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设有序的自由氛围

现实中种种对自由的不合理限制提示我们,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建设合理的规范,让学生生活在有序的自由氛围中,使其应当享有的自由得到保障,是一件多么紧迫又有意义的事情。而实践中既有的或正在进行的一些尝试,让我们看到有序的自由氛围的样貌与魅力。

一、保障学生的应有自由

明确学生应当享有哪些自由,可以为学校自由氛围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学生的自由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身体自由,学生的选择自由,学生的表达自由,学生的交往自由,学生的思想自由,学生的道德自由。[67]

身体的自由是学生最为基本的自由,身体健康是每个人最重要的权利之一,任何制度、学校或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做出有损儿童身心健康的规定或行为,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不能使儿童处于过度的劳累之中,轻视学生的生命、健康或幸福。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人身自由要有所保证,对于学生的生理需求和课间活动的满足都要落到实处。如学生课间需要喝水、上厕所等生理问题,教师不应该以任何理由为难学生,他们年龄尚小,有些学生比较内向,可能不敢向老师提出生理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需要及时向老师提出来,对于年龄幼小的学生,老师也要经常提醒他们及时解决生理需要。关于课间活动,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教师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不希望学生在操场上乱跑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游戏活动等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不能只因为安全的隐患就剥夺了学生课间休息的权利。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益智类、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活动,同时还能够减少身体的碰撞,既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心理,又将安全隐患降到了最低。另外,参加体育活动是学生身体自由的权利之一,在体育活动中不仅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而且心理也能够放松,因此,学校要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才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开放的社会,人生时时面临选择。大到人生价值、生活方式、职业定向,小到穿衣吃饭、活动安排等。以学生的学习方面的选择为例。从学习内容来讲,学生应该有选择课程的自由。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两类课程,一类是必修课,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另一类是选修课,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学生有学与不学、选与不选、选哪个老师指导自己的自由。从学习方法来讲,学生有在他们能力所及以及别人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讨论的场所以及所需的实验器材等硬件基础来保障学生的学习。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来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能力和对知识的兴趣选择学习的时间,这可以减少学生之间因为接受能力的差异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空间上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班级和座位,有些选修课的课程学生也可以选择在室内或是室外,例如,生物课如果条件允许,在学习植物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室外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来学习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当前教育改革的诸多努力中,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是一个重要特征。

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由是实现教书育人理想的必要条件。这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课堂上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现实中,老师们总是希望能够抓住课堂的每一分钟,把知识都传达给学生。正因如此,老师有时就会忽略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反馈,前文中提到的“插嘴”现象是最为明显的例子,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提出疑义,或者有其他解法、想法的时候,老师们总是想尽量把这样的交流放在课下,甚至打压这种行为。学生有想法要表达的时候说明他们在认真思考问题,他们渴望自己的意见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们总是害怕这种课堂的“突发事件”会打破整个课堂的秩序,但事实上也许停下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反而比整节课都是老师来讲的效果更好,学生学会了思考,拥有了思考的能力,这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能够替代的。另一方面,学生课外应该有表达自己意见的途径。有些关于课堂中的问题或者关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学生总是会羞于面对面地与教师进行直接交流,需要有其他的能够供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想法的途径。例如,班级可以建立“建言角”,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汇总给一位同学,或者集中时间进行讨论,大家都可以对班级建设建言献策,只有这样,班级才能够更加民主,学校的气氛才会更加和谐,同学们才会在温馨的氛围中体会到自由的气息,他们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做到自我管理和自律。特别是,从学校规范制定和施行的角度上来说,学生更应该有表达的自由。学生可以为规范的制定出谋划策,通过民主的方式,共同商议出来的规范才能让学生信服,学生才会更愿意遵守规范。在规范施行的过程中,如果有不合理的规范可以及时提出并作修改。在对规范的评价上,同学们也可以选择大家都愿意执行的合理的评价标准,各抒己见,使规范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让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自由。

