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供给提质增效

2016年是我国宏观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端之年,文化产业领域同样面临相应的改革任务。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文化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要致力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评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时,主要强调经济效益,重视文化产业对国家和区域所提供的经济财富的数量,多使用GDP、税收、就业、居民收入等经济指标。由于缺乏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评价大都停留在人们的口头上、观感和印象中。文化通过产业形式的转化,将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塑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可以有效规避和解决文化、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从而实现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在经历了依靠行政力量和国有经济推动阶段之后,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示范效应已经形成;在转型升级阶段,需要社会资本的接力,凝聚成为更加强大的后续力量。任何组织和个体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基于信任的机会创造和价值交换,建立伙伴关系,使彼此共享信用和资本,就形成了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不同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质量存在差异的原因Iris Bohnet, Richard J, Zeckhauser. Trust, Risk and Betrayal[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4,55(4).,这对于以创意为核心要素的文化产业至关重要。优秀文化成果的创造离不开能够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同的创意,这是创作者、生产者、推广者、消费者协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智能化和商业符号化,社会关系的互动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而是更加频繁、高效、平等、互惠。文化资源与创意元素的融合并向文化产品转化所需要的信息整合、产品开发、金融扶持、技术支撑、品牌营销等环节,以及相关生产要素的深度整合,都迫切需要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成员的共识和集体行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将生产和供给看作真正的财富来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更加强调供给对于经济社会的作用,并倡导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社会行为和创造能力上。通过社会资本的作用,优化文化创造和产品供给从而释放产业价值,是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然选择。

科技,作为文化与产业对接的中介,是达成社会共识、聚合文化资本的有效方式,也有利于改变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高速迭代,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出现了本质的变化。如何提高非物质生产效率,成为产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重心,客户价值、私人订制、粉丝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概念的出现,引领商业思维的转换,不断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文化产业的生产是以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高度融合,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在不改变文化资源原貌的基础上,对其予以完整甚至更优化的呈现,并转化为新的产品形式张振鹏.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四个核心命题[J].学术论坛,2016,(1):140-144.。另外,科技手段还可以将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与产业双赢,让文化滋养产业,以产业反哺文化,使文化遗产巧妙地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融入现代人的意识,其保护与传承在得到历史尊重的前提下找到现代发展方式。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科技与创意的结合,开发了180万件/套文化产品,将原本一个展示文化遗产的72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转化成了展示文化创意的体验中心。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意,促进了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科技对于文化产业影响和贡献的增加,预示着文化产业将注入鲜明的科技特征。科技在文化的产业转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会引领社会资本的渗透与文化产业意识的觉醒,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提升文化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这也是文化企业在未来重点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