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 冉先进 项勇 魏军林
- 13字
- 2020-06-25 07:21:40
第一章 互联网经济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对“互联网+”的理解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深度结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互联网+”不是颠覆传统行业,而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应用过程。
“互联网+”战略就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与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通过与线下融合互动,在促进传统产业和传统消费转型升级的同时,助力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简言之,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通过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二)“互联网+”的特征
1.跨界融合
“互联网+”的特质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就是跨界、变革、开放、重塑融合。通过跨界形成坚实的创新基础,通过融合实现群体智能,从而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垂直专业化的路径。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使客户转变为投资的伙伴、参与创新等。
互联网给其他产业带来冲击既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逆的。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变化背后的驱动要素与跨界的联系非常大。过去传统工业的结构化模式,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乃至大数据技术的冲击下,正在被颠覆。然而,这种颠覆本身带来的是产业与产业的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兴盛,这些都是跨界的土壤。跨界思维是一种“普适智慧”,并不是只有创新才需要跨界,也不是需要跨界了才去做跨界的准备。跨界,首先必须跨越思维观念的“界”;跨界应该成为一种行为方式。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不同行业的跨界,考验的都是组织系统的重组能力,这是跨界能否成功的关键。与多元化有本质不同的是,跨界是组织系统的跨界重组,而不是领地的跨界或者行业的延伸。对于跨界的本质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所谓的物理边界上,而更多的是企业能否整合内外部资源,同时,又打破自己的组织边界和系统结构。这就要求企业具备足够强大的系统重组能力和系统再生能力。如果只是为跨界而跨界,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企业在既不熟悉新行业又不具备基础条件时,企业跨入新领域,未必能很好地把控风险。
跨界颠覆的不仅是外在的商业模式,也改变了内部的组织系统。如果组织管理各方面没有调整,即使思维、战略上进行了跨界,跨界成功率也不会高。如果不是一个协同的组织、融合的组织,必然不能达到动态调适的效果,那么其创新的动力就会受到阻碍。因此,若想要齐力推动外部的跨界,一定要提升企业内部动态化、柔性化、协同化水平,形成灵动可变的柔性组织。
2.创新驱动
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难以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创新驱动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要建立可跨界、可协作、可融合的环境与条件,就要敢于打破垄断格局与自我设限,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新,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居于核心位置,2015年3月1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政府相关政策文件已经足够明确,国家现在正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未来是创意、创新、创业、创造驱动型的发展,要想社会发展,就必须打破机制的藩篱,依靠更多的个人发挥创造精神,依靠协同创新、跨界创新、融合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央电视台就此发表的评论十分贴切:把增长动力真正从要素驱动转换为创新驱动,才不会在过分依赖投入、规模扩张的老路上原地踏步。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让科技创新在市场的沃土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中国这艘大船才能更有动力,才能行稳致远。
不仅如此,驱动要素本身的动能如何发现、激发、激活、放大甚至产生聚变?它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如何评估创意、创新本身的价值?怎样压缩从研发到产品化、产业化的过程,做出一些更生态化的安排?因此,“互联网+”将成为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3.重塑结构
在信息革命、全球化趋势下,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在不断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有很大的不同。
互联网重新塑造了社会,它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弱关系社会里重新建立起信任和契约关系,在连接的关系里产生了新的能力、新的人际关系。“互联网+”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机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正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重构个人、企业、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商业模式不断被创新,企业管理及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重心发生了重大迁移,连接、关系越来越成为企业追求的要素之一。监管与控制,流量与屏蔽,都有了新的含义与操作思路。
互联网打破了固有的边界,减弱了信息不对称性。当下盛行信息的民主化、参与的民主化、创造的民主化,互联网让社会结构随时面对不确定性,社群、分享成为热点,注意力、引爆点成为商业运营和品牌传播中重点关注的要素。
互联网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升了全社会的运营效率。现在用户不到一分钟就能随时随地随需在移动端完成购票,互联网解决了原来要跑到售票点才能解决的问题。移动互联网催生了持续在线,移动终端成为人的智能器官,随时被连接。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移动互联网上,如通信的需求、信息的需求、传播的需求、娱乐的需求、购物的需求等。
4.尊重人性
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强大力量来源于对人性最大限度的尊重、对用户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例如:UGC、卷入式营销、分享经济。