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应该有交往的自由。学生交往的自由主要包括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交往的时间、交往的内容以及交往的方式。学生可以和他们想交流的同学进行自由地沟通,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坐的位子,选择自己可以和哪位同学坐在一起,以便他们沟通和交流,每位或者几位同学可以选择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还可以打破班级和年级的界限选择交往对象。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交流学习的时间,课下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学生交往的内容只要是积极健康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就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在交往方式上,学生既可以选择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通信工具等进行交流。当然,交往自由的前提是不干扰他人。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以受到很多启迪,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交往是学生进入集体生活的必修课之一,学会交往学生才更容易融入集体,才会懂得更多融入社会所需要的人际规则。

学生思想的自由主要是指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选择,前提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支持,而不是把学生局限在狭窄的信息范围中,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信息和价值观。思想自由就是要在学生有机会全面掌握信息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鼓励大胆想象、探索,鼓励独创,让学生学会批判思考、自我选择和自我承担责任。然而现实教育中,在追求程式化、标准化、答案单一化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得不遵循这样的原则,他们不愿再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一些标准答案之外的解释,他们也没有闲暇的时间用来做“白日梦”,他们就像被抽动的陀螺,在老师教鞭的指引下转动,难有思想的自由。还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也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他们遐想的世界展翅翱翔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学生的自由具有道德的意义。只有自由的人才可能是道德的人。陆有铨先生在一次题为“关于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几点思考”的讲座中提到,道德的基本规定是行为主体的自觉、自律,只有出于行为主体的意志,符合“我的意愿”的行为,才可能是道德的;在强制、灌输之下所做的“好”行为,也缺乏真正的道德意义。道德选择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自主选择乃是“自觉”“自律”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涵。学生拥有道德的自由就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行选择,可以选择和追求不同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发展、创造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选择要完全依据学生的主观意愿,没有丝毫强制的意思。然后学生在执行的过程中要能够从这种自由选择的氛围中学会自律,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实现自己的意愿,最后就是要对事物发展的结果负责任,无论结果的好坏都能够勇于承担,从整个过程中得到道德上的升华。道德的自由表现在规范中,即教师不能简单通过纪律、奖惩的手段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水平。奖惩的方式只是外在约束学生行为的手段,不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的道德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在参与的过程中升华而成,所以,奖惩的手段可以辅助使用,但绝不是实现学生道德自由的主要手段。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充分的自由,这种自由只以不伤害他人的自由、不妨碍自己更大的自由为限,由此,学生的身心健康、智慧发展、个性彰显、充满活力、目中有他人,这是每所学校的重要使命。

二、减少不必要的限制

学生的自由需要学校自由氛围的保障。建设有序的自由氛围,首先要检视学校中不必要的或过度的限制,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正如美国哲学家罗尔斯所言,“自由只能为了自由本身的缘故而被限制。”[68]只有当个体的自由可能侵犯他人应享的自由或妨碍自身更大的自由时,才应受到限制。从规范制定的过程来说,由学生协商制定的规范,体现了学生的自由意志,体现了自我约束,构成了必要的限制。

案例 2.2 夏山学校:协商立法[69]

“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

对习惯了现行教育体制的人而言,是否会相信世界上竟存在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

而这样的学校绝非天方夜谭。夏山学校的创办者尼尔(A.S.Neill)认为“不应该让学生来适应学校,而应该由学校去适应学生”,因为“自由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理想。

在夏山,进入小班的学生总是一进校就会很高兴地去上课,而从其他学校转学进入夏山的学生则发誓说再也不上那些倒霉的课。在校园内,他们到处游荡。这样的情况也许会持续好几个月。要恢复这些学生重新热爱上课的时间与其对原来所在学校的怀恨程度正好成正比。有一个从教会学校转来的女学生,她在校园里晃荡的时间长达3年……

我和我的教职员都痛恨考试,我们知道,大学的升学考试无异于一道紧箍咒。但升学必须学习的科目我们也不能拒之门外,因为有考试制度的存在,我们便不得不对它有所屈服。因此夏山的老师们都有教那些必修课的准备。

