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获得好人缘的心理技巧

你知道你在朋友圈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吗?有时候会不会感觉周围的人一下子很热情,而突然又会变得很冷漠呢?是他们不喜欢你了,还是你哪里做得不对?当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时,不妨思考一下原因。怎样让你的朋友喜欢你?是越近越好,还是永远保持着距离更好?如果你想改进这种关系,那么还是先看看自己吧。

再强大的人也需要依靠——安泰效应

小月在一家报社里当记者,天性活泼好动的她凭借自己的聪颖和努力很快就得到了主编的赏识,还说年底有望给她升职。但是,小月有一个缺点,就是很自负。她在做外景采访的时候,从不需要助手的帮忙,所有的稿子都必须经过自己的仔细检查才能上交,录制的镜头也必须要亲自看一遍,觉得没有问题才过关。因此,所有的同事都觉得小月很瞧不起人,似乎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她自己做事情才是完全无误的,大家都开始疏远她。现在,听到小月将要升职的消息后,大家都面无表情,有的人脸上还流露出了不屑。年底,主编找来小月,告诉她现在还不能给她升职,因为她的工作得不到同事们的认可,公司上下同意给小月升职的人寥寥无几,一脸茫然的小月这才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在公司里的孤立状态。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安泰效应”。相传,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有名的大力神,以力大闻名。他能够从大地母亲的怀里汲取力量,无往不利,百战百胜。但是,只要他离开地面,就会失去所有的力量。某天,一直看不惯安泰的人使用计策让安泰离开了大地,在空中将他杀死了。这就启示我们:人一旦脱离了某些条件就会失去依靠,变得软弱无力。正所谓:水失鱼,尤为水;鱼失水,不成鱼。人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应该相互依靠,相互扶持,永远不可能脱离了这个群体而存在。

相信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互惠效应

“二战”期间,在被德军包围的地区有一位被困的昆虫学家施万维奇。看着硝烟弥漫的国家,施万维奇很痛心,忽然他看见远处的树枝上落着一只美丽的花蝴蝶,于是施万维奇便向它挥挥手,希望它尽快离开这个危险的环境。可这是一只受了伤的蝴蝶,怎么飞得起来呢?于是施万维奇将蝴蝶小心翼翼地抓起来,放在手心里,并带回军营为它治疗,几天以后蝴蝶康复,施万维奇不舍地将它放归了大自然。

然而,令施万维奇意外的是,第二天清早,他看见军营上下停满了花花绿绿的美丽蝴蝶,激动万分的施万维奇突发奇想:如果用这些蝴蝶做掩护,或许就可以逃过此劫。但是蝴蝶毕竟有限,于是他就将军事基地用红、绿、黄三种颜色整个伪装起来,这样在空中飞行的德军看见的便是一大片有花有草有蝴蝶的海洋,根本想不到那会是一个军事基地。就这样,这个军事基地被顺利保存了下来。施万维奇想:这些蝴蝶的到来其实是为了报恩。而在军事活动中被广泛采用的迷彩服也由此诞生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互惠效应”,这也是人际关系中很微妙的一种东西,当你给予别人关爱,对方的心里就会产生“亏欠感”,便也会想办法回应你,当你接收到来自对方的回应时,会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生活中那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吗?“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是人类呢?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互惠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用友善的种子孕育友善,用付出的土壤栽培收获。

想要钓到鱼,首先要选好鱼饵——投其所好原则

卡耐基是个钓鱼爱好者,每年的夏天他都会去缅因州钓鱼。钓鱼的时候他最常用的鱼饵是乳脂和草葡,并且他个人也很喜欢。但是,他也知道,当他去钓小鱼的时候,它们还是更加喜欢小虫子。于是每次去钓小鱼,他都会带上一些小虫子,尽管别人都用的是乳脂和草葡。有一次,满载而归的卡耐基遇见了同样扛着钓鱼竿的人,看看卡耐基满满一篮的小鱼,再看看自己空空的鱼篓,那人就问:“你是在哪里钓到这么多小鱼的?”“不是在哪里钓鱼的问题,问题是你要知道小鱼最喜欢什么,你用它不喜欢的东西来引诱它,又怎么会使它上钩呢?”卡耐基看着钓鱼者钓竿上拴着的草葡微笑着说。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其所好原则”。生活中,为什么有很多人感慨“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呢?为什么有些人只是举手之劳就可以让别人感激涕零呢?这是因为后者明白对方最需要的是什么,自己该提供的帮助是什么,而前者则是以自己为出发点,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当然不会知道别人最需要的是什么。这就启示我们:搞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就是要清楚对方最需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让对方产生“知己”之感,进而也就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学会做最忠实的听众——古德曼定律

