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卷首

尉陈

百尺楼台遍宇中

今朝岂独示拿雄

吾曹且缓哀宁录

通天一梦古今同

序 不只墙垣和人类

郭暮云

尉陈的这本《墙垣边的人类》是其首部文字结集《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的修订再版。在当今这个文化濒临复兴的年代,一位青年学者的非娱乐性著作不仅能出版发行,更能在几年之后再版更新,可见必有其独到之处。

阅读书稿时,我觉得自己似乎乘坐一架小型飞机穿越了千年,沿着作为大多数人类之故乡的地球北纬30°线环行了一周。这飞行的高度既不能太低,以致乘客被各种细节弄花了眼,也不能太高——至少要让人能看清那形形色色的建筑。如何找准这个适宜的距离感,并保持这旅程始终在历史天空的平流层当中,便是作为驾驶员的作者功力之所在了。

是的,这首先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然而正如初版书名中的那个“不只”所公开暗示的那样,建筑只是主线罢了,丰富的副本可能才是作者的用心所在。这一用心在此次再版的书名中更是昭然若揭:“建筑”本身,已经由主语变为了副词。

当然,这建筑的主线仍是明显的。远古之洞、埃及之塔、中东之殿、希腊之柱、罗马之拱、印度之窟、中国之庙各自特色何在?为何欧洲建材喜石,中东、北非好砖,华夏则独钟情于木?本书绘声绘色之间为你娓娓道来。多学科的材料作者信手拈来,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仍能不失趣味性。此为本书“物”的层面。

然而建筑并非风化或进化而成的自然现象,它是文化,它与人类密不可分。每种建筑的背后都有着人类的故事。作者于此用力颇多,因此,无论是遥望金字塔默想永生的埃及法老,还是驻跸悬苑意气风发的亚历山大,是窣堵波旁放下屠刀的阿育王,还是阿房宫畔梦想万世一系的秦始皇,都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一个个粉墨登场细述生平,令人悠然神往,亦能从别样角度再度领略主线风景。此为本书“人”的层面。

然而终于没有令本书停留在坊间不少同样花团锦簇的二维读物水准的,是其“物”“人”之后的“道”。

作者开宗明义便讨论了作为建筑所身处的更大门类——即广义的“艺术”——其“真正起源”这个深刻的问题。曾与作者交流,他坦承这是困扰他多年的一个严肃命题。而在作者几年前心灵经历了巨大变化之后,这命题才真正开始有了获解的可能。由此出发,作者最终在本书中尝试给出的真正主线,才是再版与初版最大不同之所在。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了英国著名文学家、评论家和神学家G·K.切斯特顿之艺术发生论作为其本人艺术观——至少是建筑艺术观——的基石之一。他有意识地拒绝将人“物化”和将人“神化”这两种堕落趋势,而尽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透过建筑谈文化,透过文化谈人,并最终谈及那指向终极的万事由来。

无论这本书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作者的初衷或读者的期望,它都堪称一次值得注意并给予赞赏的尝试。

是为序。

2012年11月29日,阳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