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研究设计的构成

一、什么是教育研究设计

设计通常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和图样等。简单地说,设计就是一种构思和计划。研究设计则是在提出研究问题之后,正式实施研究之前,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以及可能的研究结果等,预先进行总体设想和规划的过程。具体而言,一项研究设计需要考虑如下内容:明确研究问题的性质、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变量和形成研究方案等。研究设计对于保证一项研究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提是研究设计必须是科学的。

知识小卡片4-1

科学的研究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项研究设计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称之为科学的:

能通过实证直接回答研究问题,能与先前的研究和相关的理论相联系,能在具体环境下得到有效实施,结果与解释的联系合乎逻辑并排除反面的解释,研究设计与结果详细公开供科学界审查。

换句话说,判断教育研究的科学性要考虑:

研究设计的背后是否是一套清楚的研究问题?所用的方法是否适合回答研究问题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答案?该研究是否考虑了以前的研究成果?是否有理论基础?收集数据是否根据当地的情况并得到系统的分析?研究过程是否得到清楚描述以供检验批评?一项科学研究越符合这些原则,其质量就越高。而教育的特点又要求研究过程的设计要明确考虑到这些特点的实际意义,并随之建立模型和计划研究过程。

——资料来源:[美]沙沃森·汤编;曹晓南等译.教育的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1

二、教育研究设计主要内容

(一)提出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联系已有的理论、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结果作出有根据的推测或假定性解释,假设具有理论的某些特征。也可以说,研究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结果、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27]例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其基本假设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进而提出“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策略。再如,班级规模与学生课堂参与的关系研究,其基本假设是过大的班级规模将不利于学生公平的课堂参与。

知识小卡片4-2

研究假设的标准

伯格(Borg)和高尔(Gall)认为假设应具备以下4条标准:

(1)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2)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这一理由是有理论或事实依据的。

(3)假设应是可检验的。

(4)假设应尽可能简洁明了。

——资料来源:[美]维尔斯曼(W.Wiersma)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8.

假设对于教育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功能主要在于它是理论的先导,起着纲领性作用。假设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通过逻辑论证使研究课题更加明确,并按确定目标决定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指导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因此,教育研究者一定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语)。

提出的研究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假设能够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关系,假设应该是能够验证和修正的,假设的表述必须是清晰明确的。此外,假设作为对科学问题的一种尝试性回答,它的提出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知识小卡片4-3

提出研究假设的条件

W.J.吉德和P.K.哈特指出,提出假设的必要条件有:①以明确的概念为基础;②具有经验性的统一;③有所限制;④与有效的技术相联系;⑤与总体理论相关联。

国内有学者指出,假设作为对科学问题的一种尝试性回答,应满足三个条件:①能够合理地解释原有理论所能解释的那些事实和现象;②能解释新发现的、但原有理论不能解释的那些事实和现象;③能明确预言尚未发现的新事实,为进一步检验假设提供可能性。

——资料来源: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8:106.

研究假设的提出不但要有科学依据和满足一定条件,而且还要注意假设本身的价值。假如我们想研究“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选择三位教师,让一名教师完全采用讲授法,让另一位教师在讲授的同时辅以讨论法,第三位教师则完全采用案例研究法。针对这个研究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下面两种假设:①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带来学生的学习成绩上的差异;②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案例研究法要优于完全讲授法,但会低于讲授并辅以讨论法。在上述两种假设中,明显可以看出,第二个假设比第一个更有意义。因为,它不仅比第一个假设所描述的研究关系更清楚具体,而且看起来还会带来更多的知识。如果从方向性来看,假设可以有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之分。如上例中,第一种假设属于非方向性假设(三种方法将存在差异),第二种假设则属于方向性假设(第三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有效,但是比第二种方法效果差些)。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任何研究都能够事先建立起非常明确的假设。通常定量研究、验证性研究、涉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要求明确提出研究假设;而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探索性研究、单一变量研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其假设往往是隐含在研究过程之中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

(二)选择研究对象

1)选择研究对象,首先要明确几个基本概念——抽样、总体、样本、样本容量和样本误差

抽样又叫取样,即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的问题,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抽样误差是指由于抽样的随机性引起的样本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误差(又叫抽样的标准误差)。当研究涉及个别人或少数人时,不存在取样问题,而如果要研究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和特点、研究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原因、研究一年级小学生考试观念的形成过程时,就涉及取样问题了。

2)样本的选取需要符合的基本要求:

①明确规定总体。研究目的决定总体范围,研究成果将推广到什么范围,就应在该范围内抽样。

②取样的随机性。按照随机的原则,保证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机会被抽中的抽取样本的方法,即随机抽样。

③取样的代表性。样本能够代表总体,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结构;样本具有代表性,研究结论才能推广到总体。

④合理的样本容量。决定样本容量的因素主要有研究的不同类型、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允许误差的大小、总体的同质性(或异质性)情况、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情况、取样的方法等。

