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1834—1926)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大学校长之一。在担任校长40年的时间里,他奉行自由主义的教育管理思想,打破古典传统,推行选修制,重视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创立了研究生院和各种专业学院,最终把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性大学打造成了世界一流名校。埃利奥特在哈佛施行的一系列改革,不仅为其他美国大学所仿效,而且对美国高等教育及社会教育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历史学家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在他的《哈佛三百年》一书中把埃利奥特描述为“他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代表——“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积极进取的半个世纪,当时,民主制度似乎有能力把一切弯弯曲曲的道路都变成直路,那是一个理性和行动的时代,是一个成就和希望的时代。”

1909年,75岁的埃利奥特从他效力了40年的哈佛校长职位上退休。就在退休前夕,他在一次工人阶级的集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说,演说中他讲到:“一个五尺长的书架,就足以为任何一个愿意潜心阅读这一架书的年轻人提供人文教育的绝佳替代,即使他一天只能花15分钟来阅读。”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科利尔出版公司的编辑诺曼·海古德(Norman Hapgood)和威廉·帕滕(William Patten)从他这句不经意的话当中发现了商机。于是,他们找到埃利奥特校长,建议他挑选出填满这个五尺书架的图书,然后由科利尔出版公司作为丛书出版,丛书的题目就叫《哈佛经典》或《埃利奥特校长的五尺书架》。两位编辑的游说显然是成功的,因为埃利奥特欣然同意了他们的提议。

埃利奥特邀请当时的哈佛大学英文教授、后来的史密斯学院院长威廉·艾伦·尼尔森(William Allan Neilson)担任自己的助手,并得到了校监委员会的批准,让这套丛书冠以哈佛的名字。不久之后,他在亚特兰大的一次演讲中透露了这个消息,一下子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套丛书尚未付梓印行,便成了一桩轰动全国的大事,来自美国各地的文章和信件纷纷寄到编辑的案头,对这套丛书的选目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套丛书从1909年开始出版,至1914年出齐,历时5年,总共50卷,囊括了人类有史以来至19世纪末最经典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向现代读者展示了人类观察、记录、发明和思想演变的进程。这套丛书自1909年问世至今,畅销100年,成为美国家庭的必备藏书,是美国学生接受古代和近代文明教育的权威读物。胡适先生曾称之为“奇书”。

埃利奥特在丛书的导言中阐明了自己的目标:“《哈佛经典》的目的与很多丛书编辑的目的大不相同,他们的目标是要选出世界上最好的50本或100本书;而本丛书的目标不过是要为世界思想的溪流提供一份足够丰富而典型的记录,让潜心阅读这些书的读者在精神上因此而更加丰富,得到净化,变得丰饶多产。”

这套丛书出齐50卷之后,作为副手的威廉·艾伦·尼尔森大概觉得意犹未尽,于是邀请哈佛大学的一些权威教授,针对这套丛书的内容各写一篇讲座,就各自的研究领域作深入浅出、提纲挈领的讲解,于是便构成了《哈佛经典》的第51卷,题为《“哈佛经典”讲座》(Lectures on the Harvard Classics)。我们呈献给读者的这本《听哈佛教授讲经典》,就是在这本《讲座》的基础上,经过适当的删减,重新编排而成。

尼尔森教授在《讲座》一书的序言中说:“《哈佛经典》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囊括了人类智力活动所有主要领域的典范作品。如今,《讲座》打开了通向这座宝库的大门。通过《讲座》,读者在名师的指导下,被领入了范围广泛的各种课题。”

诚如尼尔森所言,这本《讲座》就篇幅而言虽说不上多么厚重,但捉笔为文者都是哈佛的名师大家,在各自的领域都卓有建树,这自然是不消说的。单就他们的文字而言,可以说精彩纷呈,斐然可观,译者自知才浅笔拙,不能传神于万一,读者方家,敬请指正。

秦传安

2011年8月7日,北京花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