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 赵家祥
- 2557字
- 2020-07-09 17:21:54
一、《手稿》中两个出发点的矛盾
《手稿》属于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著作。上一章已经讲过,马克思在大学最初学习的专业是法律,不久又把兴趣转向哲学。他最初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信奉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崇拜理性和自由。1842年至1843年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开始从唯心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转变。这是因为他当时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题,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这是他思想发生转变的最初动因。1842—1844年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并用费尔巴哈的理论和方法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马克思1843年夏天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第一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著作,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著名论断,开辟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马克思1843年年底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他在1844年4—8月写的《手稿》,通过批判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以及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还存在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旧术语、旧形式、旧观点的痕迹,《手稿》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著作。《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著作,具有新、旧的两重特点。一方面,它提出和论述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仍然带有它所由脱胎出来的那个旧学说、主要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旧术语、旧形式、旧观点的痕迹。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这个矛盾根源于两个出发点的矛盾。在《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从“经济事实”出发,以这个出发点为前提,必然提出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他又从理想化的人的本质出发,以这个出发点为前提,必然不能完全摆脱他所由脱胎出来的那个旧学说、主要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旧术语、旧形式、旧观点的影响。
关于从“经济事实”出发,马克思有很多明确的论述。在这本书的“序言”中,马克思说:“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1]“通过完全经验的”分析,就是通过对经济事实的分析。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的表现时又说:“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我们表述了这一事实的概念: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我们分析了这一概念,因而我们只是分析了一个经济事实。”“我们已经承认了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2]马克思说的从“经济事实”出发,还包括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他说:“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但马克思的理论同国民经济学不同:“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马克思则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并用它的语言,说明私有财产的本质及其规律:“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3]
如何理解马克思从理想化的人的本质出发呢?前面讲过,马克思最初信奉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从1842年到1844年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马克思写作《手稿》时仍然没有完全克服。在他所由脱胎出来的这两种哲学的影响下,使得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从“经济事实”出发的同时,又从理想化的人的本质出发。马克思当时认为,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最初占有自己的本质,即人最初的劳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其实人最初的劳动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劳动产品简陋而稀少,甚至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以至还存在人吃人的现象,那时人的劳动并不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美好,并不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个最初的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为了论证异化劳动理论设定的理想化的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4]“类生活”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用语,指的是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生活。就是说,异化劳动使人丧失自己的本质,成为非人。共产主义运动消除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重新使人的劳动成为“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使人重新占有人的本质。这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复归的过程。用所谓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复归的过程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有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旧术语、旧形式、旧观点的痕迹。
从“经济事实”出发这个出发点,是马克思明确地、反复地讲过的,因此是显性的,容易被人们所看到和了解。从理想化的人的本质出发这个出发点,是马克思所由脱胎出来的那个旧学说的遗迹,马克思并没有明确讲这个出发点,也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出发点,更没有意识到两个出发点之间的矛盾,因而这个出发点是隐性的,是不容易被人们看到和了解的。我国学术理论界有些研究者由于只看到前一个出发点,而没有意识到后一个出发点,所以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了过高的评价,认为它已经是马克思主义的成熟著作,甚至有人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发源地。另有一些研究者,由于对后一个出发点的消极作用估计得过于严重,而对前一个出发点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所以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了过低的评价,过多地看到了马克思所由脱胎出来的那个旧学说的痕迹,忽视了其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面我们将以两个出发点及其矛盾为基础,首先指出《手稿》中提出和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次指出《手稿》中存在的马克思所由脱胎出来的那个旧学说的痕迹,最后指出《手稿》以后的著作如何克服旧学说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