参加考试的学生很少,除非他想进大学。应付升学考试,对学生来说也并非什么难事。一般说来,从14岁开始他们认真读书,三年后参加考试。他们中的部分人并非一考即中,但关键是他们有再接再厉的信心。

也许可以说夏山是全球最快乐的学校。这里的学生从不逃学,也很少想家。很少有人打架,虽有人吵架,但很少出现激烈的打斗。学生也很少哭,因为他们没有受到长期的压制,很少有怨气。仇产生仇,爱则产生爱。所谓爱的真义,即赞同儿童的一切,不管在任何学校,这都是最为重要的。如果你对孩子进行打骂和责罚,孩子们便不可能和你走在一起,夏山的学生们都知道,老师是赏识他们的。

孩子们的生活显然依其自由意志,而非焦急的父母或那些自以为是的教育家的意志。家长和老师的干预和指导最终造成的是一些机器人。我认为,不应该强迫小孩去学习自己不愿意学习的音乐或其他东西,才不致使其成为一个没有意志的人。

当然,在夏山并不是说自由就是否定一切常识。对孩子,我们也会采取一些必要的安全措施。如果要游泳,6个孩子以内必须有一个救生员陪同,才会被允许。如果不到11岁,不被允许独自在大街上骑自行车。这些规章制度都是孩子们自己定下,并经“学校大会”表决通过的。

夏山学校被称为世界上最自由的学校,其特点就在于把限制和规范减到最少:只要不伤害或影响他人,学生可以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学生不仅可以拥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他们甚至可以选择上课或不上课,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但是夏山学校并非毫无规范。例如,如果损坏了他人的东西,是要赔偿的。其依据在于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平等的,教师也无特殊。夏山学校的规范是由学生自己制定并经过“学校大会”讨论通过的。这样基于基本常识,基于对每个人安全和基本权利的保障,由全体成员共同商议形成的规范,是最必要的规范,也是出自行动者意志的规约,这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由儿童自由讨论而决定的纪律规则,在儿童心目中不是作为外来意志而感到“必须”这么做,而是作为协调学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准则而感到“应该”“愿意”这么做。只有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规范才是大家愿意遵守、执行的规范。只有学生通过民主的方式制定的规范才是最能够体现自由的规范。这种规范的制定更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展。没有这些必要的规范,个人权利就可能受到侵害,个人安全就缺乏基本保障。正如杜威所言,在任何时候存在的自由系统总是在那个时候存在的限制或控制系统,如果不把某一个人能做什么同其他的人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关联起来,这个人就不能做任何事情。[70]

案例 2.3 参与规范,争取自由

通过访谈,一位老师呈现了关于他们学校校服穿戴的调查过程及其结果:

在今年的少先队代表会上,有些少先队员提出了这样的提案:我们学校要求天天穿校服,只有周六周日休息在家才可以穿自己的衣服,希望学校能每周设定一天为自由着装日,让我们在学校也能穿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为此,大队部对全校开展了《关于学生穿校服的调查问卷》,希望通过问卷了解校服在学生眼中是怎样的,学生应不应该穿校服。问卷如下:

1.你喜欢现在的校服吗?

A.喜欢B.不喜欢

2.上题选A的理由是——(可多选)

A.美观B.实用方便C.有良好的精神面貌D.其他

3.上题选B的理由是——(可多选)

A.不美观B.不实用不方便C.不清楚

4.你希望天天穿校服上学吗?