古时候有个小国的使者来到中国,使者向皇帝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并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三个金人里谁是最厚道并最值得交为朋友的?皇帝在高兴之余不禁皱起了眉头,心想:这不是故意刁难人吗?一模一样的金人,怎么判断啊?但是他还是想了很多办法,甚至连珠宝匠都找来了,测了重量,检查了做工,但是最终还是不能解决。这时,一个退了位的老臣上奏说有办法,于是皇帝将大臣请上大殿,只见大臣胸有成竹地将三根稻草分别插进了三个金人的耳朵里,插进第一个金人耳朵里的稻草从另一边的耳朵里出来了,插进第二个金人耳朵里的稻草直接从嘴巴里出来了,而插进第三个金人耳朵里的稻草则什么反应都没有——那是因为他把从耳朵里进去的稻草装进肚子里了。大臣微笑着对使者说:“看见了吧,这第三个金人才是最厚道的人,值得交为朋友。”

之所以说第三个金人最忠厚,是因为它懂得沉默。心理学家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的人,是那些能够真正把对方所说的话放进肚子里的人,而并非侃侃而谈、能说会道,甚至是根本就不把对方的话放在心上的人。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古德曼首次提出了这一定律,被称为“古德曼定律”,该定律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善于倾听,适当地保持沉默,喋喋不休并不是沟通的有效途径。

懂得与适当的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刺猬效应

小胡和小王是很要好的朋友,从大学到现在一直是无话不谈的哥们。大学毕业以后,两人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但是最近小胡换了份工作,刚巧工作的地方离小王的住处很近,于是两人一合计,小胡就搬到离小王很近的一个小区里去了。小王和女友非非住在一起,于是吃饭、休闲都会叫上小胡一起,这样非非和这个被男友经常提起的老朋友也就熟络了起来。有一次小胡下班很早,想去看看小王他们,顺便也带了点非非喜欢吃的水果,可凑巧小王那天加班。活泼开朗的非非便说:“刚好你就陪我吃饭吧!”饭是非非自己做的,两人吃完饭后就趴在电脑前打游戏。转眼就到了11点,小王开门进来的时候看见自己的女友靠在小胡的背上玩游戏,当时也没说什么。小胡走后,小王和非非大吵了一架。自那以后,小王便渐渐和小胡疏远了。

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刺猬效应”。两只困倦不堪的刺猬,在某夜刮起大风的时候,由于寒冷而决定相互拥抱在一起入睡。但是不管它们怎么睡,就是睡不着。后来,它们拉开了适当的距离,这时候尽管外面冷风刺骨,但它们却很快就舒服地睡着了。

“刺猬效应”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视双方的关系及所处的情境而定,也就是说,你和对方是什么关系,就要与之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只有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彼此和谐相处。故事中的小胡和非非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彼此间的距离,才会让小王误会的。

一语即出,误伤他人——瀑布效应

大家吃完饭后坐在一起聊天,东一句西一句的,不知是谁先说了一句:“知道不,老张家的女儿昨儿领回个小伙子,高高大大的,我看老张都乐得合不拢嘴了!”其他人立即来了兴致,因为老张的女儿一向拘谨,以学业为重,没想到刚毕业不久就把男友带回来了,这可算得上是一大新闻了。“真的呀,长什么样?”“哪儿的人?”“谈多久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没想到老张的老伴就站在后面,她一向不喜欢别人讨论她的家事,况且这女婿她可没相中。只见她板着脸走上前去,大家看见她立即不出声了。“说啊,接着议论啊,想知道什么就直接问我好了!”大家见张大妈一脸怒气,显然知道是犯了她的忌讳,便没有人再敢吭声了。

