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国际分工的含义和发展阶段,阐述了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述了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论等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新贸易理论,以及异质性企业模型、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等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背景知识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产业转移

1.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

(1)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方式。

(2)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提高了产业转移的效率。

(3)经济全球化趋势加深,为多种类、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目前呈现出生产、投资、贸易、研发、营销、服务、职业、消费全面全球化的新趋势。

(4)知识经济出现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要求。为了把更多的要素投入到新出现的知识性产业中去,发达国家要求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乃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

2.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知识化有进一步加强的态势。

(2)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在持续,重心向东半球转移。

(3)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

(4)项目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

(5)国际产业转移出现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配套、连锁转移加快,企业生态环境更加重要。

(6)跨国公司成为产业国际转移主体(主导力量)的趋势更加明显。

3. 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

发达国家担心就业流失,发展中国家担心经济安全。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产业转移的态度较为积极,但政府担忧由此引起产业空心化和失业增加,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居民则担心自己的饭碗被发展中国家抢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产品内分工盛行,产品的国际生产网络形成,同时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价值链分工存在层级关系,发展中国家从事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环节的生产,制约了本国经济和产业发展。

资料来源:改编自杨正位.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的对策. http://news.xinhuanet.com/report/2005-05/16/content_2963511.htm,200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