A.希望B.不希望C.无所谓

结果我们发现,所调查的同学约12%喜欢穿校服,他们都认为校服是学生及学校的标志,也是为了避免学生之间的互相攀比,同时能够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

约88%的同学不喜欢穿校服,理由是:

1.每个人都穿着一模一样的校服,一点不漂亮,太单调了,我们喜欢穿自己喜欢的衣服。

2.爸爸妈妈为了让校服多穿几年,买了比我身高大几个码的校服,穿在身上宽宽大大的,运动起来也不方便。

两周后的少先队代表会闭幕式上,当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向全体少先队员宣布:从本周开始,学校规定将每周的周五定为“自由着装日”,在“自由着装日”同学们可以穿着自己平时喜欢的衣服到校学习。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和欢呼声,学生们为自由着装日欢呼雀跃。

案例2.3中,学生对个性化服饰的渴望与统一服饰规范的矛盾清晰可见。学校通过听取学生的意见,每周给学生一天“自由着装日”缓解了这种矛盾。这是学生参与规范修订,争取自由的过程。同时,通过少先队代表会期间的交流,也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发饰规范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不必在强制中遵守规范。这可看作既定规范下的权宜之计。

如果按照最少限制的原则,整齐划一的发饰规范都是没有必要的,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穿着打扮。一些学校为了强化学生身份,避免攀比,为了增强集体认同感,为了便于区分本校学生与校外人员,减少安全问题,要求学生统一穿着校服、佩戴校徽,不能说完全不合理,但这些都是为了管理方便的表面措施。因为,学生真正的身份认同需要发自内心地对学习的热爱,对学校的认可,对教师的敬爱。从这一点说,学校可以有校服、校徽,但是否穿戴要看学生是否愿意,靠强制的办法培养不出认同感,反而会增加反感和反抗。避免攀比也主要不是靠消除差异就能解决的,况且差异是不可能消除的,根本在于如何看待差异,学会认识与悦纳自己和他人,让每个人都做好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成为攀比的奴隶。安全的理由是统一着装的理由中比较站得住脚的,因为统一的校服和校徽使得闲杂人等混入校园增加了成本。即使所有的理由都很充分,即使还有其他理由需要学生统一着装,最好通过学生的讨论达成共识、形成规范,至少要通过教育者的说理使之明了并接受,而强制、扣分、不让进校等简单粗暴的学校常用的方式,离自由的理念实在相去甚远,事实上也难以保证规范的效果。

按照最少限制原则,学校中的许多规范都是可以撤除或修正的。具体的修正过程需要全体相关者的参与和协商。这种最少限制、参与和协商是道德自由的体现,是道德主体自觉自律的体现,因为只有出于行为主体意志、由行为主体自主选择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意义。道德主体在自由的氛围中交互意见、理解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与意义,理解规范的必要性,从而自觉自愿地遵守规范,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相反地,外在强制和奖惩往往把学生的道德发展局限在低水平,更糟糕的是,往往培养伪善或叛逆的人,他们行事的依据不是理性、自由精神以及人的基本权利,而是权力、利益或欲望冲动。由此可以说,减少不必要的限制,让学生参与规范的制定实行,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扫除许多障碍。

当然,最少限制原则并不否认规范的必要性。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经谈道: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他是整体的一部分。在物质上,他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在道德上,他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他不可能在不与他的本性相矛盾的情况下,试图逾越强加于各个方面的限制。事实上,在他身上任何最根本的东西,都取决于这种有限性。说他是一个人,也就等于说他是与众不同的;这种独特性本身意味着限制。因此,如果从我们的观点看,纪律是善的,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带着一种反叛的眼光来看待本性的作用,或者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必须打破的恶魔式阴谋,而是因为除非受到纪律的约束,否则人性就不能称其为人性。[71]规范对于学生亦是如此,班级中设立的各种隐性的和显性的规章制度本身都应该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立场出发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更加崇高的人性而设立的,从根本上讲不是为了束缚学生的行为,而是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并能够在享受自由的过程中学会自律。

三、尽可能广阔的时空

自由除了意味着尽可能少受外在约束,尽可能通过协商和自我立法约束自己之外,还意味着扩大生活时空,用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免于无知,体会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案例 2.4 自主安排的机会[72]