人性即体验,人性即敬畏,人性即驱动,人性即方向,人性即市场,人性即需求,人性即合作。人性化是连接的归宿,是融合的起点,是存在的理由。小到一次互动,大到一个平台,都要基于人性思考、开发、设计、运营、创新和改进。“互联网+”成为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传统制造业要实现由产品向用户的转型,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更加人性化的产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消费体验,从而获取更多的市场价值。
5.开放生态
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从而实现定制化、智能化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让创业者有实现价值的机会。
实际上,跨界思维的核心之一就是开放才能融合。因为在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里,跨界才能找到一些和外界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当然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去寻找跨界合作的规则。未来的跨界,想要有效地推动创新,就一定要把企业的内部生态圈延伸出去,和外部的生态系统进行协同、交互、融合。
“互联网+”要重塑教育生态、创新生态、协作生态、创业生态、虚拟空间生态,以及资源配置和价值实现机制、价值分配规则。最亟待关注的生态包括但不限于:内在创造性激发导向的教育生态,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消除高中前与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与应用教育的鸿沟;社会价值创新导向的创意创新生态,搭建创意创新与价值创造之间的桥梁;协同创新、融合创新、价值网络再造的生态,让知识产权、人力资本与可预期结果匹配等。
6.连接一切
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互联网+”最终落脚于建设一个连接一切的生态,这个定义不仅非常人性化,更体现了互联网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理解“互联网+”,一定要把握“连接”和它之间的关系。跨界需要连接,融合需要连接,创新需要连接。连接是一种对话方式、一种存在形态,没有连接就没有“互联网+”;连接的广度、深度与持续性是由连接的方式、效果、质量、机制所决定的。
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是有层次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而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从连接的层次看,可以概括为三个“tion”:connection(连接),interaction(交互),relationship(关系)。三层次的连接方式、连接内容与连接质量都不相同。第一层“连接”很多机构和服务都可以做到,例如,APP超市、某一个游戏、某一档节目等,短时期可以集聚很大的流量。第二层“交互”很关键,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交互,就很难分流、导流,就无法建立信任和依赖关系。研究者认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社会物理学,那就是“交互”。最后一层是“关系”,是连接的目的、创新的驱动、商业的核心,信任关系不仅是连接的归宿,还是商业的阶段性目标,更是社会价值创新的基础。
连接一切需要一些基本要素,包括技术(如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场景、参与者(人、物、机构、平台、行业、系统)、协议与交互、信任等。在这里,信任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连接节点的可替代性提高,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只有信任是选择节点或连接器的最好判别因素,信任让“+”成立,让连接的其他要素与信息不会阻塞、迟滞,让某些节点不会被屏蔽。
(三)“互联网+”的功能与机理
“互联网+”与传统信息化的纯技术工具属性不同,“互联网+”将技术与商业模式联系在一起,而信息化则成为企业和个人、草根与精英创业、创新、发展的工具、平台。
(1)“互联网+”创新创业。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促进以创新创业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2)“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网络化协同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3)“互联网+”现代农业。利用互联网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4)“互联网+”智慧能源。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进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5)“互联网+”普惠金融。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
(6)“互联网+”益民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消费成本。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养老、医疗、教育、健康、社会保障、旅游等新兴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7)“互联网+”高效物流。加快建设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8)“互联网+”电子商务。巩固和增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领先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使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流通、消费更加普及,标准规范、公共服务等支撑环境基本完善。
(9)“互联网+”便捷交通。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显著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10)“互联网+”绿色生态。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促进再生资源交易利用互动化、便捷化、透明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11)“互联网+”人工智能。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创新服务,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培育若干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骨干企业和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二、“互联网+”发展背景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成熟。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宽带以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后快速进入信息化建设领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信息化建设架构、业务系统建设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信息化的作用范围与形式。
