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 赵家祥
- 4141字
- 2020-07-09 17:21:54
第一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对列宁的“两种转变”观点的评析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1版(1972年版)和第2版(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的相关注释或前言(或说明)基本上采纳了列宁的“两种转变”的观点。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说明”中认为:“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文和书信表明了他最终地从唯心主义转到了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了共产主义。”[1]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卷全文翻译并刊印了这个说明,未对这个说明提出任何异议,表明是赞同这个说明的。1972年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在《导言》的注释中写道:“马克思的这篇文章和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其他文章,表明他已经彻底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2]与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观点完全相同。1995年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导言》的注释认为:“《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3]这个注释的含义是比较模糊的,它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是开始转变还是处在转变的过程中,或是已经彻底完成了转变。但在这一卷前面的“说明”中则明确指出:“这篇文章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4]这里虽然没有说也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但从前后文看,显然是包含着这个含义的。从这一卷的注释和“说明”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两处的表述还是有些差异的,这可能是我过于吹毛求疵,编译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中文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导言》的注释与上面引用的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的相关注释完全相同,但这一卷的“前言”却说得十分明确:“本卷收载的《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5]这与1995年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存在同样的问题,即注释和“前言”的表述存在差异。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在《导言》的注释中写道: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著作”。这个定位和前面几个版本中的定位有所不同,它不是说《导言》完成了或“彻底完成”了“两种转变”,而是说处在“转变过程中”。但这似乎又不是编译者的真实思想,在这个注释的末尾又强调指出:“列宁认为,这篇《导言》和同时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彻底完成’。”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说明”中又明确指出:“本卷开篇部分选收的三篇文章(指马克思的《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引者注),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6]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与以前的观点相比,实际上没有发生变化,仍然认为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完成了或彻底完成了“两种转变”。但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注释前后不一致、注释和“第一卷说明”不一致的情况。作为中国最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机构,是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的,建议重印时加以调整。
认为《导言》完成了或“彻底完成”了“两种转变”,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甚至是自相矛盾和难于自圆其说的问题。
第一,“两种转变”中的唯物主义指的是什么性质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称呼的“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还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或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或者说是一般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如果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显然,《导言》尚未达到这样的理论高度。如果是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就意味着认为马克思在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曾经产生和存在过一个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阶段,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不符合实际。马克思在其思想转变过程中,虽然曾经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影响,但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的费尔巴哈主义者。首先,费尔巴哈过分重视自然,轻视政治和社会问题;而马克思从其理论生涯一开始,就密切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其次,费尔巴哈轻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而马克思从其理论生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再次,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缺乏辩证法;而马克思从其理论生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辩证法。即使在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影响期间,他的理论仍然没有失去不同于费尔巴哈的这三个特点。
第二,“两种转变”中的共产主义是什么性质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或科学共产主义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还是空想社会主义(或称空想共产主义)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经济论证基础上的共产主义,还是单纯的哲学论证的“哲学共产主义”?列宁和中共中央编译局的编译者都没有对此做出说明。如果指的是前者,当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显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指的是后者,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还是“哲学共产主义”,都与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或重大的区别,所以也还不能算是完成了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第三,《导言》是马克思在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思想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首先,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宗教观,指出宗教并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是它的表现;不应该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而是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指明了消灭宗教的途径。其次,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政治解放”,是国家从宗教束缚中的解放,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解放,虽然是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没有消灭宗教,也没有实现人的自由。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类解放”,才能消灭宗教,消灭阶级统治,实现人的自由,使全人类都得到解放。再次,实现“人类解放”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形成一个彻底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就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阶级,“武器的批判”即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但《导言》仍然属于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著作,尚未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离完成这个转变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为德国可以不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超越革命发展阶段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不久马克思就纠正了自己的这种不正确的观点。(2)马克思当时的“人类解放”的思想还具有历史局限性,它是把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全人类一起解放,而不是无产阶级首先解放自己和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解放全人类。当时的“人类解放”思想,还没有达到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3)马克思当时还深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影响,还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观点与费尔巴哈的观点有本质的区别,他使用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两个命题,完全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命题。(4)马克思当时才刚刚开始进行经济学的研究和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他对德国社会的批判主要是从宗教、法律、政治方面进行的,尚未进行经济批判。他对共产主义的论证还主要是哲学的论证,缺乏经济学的论证,他当时的共产主义理论还属于“哲学共产主义”,没有达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水平。
第四,认为《导言》完成了或彻底完成了“两种转变”,对《导言》以后的著作的历史地位难于做出准确的定位。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相关注释就出现了互相矛盾的情况。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注释,认为马克思的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7]一方面认为早于这部著作半年多的《导言》已经彻底完成了“两种转变”,另一方面又说在《导言》半年多以后写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难道彻底完成“两种转变”的著作,还不是马克思主义已经形成的著作吗?如果是马克思主义已经形成的著作,怎么又说在半年多以后写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呢?难道马克思思想转变的过程和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不是同一过程而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吗?难道能够说马克思是先“彻底完成”思想转变然后再去形成马克思主义吗?这种关于马克思思想转变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再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为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注释中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这个笔记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为创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8]这个注释意味着这个《提纲》以前的著作,包括《导言》在内,尚未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界限,还没有为创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当然也就不能说《导言》“彻底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恩格斯在1888年写作和发表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说: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中共中央编译局的编译者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注释中,引用了恩格斯的这个评价,表明是完全赞同恩格斯的这个定位的。这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矛盾,既然《导言》已经“彻底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怎么时过一年多以后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仅仅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而且是“第一个文献”呢?难道已经“彻底完成”了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著作,还没有形成“新世界观”、甚至“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吗?如此定位马克思这两部不同的论著,其间的矛盾也是十分明显的。
下面我们对前面第三点中指出的《导言》的四个局限性分别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