9月8日星期六

我有一个愿望:想变成小鸟,和风儿做伴;想变成雨点,和禾苗说话;想变成蒲公英,在田野里飞舞……瞧,这些可爱的生灵们多么自由!看,它们多么尽情!我太想像它们一样,可以在大大的空间里,插上翅膀飞阿飞……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怪怪的书《想变成人的猴子》。在我的心目中,猴子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生灵了,为什么还想变成人呢?难道它不要“自由的快乐”吗?带着好奇.我走进猴子的世界——

山林里猴子有一个温暖的家,向爸爸妈妈撒娇,和小伙伴做游戏。是“对对眼”把安眠药放进香蕉,诱骗了猴子,然后用粗重的铁链锁住猴子,再用结实的鞭子逼着猴子表演行礼、抛飞吻、恭喜发财……猴子失去了小伙伴,没有了笑容,也丧失了自由,没有了快乐。在马小跳的帮助下,猴子逃出了“对对眼”的魔爪,找回了温暖,找回了自由,回归了大山,回归了那个处处是自由和快乐的地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一场磨难,猴子才明白,原来自己最想要的幸福就是自由哇!

是啊,自由,是最香甜的雨露!自由,是最灿烂的阳光!拥有自由的猴子,一定会像有阳光、雨露滋润的花朵,充满生气,绽放美丽,过上最幸福的生活!

我,不是一个自由的孩子:平时,做完作业,妈妈催我看书,爸爸叮嘱我做奥数;双休日,学书法,暑假,学游泳……没完没了。一旦犯错,妈妈还不准我上外婆家,不准我约小伙伴玩,也不准打电玩……简直像个小罪犯。可我又是一个特别渴望自由的孩子,于是,我就把《想变成人的猴子》推荐给妈妈看,没想到妈妈竟然答应我星期六上午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

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六到了!妈妈要上桐庐帮舅舅家买洁具。叮呤呤,七点钟闹钟响了,我一骨碌爬起来,穿衣、刷牙,再泡一碗快餐面,呵,好香啊!看看时间,已经七点四十分了。先做什么呢?我拿出《快乐写写写》,写了一篇“棒冰——融化”的日记。我边看课外书《漂亮女孩夏林果》,边摘录《我读我想我长大》的笔记……接下来,我该约上两个同学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场了。我们走弹子棋,做“三步回老家”游戏,然后打乒乓球,练自行车,哇,真痛快!“阿超,回家吃饭了!”听到阿超妈妈的一声呼唤,我也飞奔回家。妈妈回来后,直夸我作业本上的字写得又整洁又漂亮,我听了好开心。不过,最让我兴奋的是妈妈说:“咱们的刘强,不用妈妈‘盯梢’了。以后的课外生活,妈妈给你自由!”

自由真好!在这个自由的星期六,我认识了像仙女一样的夏林果,记录了有趣的游戏,尽情地和小伙伴们玩耍,体验了甩掉“尾巴”的轻松,还得到了妈妈的信任。我好喜欢这种轻松,我好喜欢这样成长!

自由,能放飞我们的心情!自由,能开启我们的创新!自由,能锻炼我们的能力!自由,能发现我们的特长!自由的生活,是充满诗意的,是流淌音乐的,是无比幸福的!

爸爸妈妈,请还我们蓝天碧野,请给我们时间空间,请松开捆绑我们手脚的绳索,请卸下压在我们身上的“黄金”,让我们自由飞翔,飞得更快、更高、更自信!(指导老师:华菊芳)