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瀑布效应”。信息发出者在说话时可能是无心的,但发出的消息被对方接收后却引起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导致对方态度或行为的变化。这种心理现象,正如大自然中的瀑布,上面是平平静静流动的水,由上落下却激起了千层浪花。这便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瀑布效应”启示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懂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可以拿来公开讨论的,更不要随便去犯他人的禁忌,以免“出口伤人”,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软”往往比“硬”更有力量——南风效应

周慧是一个性格有点冷漠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冷言相对,别人好心跟她打招呼,她也总是一副冷冷的样子。时间久了,很多人也就不愿再接近她了。但是邻居小芸知道,其实周慧的心地还是很善良的,某个深夜小芸肚子疼,就是周慧把她连夜送去医院的。一天,周慧在楼道口遇见了小芸,小芸邀请周慧去家里坐坐,说自己想找个说话的人,没想到周慧当时就是一句:“没见我刚回来吗?”然后冷冷地走了。不远处,周慧听见小芸在她背后喊:“慧姐,那我等你休息好了,随时来我家!”周慧的嘴角微微弯了弯,心想:这小姑娘还挺会逗人开心的。不久,周慧就真的去了小芸家,那晚她们聊到深夜。第二天,周慧面带微笑去上班,然后她发现,自己用微笑也换来了同事们的微笑。

现在的周慧已经不同于以前了,身边有了好几个包括小芸在内的亲昵姐妹。原来,那天小芸的一声“慧姐”将周慧逗乐了,聊天的时候,她又发现这个小丫头并不会因自己的冷言冷语而针锋相对,反而认定她就是个“外表冰冷,内心火热”的冰美人,于是她们越聊越投机,周慧不仅采纳了小芸的建议,还表示要改变自己。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南风效应”。有这样一个故事,北风和南风打赌,看谁能让路人乖乖地脱掉大衣。北风强劲,越吹越猛,路人不仅没有脱掉大衣,反而裹得更紧了;而南风温和柔润,吹在人的脸上暖暖的,行人渐渐将大衣脱了。南风之所以能赢,就是因为顺应了人们内心的需要,使其行为变为自觉而为之。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以真情感动对方,以真诚温暖人心,这些比针锋相对更加具有“杀伤力”,这也是获得他人认可的有效途径。

勿以己心度他人之腹——投射效应

有一家杂志社曾经针对编辑们展开了一次选题讨论活动:每个策划组都尽量策划出自己认为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选题,以此来提高本杂志社的读者关注度。结果,不同的编辑给出了不同的选题:一个初为人父的编辑认为,婴儿从一出生就离不开父亲母亲的呵护,但是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究竟该怎样照顾婴儿,于是他确定的选题是“呵护从天而降的天使”;一位正处于人际关系紧张期的编辑则认为,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要得到朋友的认可,搞好人际关系才能在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获得救援,于是他拟的选题是“人际关系手册”;而一个爱好篮球的编辑则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需要一种释放压力的途径,于是他提出的选题是“让运动为我们的生活减减压”。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投射效应”,即一种以己度人的心理现象。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总是会习惯性地将自己的喜好、特性等投射到他人的身上,并且认为对方也具有这样的特性,但是这样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偏差,比如你以为对方喜欢听一些恭维的话,于是“投其所好”地阿谀逢迎了一番,结果人家不但不领情,反而认为你是个圆滑的家伙。这便启示我们:当你需要使用“投射效应”来说服对方为自己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冲破该效应的一贯束缚,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去衡量他人,正确投射的效应是巨大的,只有在充分并准确地掌握了对方的喜好时,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

让对方将你看成“自己人”的方法——自己人效应

某位中学班主任,在一开学时就听说班里出现了早恋的学生。但是他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把那些早恋的学生叫到办公室,狠狠教训一顿,而是在一周后的班会上开展了一场讨论会——如果喜欢他/她了怎么办。结果,学生们都积极发言,并都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来,老师就总结说:“其实啊,喜欢并不一定要让对方知道,那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记得老师当年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过班里的一个女生,上课的时候还惦记着她,成绩下降后,我便决定,好好学习,等将来有出息了再向她表白。”同学们一听老师也有这样的经历,觉得老师其实也像自己一样,老师后来所提的建议,学生们自然很容易就接受了。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自己人效应”。故事中的教师正是运用自己的一个例子来使学生们产生“自己人效应”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对方将你看作与自己有相同志趣或经历的人,就会在心底渐渐接纳你,不知不觉对你敞开心扉,并接受你的意见。因此,聪明的人会在与人打交道时将“自己人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空间距离的拉近,更是心理上亲近感、信赖感等的产生。

