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我们自己构建的扭曲经济世界

我们在上一章提到,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盲人所了解的大象并不是大象的“本来样子”,而是盲人基于自己所获得的有限信息和解读这些信息的模型“构建”的一只“扭曲”的大象。这一点也完全适用于我们所认识的经济世界。

“扭曲”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型,而这些模型就像是过滤网一样,过滤着外部信息,因此,我们所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都是由自己的模型决定的。同时,每个人对于进入自己大脑的信息,又会根据其模型给予独特的解读。我们每个人的模型就决定着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每个人面对的经济世界也就是由我们自己根据各自扭曲的模型所建构的扭曲世界。

对于我们每个人所使用的模型对我们所观察的现象的扭曲,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1962)一书中概括说:

所有观察都涉及我们的理论知识。……纯粹的观察知识,即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观察知识,即使存在,也只能是完全空洞的,是没有任何价值的。[54]

不受任何个人解读所影响的“客观事实”是不存在的,这正是前面引用的弗里德曼的那句话(“理论是我们感知‘事实’的方式,没有理论我们就不能感知‘事实’”)中,弗里德曼为什么要在“事实”一词上打上引号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拥有的模型(或理论),都属于一种“个人偏见”,从而都是一种“扭曲”的模型,并不存在真正“客观”的模型。

“固执己见”与“坚持真理”

每个人面对的都是自己建构的扭曲世界,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如此,对于专门研究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家来说,更是如此。这方面最好的例证,莫过于在证券(及其他长期资产)定价方面观点几乎完全相反的法玛和希勒在2013年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事实。

在法玛看来,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基本面,而希勒的看法则完全相反,认为证券市场是无效的,证券价格主要是由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所驱动的;在希勒看来,泡沫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而法玛则认为,连泡沫这个概念都是空洞无物的,在实际市场上根本无所谓泡沫。对于同一个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同一个市场,有着如此完全相反的看法,而且能够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足以见得各有充分的理由。

绝大多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观点,都处于法玛和希勒所代表的两个极端观点之间,即金融市场是近似有效的——既不是完全有效,也不是完全无效。不过,为了理论的完备(即“自圆其说”),就只能坚持一个观点,并将其发挥到极致:这种做法,对于普通人来说,属于“固执己见”;对于经济学大师来说,属于“坚持真理”;而在哲学家看来,两者都属于“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