案例2.4重点描述孩子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从家长那里争取来自己做主的半天的丰富而又愉快的经历。这只是学生不自由的生活中,难得的几小时。所幸,渴望自由而又能够自律的孩子说服并打动了妈妈,获得了以后校外生活的自由。这则案例重点谈的是孩子在学校外、在家庭中的自由,看似与学校氛围无关。但是,这样的案例至少在两个方面影响学校的自由氛围。首先是观念上的启示。既然孩子们如此渴望自由,而且小学中年级及以上的孩子自律能力已逐渐发展起来,孩子们也只有在自由中才能真正学会自律,因此,学校应当效仿案例中的妈妈,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安排,让他们体会自主所带来的力量感。当然,考虑到学生自律的发展水平不一,低年级的以及自律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孩子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或关照。教育者比较理想的状态,一方面是资源的提供者,另一方面是守望者。作为资源的提供者,学校可做的事情很多,将结合下面的三则案例讨论。作为守望者,意味着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教育者只在学生的自由可能带来伤害的时候进行适度介入。其次是实际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和家长对自由的呼声渐长,如果学校仍停留在灌输、强制的层面,且不说这与真正的教育精神背道而驰,恐怕单纯在管束的实效性上也会大打折扣。

案例 2.5 丰富的课间活动

关于课间操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一位校长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后,得到了很多启发。

这位校长在外出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曾经看到一所外省市学校的课表,为课表中上午9点到9点半的体育运动时间而动容。很少有学校舍得把上午最宝贵的这个时间段完全放给学生运动。该校长最初走进学校的那一刹就能够感觉到,学生们的运动绝非为今天有客人来做做样子的,看得出来,他们每天都这样沐浴在阳光下快乐地运动。校长随意问了几个学生,答案果然如此。

除了学校肯用最宝贵的时间让学生来做运动之外,还有一件事情让校长印象深刻。那所参观的学校校园尽管不小,但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在运动,依然显得有些拥挤。突然,操场上响起了一段柔美的乐曲,没有听到广播里任何老师声嘶力竭的叫喊,所有的学生们自然而安静地开始整队。原来,这也是他们学校的特色,让音乐代替教师的口令。

校长在讲述这些现象的同时也针对自己学校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她讲到,尽管因为课程的设置不同,但是依然为这个学校真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如此舍得而感动。不为给谁做样子,只为学生的发展而精心设计。细节之处动人心,让音乐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让师生不知不觉成为校园共同的体验者、合作者,这样的境界,这样的舍得确实值得教育者好好思考。

这位校长还提到,之前看到诸多媒体都在报道一件教育热门话题,那就是代表中国参与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的上海学生在参加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位居第一。同时,也看到了还有这样一些数据:上海学生报告的每周校内上课时间位于第14位,校外上课时间为第9位,校内外上课时间总量位于第12位,学生课业负担偏重。前不久北京小学生足球队与俄罗斯小学生足球队以0:15的悬殊比分惨败,同样让国人震惊。截然相反的数据背后,呈现的是学生体质的整体下滑,我们需要尽我们所能还给孩子们体育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课间操一直是每个学校的传统项目之一,课间操时间的设定本意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两节课后身心得到一定的休息和锻炼,也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准备。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教师的不重视、课间操形式的陈旧、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等问题让课间操这一项目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意义。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老师会“霸占”学生课间操的时间,拖堂,把一些调皮的学生或者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留下来补课、订正作业,有的时候也未必有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身体的康健和心灵的纯净也许更是教育者应该为孩子们提供的最为重要的保证!正如案例2.5中这位校长提到的,如何平衡学科学习和学生体育运动之间的时间,如何能够保证学生有强健体魄的前提下认真学习文化课程,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间操虽然是学校的传统项目,但如何让课间操发挥本质作用、让传统开出新意的花朵是制定关于课间操规范时候应该考虑的必要条件。

课间操本身是一种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但是规范不是强迫学生去做课间操,而是让学生能够愿意做课间操,从而遵守规范、自觉执行规范,才是这一规范设立的成功之处。只有在这样的规范作用下,才能够保证学生自由的实现。这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水平来制定符合并能够促进学生进步的规范,在规范实施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在保证学生能够强身健体的同时,让规范更加贴近生活,更符合学生需求。“人生活于社会中,人具有社会性;人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世界,人又具有个体性。社会只是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生活本身的意义才是生活的目的。”[73]所以,让学生的生活更有意义不仅是生活的目的,也是教育者的目的。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尝试把一些更丰富的形式,如游戏、跳绳、踢毽子、比较新颖的健美操及优美音乐伴奏等纳入课间活动,通过效果来看,丰富的形式由于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自由度,使得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从而能够更好地起到强身健体、学习规范、享受自由的作用。

