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建筑业发展历程

一、中国建筑业的历史变迁

建筑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后,继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建筑业从无到有,逐步开始迅猛发展。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筑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筑业开始进入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1年加入WTO更是给中国建筑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

具体来说,建筑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如图2-3所示。

图2-3 建筑业发展的5个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成长阶段(1949—1957年)

中国建筑业形成和成长阶段是1949—1957年。在这个阶段中国建筑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不断递增,由1949年的1.1%提高到1952年的3.6%,1957年又进一步提高到5.0%,中国建筑业从此茁壮地成长起来。这一阶段中国建筑业发展历程及特点如表2-1所示。

表2-1 中国建筑业形成及成长阶段标志性事件

资料来源:朱学红.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2004(10).

2.第二阶段:滞后阶段(1958—1976年)

正当中国建筑业蓬勃发展时,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十年动乱”使建筑业的发展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队伍在1958年极度膨胀,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被高度压缩,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由1957年的3.1%减少为1965年的2.0%。“文化大革命”中,建筑企业的管理陷入瘫痪状态。同时,超经济手段取代了经济管理,使得建筑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下降。在工程造价提高近1倍的同时,工程质量普遍下降,工程事故频出。

3.第三阶段:恢复阶段(1977—1983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中国建筑业以此为契机,逐步摆脱了停滞不前的困境。1983年,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1053亿元,比1976年增长了1.4倍;净产值259亿元,比1976年增长了1.2倍。建筑业总产值和净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5年的8.1%增长到9.5%,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由4.5%增长到5.5%,建筑业发展得到了恢复和加强。

建筑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由小变大,开始作为一种支柱产业而存在。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开展,建筑业开始对自身的改革之路进行探索,发起了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并在全行业推行了招标投标制。这些措施为建筑业的改革探索了道路,使得中国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1983年,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民所有制施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5148元/人,与1976年相比增长了近1倍。

4.第四阶段:发展阶段(1984—2013年)

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中国建筑业高速发展的30年。这一阶段中国建筑业发展历程及特点如表2-2所示。

表2-2 中国建筑业发展阶段标志性事件

续表

5.转型阶段(2014年以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是对各行各业的旧体制、旧技术、旧生产方式进行全方位、各领域、全覆盖变革的全面创新,实现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建筑业作为典型的传统行业更应如此。2014年开始,中国建筑业进入转型阶段。

(1)基础设施投资成为中国经济下行期稳增长的重点,对建筑业增长形成支撑。例如,2016年中国计划完成铁路固定资产投资8000亿元;在建水利工程投资规模保持在8000亿元以内;加速建设“海绵城市”;开工建设2000千米(现有存量2倍)地下综合管廊等。

(2)区域发展及“一带一路”等战略持续推进,带动建筑行业发展。2016年,《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获批,“一带一路”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国家级新区建设加快,建筑业迎来新的增长点。

(3)PPP模式的推广将带动行业市场化发展。PPP成为2016年各地政府汇报工作的高频词,地方PPP建设逐步加速发展,使得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运营能力,实现全链条盈利模式,能够上升到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4)绿色建筑加速发展,释放政策红利。2016年,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达到50%,预期相关行业将获得更多的配套及财政资金扶持等。

二、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转型持续为建筑业发展带来了下行压力。宏观经济调整,建筑业由增量经济转为存量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促进大型企业做优做强,形成一批技术管理领先,以开发建设一体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为业务主体的龙头企业。加强力度发展专业化施工,推进以特定产品、技术、工艺、工种、设备为基础的专业承包企业快速发展。加强业态创新,推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建筑承包服务方式和企业不断产生。

2.智能化、信息化

在巩固保持超高层房屋建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体量坝体、超长距离跨海大桥、核电站等领域的国际技术领先地位的同时,数字化转型和创新驱动也为建筑业发展带来衍生机遇。“互联网+”重构建筑业:中国已发布近30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建筑业电商平台以及“互联网+建筑+金融”模式正在兴起。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普及:住建部提出到2020年,在国有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及绿色建筑中,90%将集成应用BIM。BIM建筑信息模型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在设计、施工、运维方面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模式和方法,使项目信息共享,沟通协调、成本控制、协同合作、数据交付信息化、虚拟情境可视化、能源合理利用和能耗分析方面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大大提高人力、物料、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

3.绿色低碳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绿色建筑的发展是能够保证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切实履行环境保护的科学方针与必经路径。产业结构升级,绿色低碳催生行业新增长点。“十三五”规划提出低碳出行、建设美丽中国及清洁能源,新能源轨交建设、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水利水电建设将成为建筑业新的增长点。

4.国际化

建筑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在“一带一路”及国际产能合作等战略的推动下,中国海外投资未来数年将保持两位数增长率,带动海外建设项目以及建筑企业出海。中国建筑业海外承包项目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跻身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榜单,建筑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5.工业化、城镇化

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工业化持续深入,“十三五”期间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或将达15%,交通管道等公共设施仍有很大的建设需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将城镇化率由53%提高到60%,城市基础设施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提升行业需求:未来中国将打造20个城市群,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及城际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地下管网改造等需求空间广阔。

6.完善建筑市场监管目标

加快修订建筑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工程担保、保险制度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更加科学完善,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建筑市场规则和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建筑工人培训、技能鉴定、职业身份识别、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完善。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基本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7.提高质量安全监管

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国家重点工程质量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建筑抗灾能力稳步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