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十条、第十一条是结论,主要阐明新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立脚点上的区别

马克思在第十条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24]这是说新旧唯物主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立场不同。

什么是“市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尽管另一方面它对外仍必须作为民族起作用,对内仍必须组成为国家。‘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25]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认为,市民社会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市民社会指“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相当于后来形成的经济基础概念。狭义的市民社会特指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即“真正的市民社会”,这个术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指的是旧唯物主义立足于资产阶级社会,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再现和辩护,其立场是保守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通过对市民社会的革命建立“人类社会”,即马克思当时所希望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就实现了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当时把得到了解放的人类称为“社会的人类”。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使用的术语,必须放到他们当时的语境中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在写作《提纲》前后的著作中,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神圣家族》等,都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人类社会”,把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类称为“社会的人类”。下面引两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话以资证明。马克思在讲到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和社会的统一时说:“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6]因此,马克思谆谆告诫人们,在共产主义社会,“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27]马克思这里使用的“社会”概念,不是泛指一切社会,而是特指共产主义社会。从这两段话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当时讲的“人类社会”就是指共产主义社会,而他讲的“社会的人类”就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类。

(二)新唯物主义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的实质

马克思在第十一条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8]新唯物主义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就是提出科学的实践观,并把它作为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观点,强调以“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改变世界。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对这段话有不同的理解,分歧的焦点在于这里所说的“哲学家们”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以前的一切哲学家还是指某些特定的哲学家,是指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去改变世界,还是指某些特定的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去改变世界。

我认为这里的“哲学家们”不是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以前的一切哲学家,而是特指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不是说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根本不想也不去改变世界,而是特指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实质上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敢用革命的实践的方式改变德国黑暗的现实世界。这正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性的理论表现。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只进行宗教批判、理论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不敢进行政治的批判、实践的批判、武器的批判。这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们认为,“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他们在幻想、观念、教条和臆想的存在物的枷锁下日渐委靡消沉,我们要把他们从中解放出来。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如何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呢?青年黑格尔派中的“一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用符合人的本质的思想来代替这些臆想,另一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批判地对待这些臆想,还有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从头脑里抛掉这些臆想,这样——当前的现实就会崩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构成现代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核心”。“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揭穿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哲学斗争,揭穿这种投合耽于幻想、精神委靡的德国民众口味的哲学斗争,使之信誉扫地。”[29]

黑尔派哲学家们割裂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割裂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予以严厉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如果说,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人宣称只为反对‘词句’而斗争,那就确切地表达了他们的活动。不过他们忘记了: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30]

不仅青年黑格尔派中的唯心主义者仅仅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根本不去改变德国黑暗的现实。就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实质上也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敢用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方式推翻德国黑暗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全部推论无非是要证明:人们是互相需要的,而且过去一直是互相需要的。他希望确立对这一事实的理解,也就是说,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他只是希望确立对现存的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31]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青年黑格尔派的这种批判,似乎就是对《提纲》第十一条中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注释。

那么马克思是否认为,他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只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根本不主张改变世界呢?答案是否定的。

马克思在他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一书中,讲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所做的批判时说:“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批判并不是什么在人类之外的、抽象的、彼岸的人格化的东西,这种批判是那些作为社会积极成员的个人所进行的现实的人的活动,这些个人作为人也有痛苦,有感情,有思想,有行动。因此,他们的批判同时也是实践的,他们的共产主义是这样一种社会主义,在这里面他们提出了实践的、明确的实际措施,在这里面他们不仅思考,并且更多的是行动。因此,他们的批判是对现存社会的生动的现实的批判,是对‘衰败’原因的认识。”[32]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文艺复兴以来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革命家及他们从事的变革时说:“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是一些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给资产阶级的现代统治打下了基础的人物,决没有市民局限性。相反,这些人物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那种勇于冒险的时代特征。”“那个时代的英雄们还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而分工所产生的限制人的、使人片面化的影响,在他们的后继者那里我们是常常看到的。而尤其突出的是,他们几乎全都置身于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意气风发,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有人用舌和笔,有人用剑,有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他们具有成为全面的人的那种性格上的丰富和力量。书斋里的学者是例外:他们不是二流或三流的人物,就是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33]这说明,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革命家的批判活动,并没有停留在“思考”即纯观念、纯思想的范围内,而是主张对现存的社会制度进行革命的、实践的批判,既有实际措施,又有英勇的实际行动。

不仅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不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且也主张要改变世界,就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哲学也不仅仅是解释世界的哲学,黑格尔也希望自己的哲学能在现实中得以实现。黑格尔的哲学以绝对观念为起点,经过一系列逻辑范畴的推演,最终又返回到绝对观念自身。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时说:“要在全部哲学的终点上这样返回到起点,只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把历史的终点设想成人类达到对这个绝对观念的认识,并宣布对绝对观念的这种认识已经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在哲学的认识上是这样,在历史的实践上也是这样。人类既然通过黑格尔这个人想出了绝对观念,那么在实践上也一定达到了能够在现实中实现这个绝对观念的地步。因此,绝对观念对同时代人的实践的政治的要求不可提得太高。因此,我们在《法哲学》的结尾发现,绝对观念应当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向他的臣民再三许诺而又不予兑现的那种等级君主制中得到实现”。[34]

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观点的唯心主义性质时说:“这决不妨碍黑格尔从他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论证中作出进一步的结论:他的哲学因为对他的思维来说是正确的,所以也就是唯一正确的;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人类就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并按照黑格尔的原则来改造整个世界。这是他和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所共有的幻想。”[35]这就是说,一切哲学家都幻想把自己的哲学变为现实,按照自己哲学的原则改变世界,所不同的只是改变世界的方式和实际效果。

总之,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对特定的哲学派别、在特定的意义上而言的。具体说来,特定的情境是指当时德国黑暗的现实,特定的哲学派别是指青年黑格尔派,特定的意义是指青年黑格尔派只进行哲学批判、宗教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只是用词句批判词句,而不触动德国的政治和黑暗现实。离开特定的情境下的特定的哲学派别的特定的意义,去理解马克思这句话,把哲学分为解释世界的哲学和改变世界的哲学两大类,认为只有马克思的哲学才主张改变世界,其他的哲学都只是解释世界而不改变世界,这是对马克思这句话的极大误解。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48页。

[4]《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529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576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501页。

[10]《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79、178、17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1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北京:商务的书馆1960年版,第57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17]《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27—2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2—583页。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510页。

[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549页。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09、409—410页。

[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1页。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