案例 2.6 自由的借阅制

这是一位老师的参观感悟。

现象1——凌乱的图书馆

曾经去广州某小学的图书馆时,为图书馆的凌乱而困惑。在听到校长为凌乱而做出的解释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我们的图书馆经常是这样凌乱的,因为我们的阅读是开放的,不限时,任何一个学生,任何一个时段,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可以进去阅读,甚至可以把书带回家,想起来再还回来。”

现象2——自由的借阅制

询问了该校有关图书借阅的制度,听到的又是让人震惊的回答:“学生自我管理,任何学生都可以自由借阅,学生管理员简单记录。”每一个参观者忍不住冒出一连串疑惑:“你们不怕学生把书借回家不还吗?”“为什么要担心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比让孩子对书有兴趣更重要的?”校长的一句反诘让我无语。

回到学校,仔细看看我们的图书馆,书籍摆放整齐却显得拒人千里;一张张阅览安排表看似清晰却束缚了一双双热切的眼睛,一张张借阅卡看似规范却捆住了一颗颗热爱阅读的心灵。我们的图书馆,尽管美观却不吸引人。对学生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是一本本永远崭新的书本,而是一颗颗永怀求知的心灵。当孩子们对书充满了兴趣,对阅读充满了吸引,我们还需要担心什么吗?

图书借阅虽然只是学校生活中不大的一件事情,但是如何才能够让图书真正体现其价值,却绝不是小事。案例2.6所呈现的图书馆与众不同,重点不在于其凌乱,而在于它的自由借阅制度,让图书馆成为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自由借阅的地方,这正是体现了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激发了孩子们渴求知识的欲望,为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提供了资源和空间。为了图书馆整齐干净而设立规范来限制孩子们对书的兴趣,反而失去了规范设立的真正意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本案例的启示并不是说为了体现学生爱读书而一定要把图书馆弄得乱七八糟,关键的问题在于规范的设定如何才能让学生爱读书,爱去图书馆借书、看书,对于不爱读书的孩子,如何引起学生兴趣?当大部分孩子爱读书了,老师再教导他们如何爱护书籍、图书一定要摆放整齐、按规范借还图书以便大家更便捷地借阅等,这才是规范制定的意义所在。当学生连书都不爱,而规范规定一定要把图书摆放整齐,就难免有舍本逐末之嫌。图书再整齐也只是形式而已,其最终并没有实现对学生的帮助。对于学生来说求知的欲望是最可贵的,是其获得更多自由的重要基础,用生硬的规范限制住的不仅仅是他们对于图书的热情,更是学生求知的自由!

案例 2.7 让教室成为学生自由呼吸的地方[74]

我是一名“80后”班主任。毕业后,我怀揣着教育梦想,走上了三尺讲台。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每一间教室的物理空间是有限的,室内的物品虽然大同小异,但教室中流淌的精神与文化却大相径庭,有的温暖,有的冷漠;有的让人舒适,有的令人恐惧;有的民主和谐,有的专制压抑……一间教室的精神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工作以来,我一直致力于用更加开放的理念培育“让学生能够自由呼吸的教室”,希望在这里,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潜能得到释放,每一名学生都能自然地成长为他所能成为的最出色的人。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优质课程资源。一间能够自由呼吸的教室,要培养学生高贵而自由的灵魂,“网上公开课”就是我在实践中为学生寻找到的一扇思想之门。

学生升入六年级后,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共同观看和讨论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主讲的伦理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大家对桑德尔教授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和哲学思维大为着迷。起初,家长们也有疑问,世界著名大学的课程,还是哲学、伦理学等比较高深的学问,小学生能够看懂吗?的确,小学生并不能完全看懂,但这不要紧,权当听听桑德尔教授讲故事。听到这故事能够会心一笑,即有收获。哈佛大课堂的那种热烈、融洽、自由的气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即使那些青年才俊们干净、整洁、得体、亮丽的装扮,也值得我们的学生借鉴。