电子商务成为信息化的主导力量。近年来,电子商务取代电子政务,成为信息化的主要驱动力量;中国成为世界电子商务第一大国;电子商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三大工具:电商平台、现代物流、第三方支付,这三种方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基础工具,但发展方向还局限于一般服务业、泛娱乐化。
信息化迫切需要吹响新的集结号。德国工业“4.0”、GE“工业互联网”给我国国际竞争力带来严峻挑战。我国出台“中国制造2025”规划,突出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部署十大领域,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但现今“两化融合”深度还不够,信息化亟待新的集结号,以加速“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2015年3月5日,中央政府报告提出: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国际市场没有大的起色,稳增长难度加大,一些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降低为7%。“三期叠加”,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劳动密集型发展思路面临严峻挑战,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企业倒闭潮,部分企业迁往东南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产业发展与出口构成严峻挑战,部分行业企业回流。经济降速反映了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产业发展遇到阻碍,转型升级刻不容缓。经济发展急需新的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成为重要的经济引擎,未来GDP的增长和产业升级,要依靠互联网及相关产业发挥重要的拉动作用。线下的商业机会与互联网急需一条纽带,由此,“互联网+”应运而生。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与互联网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产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同时,“两会”提出的优先发展领域主要为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互通,以及能源、水利、生态、民生项目的合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主力的建筑行业,无疑将迎来大好前景。建筑业面临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是由于当前我国建筑业整体呈现经营效率低、收益差的态势。建筑业受宏观周期影响较大,在如此动态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的建筑业应该调整战略结构,以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与建筑业融合发展,提升建筑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建设和管理效率,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推动建筑业的产业结构转型,这对于建筑业来说也是一次莫大的机遇。
建筑业要进行自我改变,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要积极与现代的高科技相结合,利用高度的信息化优势,深化行业改革与发展。建筑业应该深化自我改革,不断从自身找原因,完善行业的发展规范,让建筑业的发展更有活力。同时,为了保证与互联网的完美对接,实现最大化的发展,也要由整体到局部不断完善各个环节。
同时,“互联网+”无疑给建筑业的信息化带来了极其难得的机遇,它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以为建设项目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等方面提供高效、高质的服务。建立一个规范、整合的建筑业在线交易平台,对于建筑业提高效率、降低项目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保证建筑业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筑行业转型向信息化发展是适应时代形势的抉择,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建筑行业从传统向信息化的方向转化,打破原来的传统发展模式,是一种挑战,是一次重要机遇,也是我国建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
三、“互联网+”发展现状与应用
(一)“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虽然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但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应该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作用。
为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要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应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互联网+”战略落地。“互联网+”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需要政府力量引导和市场动作。在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中,各地政府都会提出建设主方案,然后通过招标或者外包的方式,外包给专业化的服务型企业去具体执行,帮助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今后“互联网+”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扮演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
(二)“互联网+”的应用
1.“互联网+农业”:推动中国农业信息化、品牌化、现代化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源于1999年北大荒集团投资农博网,但由于农业的行业特殊性,“互联网+农业”发展相对缓慢。目前,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字技术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土壤、气候等因素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通过对收集的农业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可得到某特定农业生产区域的播种、施肥、收割等相关的解决方案。
其次,还包括农业咨询服务类、信息门户网站的建设。在信息时代,涉农企业与农民对相关资讯的需求更加强烈,农业信息与咨询网站能为用户提供政策、市场、价格趋势等全方位的信息。艾格农业、天下粮仓等咨询网站能够对农业数据进行专业分析,为涉农企业、农民等提供所需的查询、咨询等服务;农博网、安徽农网等商业类或政府类信息门户网能够为政府、企业和农民提供各种农业信息,实现实时互动交流。
最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发展。农产品销售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电商平台为农产品的营销提供了广阔市场,蔬菜、水果等借助网络可以直接从原产地到达消费者手中,减少了以往多层中间环节,减少了损耗。例如,沱沱工社、菜管家等垂直类生鲜电商平台整合了农产品生产、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使农产品销售环节简单化、信息透明化,为生产者、消费者带来了便利。
