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经济圈概念及特征

一、经济圈的概念

经济圈又称大城市群、城市群集合、大经济区、大都会区或都会区集合,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渐多出现的中文地域经济用语。它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经济圈主要是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经济圈通常指疆域极广的国家内部某一特定区域,常为城市群体的集合或在国家经济总量(GDP)中占有很大比重,并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在地理空间范畴上,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彼此联系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的空间形态。在区域经济范畴上,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能够产生巨大能量的经济集聚效益的地带。世界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聚合形成的对所在国家或世界经济都有重大贡献的城市化地带。

20世纪50年代,法国学者戈特曼(Jean. Gottmann)最早提出了经济圈(Megalopolis)的概念。1976年,戈特曼在《城市和区域规划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全球经济圈体系》中明确提出世界上已出现6个经济圈: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经济圈;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经济圈(北美五大湖区);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圈;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经济圈(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西北部工业聚集地的西北欧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长三角)。如今这六个区域的经济规模,及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比都非常突出,远非其他城市群或都市带可比。

经济圈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同具有经济内在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共同组成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近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它是客观形成的,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缚,而按照经济相对完善的城市群体空间单元,并以此作为更为广阔空间组织的基础。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城市经济圈不仅是一国经济的核心区域,也是世界经济的重心区。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交通、通信条件下人口、资金、物资、技术、信息高度集聚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标准有5个: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人口在2500万人以上;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二、经济圈的特征

1. 经济圈的特征

经济圈内部具有比较明显的同质性与群体性,与外部有着比较明确的组织和地域界限。大地域的经济圈一般都有原材料生产区、能源生产区、加工区和农业基地,从而构成一种综合产业圈。如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综合产业圈,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综合产业圈,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综合产业圈都具有这种特点。而较小地域的经济圈往往只拥有某一两个方面优势的产业区,地方特色比较突出。

(1)都市经济圈多分布在大的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开发历史较早,适合人居和大规模的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的成本较低,是都市经济圈滋生和发育的主要地区。例如:伦敦都市经济圈发育在伦敦平原;芝加哥都市经济圈发育在北美五大湖沿岸平原地区;东京都市经济圈发育在东京湾平原地区等。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也都在平原地区。

(2)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有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驱动。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结构向外发展,其周围地域根据其影响的强弱及功能组织的不同而往往被划分为若干圈层:核心城市区、都市区(由核心建成区和近郊区环组成)、都市圈、大都市圈。可以说,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心脏”,驱动了整个都市经济圈的运行。有时,驱动都市经济圈运行的可能有多个经济中心城市,例如:东京都市经济圈的东京和横滨;大阪都市经济圈的大阪和神户;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的香港和广州;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北京和天津等。

(3)都市经济圈一般是由圈层结构构成。根据城市经济圈的经济影响力,可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城市经济圈,如国际性、国家性、区域性,高层次的城市经济圈包含低层次的城市经济圈,如上海城市经济圈包含南京城市经济圈、苏锡常城市经济圈。

(4)都市经济圈具有集聚性。城市经济圈不仅人口、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密集,更是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通信业等现代产业集中地,经济总量大,单位面积产出量高,是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国家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

(5)都市经济圈一般都有大的港口。港口是都市经济圈发展的门户。世界上主要的都市经济圈都有大的港口,例如,伦敦都市经济圈的伦敦港(泰晤士河的出海口);巴黎都市经济圈的巴黎港(塞纳河上的港口);纽约都市经济圈的纽约港;东京都市经济圈的东京和横滨港;我国的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上海港和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天津港等。

(6)都市经济圈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和分工协作关系。都市经济圈建立在内部严密的组织和分工协作基础之上,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域分工协作网络,其标志是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联系便捷,专业化功能区遍布,生态环境良好,分工协作有序,空间管制得力,经济运行高效。

(7)都市经济圈具有一体化特征。城市经济圈属于区域类型中的节点区。城市经济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地区分割、城乡分割格局,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和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市之间、地区之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发挥,依托联系紧密的城市网络(城市间的交通网、通信网、商品流通网、金融网)搭建发展平台,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区域。

(8)都市经济圈一般是跨越行政区的经济区。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往往突破了行政区的界限,成了跨越行政区的经济区,因而存在着大量的跨越行政区的协调任务。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与我国的行政区划体制不同,都市经济圈内部行政市的数量比我国同样规模都市经济圈内部行政市的数量要多,跨行政区协调的任务更为繁重。

(9)都市经济圈具有规划性。在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城镇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上,市场是失灵的,必须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进行长远性、战略性的规划。同时,规划主要是由政府间的协调实现的,通过政府间的协调可以消除不同行政区的政策和制度之间的矛盾,打破行政壁垒,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行政成本、制度成本,统一区域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和商品、人员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总之,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大的都市经济圈都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而我国的都市经济圈尚处于发展阶段,有待通过“整合”实现协同发展。

2. 经济圈的功能

(1)枢纽功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经济圈都主宰着国家经济、文化、金融、通信、贸易等方面的主要活动和发展政策的制定,甚至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主要力量。同时,成为区域内各种发展轴线的枢纽,成为整个国家对内联系和对外联系网络相互联系的枢纽。正是这种枢纽功能的存在决定了经济圈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它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孵化器”功能。多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密集,必然会产生高强度的相互作用。在对物质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必然会导致各种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从而形成对其他地区具有试验和导向意义的孵化器功能,这种功能是枢纽功能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经济圈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尽管经济圈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仍在不断发展并在许多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