3)随机取样的基本方法

①简单随机取样。如抽签和随机数目表法。

②系统随机取样(等距抽样、机械抽样)。

③分层随机取样(类型抽样、配额抽样)。适用于异质性总体,即总体由几个不同性质部分构成。

④整群随机取样。不是从整体中抽取一个个的对象,而是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群作为样本,如以学校、班级为单位抽样。

(5)有意抽样(目的抽样、有偏抽样):如研究特殊儿童就必须以特殊儿童为抽样对象。

(三)分析研究变量

为了合理地进行研究设计,便于收集相关资料,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所要研究的主要变量,以及有关变量的性质、形式、数量和含义等。

1.研究变量的类型

变量是指在质或量上可以变化的概念或属性,即会变化的、有差异的因素。变量是相对于常量而言的,常量通常指人口学意义上的在研究过程中保持不变的特质。研究变量则是在研究中涉及的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在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应用最广泛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三种类型。

1)自变量

若研究中涉及两个(或以上)相互联系的变量,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引起或影响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的原因,那么,我们称这个具有引起或影响其他变量变化的因素为自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需要操纵的变量。例如,研究班级规模与学生课堂参与的关系,“班级规模”大小影响“学生课堂参与”情况,那么“班级规模”就是该项研究中需要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

2)因变量

在研究中,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受影响发生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因变量是研究中需要研究者观测的变量,也是研究者期望在研究中能够测定的结果变量。它不受研究者的控制,其变化由自变量引起。如上例中,“学生课堂参与”就是因变量。

3)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和需要测定的因变量之外的、对研究效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变量。因此,无关变量是研究者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如上例中,研究班级规模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其中“班级规模”是自变量,“学生课堂参与”是因变量,除此以外,在这项研究中,可能会干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关系的无关变量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风格、师生关系等。这些无关变量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会影响研究的效果,使研究者无法判断学生课堂参与到底是由于班级规模(自变量)的变化所致,还是其他无关变量的影响所致。

2.确定主要研究变量

所谓确定主要研究变量,也就是确定与研究目的直接有关的变量,是研究者操纵或测量并希望从中获得研究结果的变量。

通常研究的主要变量大都在研究题目中显示。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其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业成就”两个变量是研究的主要变量,前者是自变量,后者是因变量。再比如,“小学语文创造性教学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这项研究的两个主要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创造性教学”和因变量“写作能力”。

如果是实验研究,那么研究的主要变量通常为“实验处理”(自变量)和“实验结果”(因变量)。如果研究题目中没有显示主要变量,则可从“研究目的”“研究主题”或“研究假设”的叙述中去寻找主要变量。如“课程改革的整体实验研究”“主体性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这两项研究就要根据研究主题“课程改革”和“主体性教学”寻找主要变量。

在确定研究的主要变量后,还要进一步了解变量的性质。如果是描述性研究,其主要变量可以看作独立的、不相关的个别变量,如:教师对新教材认同情况的调查研究,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语文识字量调查,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等,其中“认同情况”“识字量”“学习动机”就是一些独立的变量。

当然,除了确定研究中的主要变量外,还要考虑对研究有影响作用的相关变量和无关变量的确定。

3.定义研究变量

在根据研究目标,确定主要研究变量,如需要操纵的自变量、需要测定的因变量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的情况下,还需要明确研究中涉及的各研究变量的含义,也就是定义研究变量。给研究变量下定义的目的在于提供变量的精确含义,使研究者在对变量进行操纵和测量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便于他人理解该项研究。

定义变量一般有描述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两种常用的方法。描述性定义就是从抽象的概念意义上对变量共同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采用描述性定义方法时,可以参阅已有文献的定义,也可以自行定义变量,其基本原则是能够对变量有一个明晰、准确、科学的描述。例如,“阅读能力”可定义为“独立地从书面符号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意义的能力”。操作性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定义变量的含义,或者说,下操作性定义就是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比如,变量“阅读能力”可以从这样几个指标界定:用阅读测验表上中等难度的文章进行测验,要求阅读速度达到200字/分;辨别达到90%以上;理解达到80%以上;记忆达到70%以上等。

(四)选择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和所定义的研究变量来进行。首先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目的,确定研究方法的主色调,是选择量化研究方法、质化研究方法还是混合研究方法。例如,如果要研究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与其生存状态的关系,我们可以采用访谈这一质化研究方法,也可以结合问卷调查收集量化数据进行研究。再比如,要研究“高校教师是如何理解‘好老师’的”这样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选取若干高校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属于较为典型的质性研究。研究方法的确定主要依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目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选择的多种方法的独立性和相互联系。

(五)形成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是关于如何开展研究的具体设想,它初步规定了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是开始进行研究的工作框架。形成研究方案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是使研究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有利于开展合作研究。研究方案的设计需要合理、可靠和经济,需要有效、客观和明确,研究方案需要细致、具体和规范。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问题、研究背景、可依据的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研究设计描述、研究方法、研究程序、研究的步骤(程序)、研究的发现与结论、参考文献及有关附录等(如表4-1所示)。

表4-1 研究方案的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