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北京地名研究
- 杨建国
- 2559字
- 2020-07-09 17:19:35
2.2 地名学如何研究地名
地名学作为一门学科是19世纪后期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标志是瑞士的埃格利出版了以地名学为名的著作《地名学》(1872),美国成立了地名委员会(1890)。随后,奥地利的纳格尔也出版了《地名学》(1903);瑞典成立了地名委员会(1902),英国成立了地名常设委员会(1919)。早期的地名和地名学著作,都着重于地名的记述和语源考证。
20世纪初以后,地名学界逐步转入综合研究地名的阶段。吉耶龙(Jules Gilliéron)于1902-1910年出版《法兰西语言地图集》(Atlas Linguistique de la France),图集显示了语言的地域分布规律,以及语言与地理之间的制约关系,促进了地名研究向语言地理学方向的发展。法国的多扎(Albert Dauzat)1926年出版《地名起源和发展》(Les Noms de Lieux:Origine et Evolution),提出用文化地理学的方法来探讨地名的年代层序,认为古代文化,诸如经济发展、战争、民族迁徙等,常在地名中有所反映,通过一定区域内地名的历史特征,可以划分地名的年代层序。这些给我国的地名学研究者以大量的启示。当然,地名学著作不一定都要带“学”字。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比较浓厚的地名学色彩。
一般认为,地名学涉及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测绘学,实际上还要加上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但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一是地名的语言属性。地名由语词构成,从词汇学、词源学、语法学、语音学、语义学、文字学的角度,对地名进行语词分析,研究地名的语源、语音、含义、字形及其演变,有助于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工作。依据保留在地名中的古语成分,可以推论古语特征。对地名中方言词汇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方言的分布界限和词义。语言的民族性使地名研究为探索民族分布、迁徙、心理、习俗、信仰等提供资料。在科学的语言分析基础上,做好不同国家和民族地名的译写规范化工作。
二是地名的地理属性。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对古地名的位置进行考证,以及利用地名推测当地在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对研究区域开发历史和地理演变(如河道、湖泊、植被等),都是地名学研究在地理方面的课题。在研究聚落起源方面,地名资料更有价值。对地方性地名通名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当地的特殊地理景观。
三是地名的历史属性。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地名可以说明许多历史问题,对研究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移民等都有帮助。
2.2.1 地名学的研究方法
地名学研究需要采取综合研究法。不过根据研究内容和不同的目的,方法会有所侧重:研究地名语源、语音和含义,重点采用语言分析法;研究地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多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地名现象的数量关系,多采用统计法;研究地名的分布规律和名地关系,多采用地理法和地图制图法。有时要解决文献中的疑难问题和收集地名语音、方言词义、民间词源等,也会采用实地调查法。研究历史地名,需要整理古籍中的地名资料,因此文献法也是地名研究的重要方法。
2.2.2 地名学的研究意义
在对大量地名进行语词分析、沿革考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探索地名的产生、发展及其分布规律,对于实现地名标准化,克服一地多名、一名多地、写法分歧、用字生僻、位置不清、类型不明等现象有重要意义;清理外来地名和含义不妥的地名,有利于维护国家领土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以及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地名单一罗马化,有利于日益增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国际交流;通过地名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对发展科学、文化、经济建设可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2.2.3 地名学关于语源的研究
赵苇航(1995)总结出扬州市地名命名的十二条规律,换言之,扬州市的地名可以概括为十二类:地形地名、水域地名、人物地名、史迹地名、年号地名、避讳地名、移民地名、作坊地名、物产地名、交通地名、宗教地名、神话地名。
也有人补充了如下分类:方言地名、数字地名、方位地名、雅化地名、传讹地名。地名有以山得名,以水得名,也有以民间传说,古代封国、村镇得名,更有以宣扬武功教化、颂美吉祥得名,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
张清常(1997)归纳出7种地名命名方法,它们是:
1.以民族为名,如元明清时期的“畏吾尔村”,后讹为“魏公村”;
2.少数民族加汉语为名,如元明清时期的“褡裢坑”“安达宫”;
3.以国为名,如元明清时期的“高丽营”“安南营”(后谐音改名为安澜营);
4.以行政区划为名,如元明清时期的“山西街”“陕西巷”“四川营”“苏州街”“苏州胡同”“扬州胡同”;
5.以街道构成形状为名,如丁字街、十字街、八道湾;
6.简缩为名,如东单、东四、西单、西四、白广路、安德路;
7.以古语及典故为名,如韶九胡同。
华林甫(2010)归纳了东汉应劭关于地名的14个类别:
1.方位地名,如南郡襄阳县,“在襄水之阳”,也就是襄水的北面。
2.山水地名,如酒泉郡,“其水若酒,故曰酒泉也”;再如常山郡井陉县,“井陉山在南”。
3.故国旧邑地名,如代郡,“故代国”;再如汝南南顿县,“顿迫于陈,其后南徙,故号南顿,故城尚在”。
4.人物地名,如代郡灵丘县,“(赵)武灵王葬此,因氏焉”。
5.地形地名,如右扶风雍县,“四面积高曰雍”。
6.气候地名,如凉州,“汉武帝元朔三年改雍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
7.对称地名,如魏郡内黄县,“陈留有外黄,故加内云”。
8.部族地名,如雁门郡楼烦县,“故楼烦胡地”。
9.物产地名,如巨鹿郡,“鹿,林之大者也”。
10.词义地名,如弘农郡,取“弘,大也,所以广大农业也”。
11.移民地名,如新丰、新秦、新郑等。
12.御意地名,如武陵郡索县“顺帝更名汉寿”,以期国祚长久。
13.避讳地名,如寿良县改寿张县,因“世祖(指光武帝刘秀)叔父名良”。
14.总称地名,如三秦、三辅。“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分王秦地,故日三秦”;“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共治长安城中,是为三辅”。
由上不难看出,对地名语源的描写和概括很难完全覆盖地名专名和通名两方面的信息。当我们说“以国命名”的时候,只说明了地名的专名部分;同样的,当我们说“方位地名”的时候,也只是描述了该类地名中的方位词,是地名的组成成分。因此,不把地名放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进行系统地考察分析,是很难说清楚的。不以参照点作为参照,引入认知策略,“方位地名”“数字地名”等的研究也只能停留在描写上,很难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