有一次,我们像往常一样在教室观看桑德尔教授讲课,他讲到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代孕妈妈,哈佛的课堂上正要展开辩论时,我暂停了视频,让我们班学生也来说一下自己的观点。没想到,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观点明确、论据严谨,同时,大家的观点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歧。我们接着看哈佛的课堂视频时,没想到苏万里同学的观点竟然与桑德尔教授惊人的一致!我开玩笑说:“以后我们得喊你苏教授了!”“苏教授”的雅号真的就这样喊起来了。每当我们大家这样喊他时,苏万里的脸上总会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份记忆、这份自豪一定会让他记忆一生!

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通过观看“网上公开课”,学生打开了一扇攀登思想高峰的宝贵之门。

后来,我又给学生们推荐了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演讲。一段时间之后,学生提议开展属于我们自己的TED演讲。于是,每天早读之前的十分钟大家都会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期待着一场场精彩的演讲。演讲主题更是涵盖了各个领域:从“换位思考”到“道歉技巧”,从“荒漠化”到“雾霾天气”,从“中国足球”到“NBA”,从“鸦片战争”到“楚汉之争”,从“木桶效应”到“心理暗示”,从“鲁迅”到“安徒生”……孩子们精心选择的话题非常有意思。我还带领部分学生精选组编了《班级TED演讲集》,我们相约,二十年后同学聚会时再拿出来听一听当时的声音,因为孩子们太喜欢这个自由而有压力的舞台了!

这是一位优秀班主任的努力。同样的时间,不一样的理念,不一样的实践;同样的物理空间,不一样的心灵空间;同样的大环境,不一样的小环境。像许多优秀教师一样,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由胸怀为自己赢得了教育的自由,为学生撑起了自由的成长空间。他用人类文化的精华感召引领学生,成为学生精神自由的鲜活榜样,让学生享受自由的思想,真正让教室成为学生自由呼吸的地方。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则需要让学校成为学生自由呼吸的地方,让这些优秀教师的个人努力,激发更多教育工作者的热情,激发更多学校的共同努力,为更多学生营造自由的学校氛围。事实上,现在一些学校已经在努力给学生更多空间,让他们能够有更多机会走进阅览室、实验室、博物馆、实践基地,感受世界之博大,体验文化之精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从单纯的静听,走向自主探究、体验、质疑、讨论、发现、总结;给学生更多借以扩展视野的资源,包括传统的图书、影视,也善用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等。这种自由的氛围也是一种规范,是一种示范,是一种用人类所能思考、所能表达的最好的东西,给学生的一种关于真、善、美的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精神自由和发展空间!

自由对人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被误解和滥用的自由又有极大的破坏力。自由不等于为所欲为,它需要规范的限定与引导。从消极的意义而言,好的规范能够通过给自由设限而防止对他人自由的伤害,防止对自身进一步自由的阻碍,从而成为自由的保障;从积极的意义而言,好的规范用人类文化的精华给学生以示范,为学生提供展翅翱翔的自由空间。参照学生应当拥有的身体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自由、交往自由、思想自由、道德自由等内容,限定性规范应当尽可能减少,妨碍了学生自由发展,将学生物化的大量规范都应被检视、被修正或被撤销。这个修正、确立规范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学生参与的民主过程,这是让学生理解规范,理解社会生活,走向自我立法和自制,获得真正自由的过程。而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运用一切可能的资源,用人类文化的精华给学生以规范和示范,为学生展示精神自由的无限可能,让学生获得理性、情感发展的全面丰盈,这无疑是建设学校自由氛围的应有之意。简而言之,学校自由氛围的建设要努力保障学生应有的自由,让学生参与规范的修订中,减少不必要的限制,提供和创造尽可能广阔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