2.“互联网+工业”:推动中国工业数字化、智能化
“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互联网+工业”与“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内涵一致。
“移动互联网+工业”。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传统制造厂商可以在汽车、家电、配饰等工业产品上增加网络软、硬件模块,实现用户远程操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等功能,极大地改善了用户对工业产品的使用体验。
“云计算+工业”。基于云计算技术,一些互联网企业打造了统一的智能产品软件服务平台,为不同厂商生产的智能硬件设备提供统一的软件服务和技术支持,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并实现各产品的互联互通,产生协同价值。
“物联网+工业”。运用物联网技术,工业企业可以将机器等生产设施接入互联网,构建网络化物理设备系统(CPS),进而使各生产设备能够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实施控制。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加快生产制造实时数据信息的感知、传送和分析,加快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网络众包+工业”。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企业通过自建或借助现有的“众包”平台,可以发布研发创意需求,广泛收集客户和外部人员的想法与智慧,扩展创意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搭建了“创客中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链接创客的创新能力与工业企业的创新需求,为企业开展网络众包提供了可靠的第三方平台。
2015年德国汉诺威IT展览(CeBIT2015)上,德国“工业4.0”与中国元素的碰撞成为最大的看点,参会的中国企业达760家,阿里巴巴、华为、海尔等中国企业充分展示了中国制造的最新水平。“互联网+”与“工业4.0”将颠覆传统制造方式,重建“互联网+工业”的行业规则。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生产模式创新,将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水平,不但能节约时间与成本,还将充分挖掘和培育新兴市场的潜力与机会。
目前,“互联网+工业”的发展现状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相互渗透,传统制造业企业借助互联网实现智能化,新兴互联网企业则依托技术优势,不断瓜分传统制造业的市场。以海尔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企业,顺势推出“互联网工厂”计划,新创的无人工厂、交互式生产等模式已获得业界认可。目前,海尔新的生产模式已经实现标准化、模块化、自动化,并朝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推进,而且海尔积极探索个性化定制模式,以满足用户“任性要求,个性设计”的诉求。
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则积极抢占电视等传统制造业市场,利用企业早先搭建技术体系、营销模式,并通过价值链重构、扁平化、快速响应市场等方式来创造新的消费模式,并逐步形成产业化趋势。
3.“互联网+智慧城市”: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所谓“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智慧城市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互联网+”也被认为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管理与运行功能,实现更好的公共服务,让人们生活更舒适、出行更便利、环境更宜居。
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无所不在的网络、计算、数据和知识共同驱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互联网+”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体验实验区)、Fab Lab(个人制造实验室、创客)、AIP(“三验”应用创新园区)、Wiki(维基模式)、Prosumer(产消者)、Crowdsourcing(众包)等典型创新2.0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新形态。
北京大学移动政务实验室宋刚博士认为,“互联网+”不仅概括了信息通信技术高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社会创新2.0的互动与演进,也是对当前创新2.0研究热点和趋势的一个概括。“互联网+”作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将迅速面向知识社会的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互联网+”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以人为本推动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与大众创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智慧城市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解决超大城市病及城市群合理建设的新型城市形态,“互联网+”正是解决资源分配不合理,重新构造城市机构、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的利器。例如,在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基于互联网思维,搭建开放、互动、参与、融合的公共新型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融合,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与升级,从而实现资源的统一协调与共享。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正为互联网与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应用土壤,一方面,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在遭遇资源瓶颈的形势下,为传统产业行业通过互联网思维及技术突破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并催生了跨领域、融合性的新兴产业形态。
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为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放、透明、互动、参与、融合”的互联网思维为公众提供了维基、Fab Lab、Living Lab等多种工具和方法,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并实现公众智慧的汇聚。此外,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创新2.0推动的创新生态所带来的创客浪潮,互联网浪潮推动的资源平台化所带来的便利,以及智慧城市的智慧家居、智慧生活、智慧交通等领域所带来的创新空间,进一步激发了有志人士创业创新的热情。也正因如此,“互联网+”是融入智慧城市基因的,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