1=L1(y)曲线和L2=L2(r)曲线,就会分别得到与一定收入水平(Y0)相对应的A(Y0,L10)点和与一定利率水平(r0)相对应的A(L20,r0),再将A(Y0。,L10)点和A(L20,r0)点折射到图(4)的利率和收入平面图中,就形成与一定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对应,并使L=M的均衡点 A(Y0,r0)点。
把所有由图(1)中L1+L2=M线出发,最终投射到利率和收入平面上的点都连接起来,就形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LM曲线。
4.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
产品市场的需求表现为投资,供给表现为储蓄,市场的均衡可以在不同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组合下实现,均衡状态表现为:在一定的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下,I=S。如图6—6所示,使产品市场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的全部组合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IS曲线。
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关系。在IS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这些在IS曲线上的点都是一定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下的产品市场均衡点。
关于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当I=S时,r与Y反方向变化的原因,可通过投资函数I=I(r)和储蓄函数S=S(Y)所反映的投资和储蓄与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关系折射出来,如图6-7所示,图(1)的45°线表示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I=S。图(2)是反映储蓄与收入正比例变化的储蓄曲线:S=S(Y),图(3)是反映投资与利率反比例变化的投资曲线:I=I(r)。将图(1)中45°线I=S上的任何一点,如A(I0,S0)点,投射到图(2)和图(3)中的储蓄曲线 S=S(Y)和投资曲线I=I(r)上,就分别得到与一定收入水平(Y0)相对应的 A(Y0,S0)点和与一定利率水平相对应的A(I0,r0)点,再将A(Y0,S0)点和 A(I0,r0)点折射到图(4)的利率和收入平面图中,就形成与一定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对应,并使,I=S的均衡点A(Y0,r0)点。把所有由图(1)中I=S线出发,最终投射到利率和收入平面上的点都连接起来,就形成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IS曲线。
图6-6 IS曲线
图6-7 IS曲线的形成
5.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共同均衡:IS-LM模型
LM曲线反映了能够使货币市场供求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全部组合,但它并不能说明使整个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IS曲线也只是反映了能够使产品市场供求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全部组合,也说明不了使整个经济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如图6-8中的A点就说明,当利率为r0,收入为y0时,L=M,但I<S,即货币市场供求均衡,但产品市场需求小于供给。又如图中B点说明,当利率为r1,收入为Y1时,I=S,但L>M,即产品市场供求均衡,但货币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能够使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点,只有IS曲线和 LM曲线的交点E。在E点上,投资和储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同时相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一般均衡,即
I(r)=S(Y)
L1(y)+L2(r)=M
图6-8 IS-LM模型
这就是IS-LM模型,又称为“希克斯一汉森模型”。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 J.R.希克斯在1937年首先提出,后经美国经济学家A.汉森等人补充发展而成的。IS-LM模型经常被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如图6-9和图6-10所示,IS曲线的向右移动和向左移动代表财政政策的扩张和收缩,前者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收入增加,后者则是利率下降和收入减少。LM曲线的向右移动和向左移动代表货币政策的扩张和收缩,前者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后者则是利率上升和收入减少。
图6-9 财政政策与IS
图6-10 货币政策与LM
6.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
货币均衡不仅可以通过利率指标显示出来,而且可以通过价格和失业率等指标显示出来。IS-LM模型描述的总供求均衡下的货币均衡,是通过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相对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一定组合来反映的。
若以AS代表总供给, AD代表总需求,以和代表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那么,总供求均衡与货币供求均衡的联系可简单表示为:
只要货币供给是按照由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来决策和操作的,而且货币供给在形成总需求的过程中不存在异常,那么,总需求与总供给就必然会达到均衡。
如同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在一定的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下达到共同均衡,能够从根本上反映货币均衡一样,社会总供求在一定的价格和国民收入水平下达到均衡,也反映了货币均衡的根本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的模型如图6-11所示。
图中横轴为国民收入y,纵轴为价格水平P,AD0为最初的总需求曲线,AS0为最初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1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求在E0点实现了均衡,均衡的价格为P0,收入为y0,这时的E0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AS1上,y0代表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
图6-11 社会总供求均衡
假定在短期内由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货币供应增加,总需求扩大,总需求从AD0向右上方平移至AD1。AD1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0相交于E1点,国民收入由y0增加到y1,价格水平由P0上升到P1。但价格上升会引起工资增加,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由AS。
向左上方平移到AS2,AS2与AD相交于E2点,国民收入由y1减到y2,价格由P1上升到P2。由于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y轴的直线AS1,因此,总需求曲线的变动不会引起收入变化,AD1与AS1相交于E3点,收入为充分就业时收入Y0,价格则上升到P3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