不要吝啬你的微笑——曼狄诺定律

从前,有个人名叫威廉·史坦哈,他与太太结婚已经18年了,性格本身就很沉闷的威廉觉得日子越来越无聊了。后来有一天清晨,他史无前例地对自己的妻子露出了一个微笑,并且向她问好:“亲爱的,早安!”当时他的太太竟然怔住了。威廉看着自己的太太,微笑着说:“不必惊讶,亲爱的,我的微笑将会成为今后最为寻常的事。”从那以后,他就发现,家里的气氛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妻子总是很乐意为他做事,并且常常面带笑容,而威廉自己也觉得生活换了一种状态。再后来,他不仅对家人微笑,而且还对遇见的每一个人微笑,哪怕是在电梯里遇见的管理员。他送出去的每一份微笑都会得到回应,并且换得了一整天的好心情。渐渐地,威廉的生活就开始改变了,因为当他微笑时,整个世界也会笑起来。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曼狄诺定律”,是由美国作家F.H.曼狄诺首次提出的。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以及人际交往中。美国著名企业家丹尼尔就曾经把一张笑脸作为本企业的标志,不论是厂徽,还是信封、信笺,都会出现一张笑脸。他就是凭借这样一个标志有效管理了自己的员工,将快乐的情绪传递给他们,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益。这个定律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它不仅可以使对方心情愉快,还可以将自己的沉重负担卸下,进而创造出和谐美好的人际氛围。

细节的艺术——留白效应

王梅和秀秀是很要好的朋友,大学时经常一起学习、吃饭。毕业以后,两人进了同一家小单位。秀秀心直口快,为人也大大咧咧,而王梅就很不一样,常常在午间吃饭或者是休息时有意和领导接触。一段时间以后,王梅升了职,加了薪,而秀秀还是留在原位。某天,秀秀因为在工作上犯了错被老板叫到了办公室,谈话中秀秀的态度令老板不甚满意,老板便说了一句:“怪不得王梅说你粗心、固执!”秀秀猛地一惊,想想王梅从进单位之后就对自己渐渐疏远,以及经常和老板聊天的一系列举动,秀秀心痛不已。但是,这时候的她异常冷静,什么也没说就走了。后来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两人再次遇见了,当有人说“你俩不是一起工作的吗”时,王梅刷地红了脸,秀秀却不慌不忙地说:“是啊,但是那份工作王梅做得比较好,我做不来,后来就换了。”聚会后,王梅找到秀秀,满心愧疚的她一直说着“对不起”,秀秀一手搭在王梅的肩上,说:“那份工作是真的不适合我,要不是你我可能还在原地踏步呢!”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作“留白效应”。“留白”本来是山水画中的一种绘画技巧,也就是在整幅画中留下适当的空白,使观画之人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懂得给对方留下一些余地和情面,好使对方有反思和醒悟的机会,比直接的针锋相对、直面反击要有效得多。这就启示我们,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而在细节上给他人以回旋的余地则是艺术中的艺术,这不但可以使自己获得释然,也会让他人更加了解并信赖你。

适当地展露你的错误——犯错效应

心理学家阿仑森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尤为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演讲者,其中两位是具有相当演讲水平的才华出众的人,而另外两位则是才华平庸的演讲者。在演讲的过程中,一位才华出众的演讲者不小心将桌上的水杯打倒在地,而另一位才华出众的人则完美无缺;才能平庸的选手之一也一样打翻了桌子上的水杯。而实验的结果表明:那位才华出众并在演讲时打倒了水杯的演讲者被观众评为最具吸引力选手,而才华出众未犯任何错误的选手则位居第二,才华平庸而犯错的演讲者位居最后。

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为“犯错效应”。人们往往愿意结识一些比较优秀的人,但是太过优秀的人又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过于完美无缺反而造成了心理上的距离,让人不敢接近,只会敬而远之。但是,一旦人们发现这样完美的人也会犯错,就会消除心理上的压力,让人立即觉得,原来他也是凡人,也会犯凡人一样的错误。这就启示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偶尔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人是天生的完美者,如果你相信自己在朋友圈中已经足够优秀,那么在交往中就允许自己偶尔犯犯小错误吧,这不仅会拉近你们的距离,还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喜爱。

正视利益互补——让自己成为对他人有用的人

王强去年毕业于一家比较知名的音乐学院,外表英俊,歌唱也有一定的天赋,已经在多家电视台崭露头角,但是毕竟是事业刚刚起步,王强需要更加有力的宣传中介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强结识了婉月。了解之后,王强得知,婉月曾经在新加坡的一家公共关系公司上班,两年后回国,并于三个月前开办了一家公共关系公司,但同样是因为种种客观因素,婉月至今都没有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合作对象。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王强成了婉月公司的长期合作艺人。王强通过婉月的公司迅速提高了自己的人气,不仅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效益,还帮助该公司渐渐出了名。两人可谓各取所需。

正是各自的需求促使两人走到一起,更多的时候,人们接近他人其实都会带着点功利色彩,即使是友情,也是需要互相浇灌的。如果付出一方长期得不到回应,那么再无私的人也会有放弃的时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无形之中就会透露着某种“付出与回报”的法则,不是物质便是精神,或者两者都有,并且这种回报必定是对自己有利的。我们不排除真正纯付出的存在,但是,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要想赢得别人的关注与付出,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尽可能多地为他人带来更多的利益。

不是所有的谎言都适合被揭穿

某天,小林在电梯口遇见了王经理,上周王经理交给了他一个企划案的设计初稿,原定是这周完成的,于是王经理看见小林第一件事当然就想到了那份初稿。“太好了,还想给你打电话呢,怎么样,企划案的稿子带来了没?”“哎呀,看我这记性!稿子落在家里的客厅了。”然后,他又用手拍着王经理的肩膀说:“明天上午一定给你带来!”没想到王经理说:“没关系,今晚下班反正顺路,你就搭我的便车,我送你回去,然后顺便拿稿子,刚好晚上可以看了。”结果到下班的时候,王经理真的找到了小林,并生拉硬扯地将小林拽上了自己的车。路上,小林一直说自己家的巷子不方便停放轿车,但王经理似乎铁了心,“不是说就在客厅的桌子上吗,没关系,你上去拿,我等你!”当车已经到了小林的家门口时,小林再次表明还是明天吧,自己今晚再修改修改,保证质量。但是王经理说:“这不是都到了吗?你去拿吧,我在这里等你!”此时,郁闷至极的小林再也忍不住了:“说了明天了,还在这死磨硬泡干什么,实话告诉你好了,稿子我没写完!”说完甩头就走了。第二天,当小林将企划案递交给王经理的同时,还有一卦辞职信。

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当你明明知道是谎言时,有必要考虑清楚是不是值得揭穿,如果你一直抓着别人的把柄不放,很可能不仅让人家觉得你一点都不识相,还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这就启示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要刨根寻底,也不要把人逼到墙角没有退路,善意的谎言是可以原谅的,适当地用自己的宽容包容他人没有恶意的谎言,也是赢得信任的一种技巧。

平等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从前有一户人家,一场大雨之后,院里的墙角倒塌了一块。邻居看见了就对主人说:“赶紧修补一下吧,晚上别让小偷进来偷了东西。”主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就没有放在心上。晚上吃饭时,儿子也说:“爸,院墙塌了一块,为了防止小偷进来偷东西,还是补一下吧。”主人觉得有道理,但是天色已晚,想想应该不会那么倒霉吧,于是就没有再理会。但是第二天早上,他发现家里果然遭了小偷。这时候他想起儿子昨天提醒过自己,觉得儿子真的很聪明,又想起邻居说的话,于是就开始怀疑起邻居来,因为邻居看见院墙倒了。于是,他就跑去质问邻居,并大吵了一架。从此之后,双方见面再也没有说过话。

故事里的主人就是因为提出建议的人一个是儿子,一个是邻居,便有了厚此薄彼的心理。虽然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但是,如果过于明显,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同时与众多朋友、同学维系关系的情况,假如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时间一长,大家心里都会明白,渐渐就会疏远你,到最后你可能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了。因此,这就启示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谨慎处理好与每一个人的关系,平等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