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遗民去哪儿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如果从大禹开始计算夏的历史,那么一直延续到夏桀,总共是十四代、十七王,经历了四百余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夏的臣民们取得了无数值得赞颂的成果。比如说《禹刑》,比如说《夏小正》,又比如说举世闻名的“二里头文化”。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社会,夏桀时期的中国,整个社会分成三大阶级: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和平民阶级。奴隶主大多是由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转化而来。他们通过战争获取奴隶、攫取财富、扩大权力,最终转变为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生产者本身的奴隶主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者。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劳动,可以整天都沉浸在饮酒、打猎和歌舞之中,完全地不劳而获。

而奴隶一般都是由部落间争斗所俘获的战俘担任,不过也有平民因为穷困而沦为奴隶。在夏及各大邦国内,通常有大批的奴隶,而且分工明确:从事农业生产的称“民”“黎民”或“众”“众人”;而“牧竖”或“隶圉”则用来称呼从事畜牧业的奴隶;其余的在奴隶主家中担任各种杂役的奴隶,男性称“臣”,女性呼“妾”。

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根本不认为那是人,自然也不会对其产生同情等感觉。所以在奴隶社会,建造了许多规模宏大到不可思议的建筑。如金字塔(埃及)、空中花园(古巴比伦)、希腊神庙等。然而,这样的工程,不仅需要大批的奴隶,而且因劳累致死者不在少数。于是不可避免地会有“乱政”,即奴隶暴乱。那么,《禹刑》则刚好可以用来衡量犯罪者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多少代价。

比如,《左传》中曾记载“昏、墨、贼、杀”。这是晋国叔向在答复韩宣子有关邢侯与雍子“争田”一案处理情况时,所引证的法律条文。其中“昏”是指自己做了坏事或窃取他人的美名;“墨”是指贪得无厌、败坏官纪;“贼”则是指肆无忌惮地滥杀人,这三种罪都要处以死刑。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一般认为,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称,不过也有人认为其性质只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是后人为纪念夏的先祖禹而命名的。所谓乱政实际上是指奴隶暴动和反抗斗争。这种乱政在禹时是不大可能出现的。不过禹手下的皋陶曾作《五刑》,应该就是《禹刑》的前身。那么基本可以推定,《禹刑》既不是成就于一时的成文法典,也并非由禹个人所制定,而是在奴隶制长期发展中,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

至于《夏小正》,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它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并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一些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比如什么作物何时播种、哪种庄稼几时收获等。其指时标志,多以动植物的迁徙变化为主,而用以指时的标准星象也都是一些比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参、织女等。此外,《夏小正》文句简奥,通常二字、三字或四字便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学者们并没有在《夏小正》中看到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星象记载,也没有发现四季和节气的概念划分。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它所记载的生产事项品类包括农耕、渔猎、采集、蚕桑、畜牧等,但却始终没有提到“百工之事”之类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是当时社会分工还不发达的结果。综上所述,《夏小正》历法非常之原始和古老。

相传夏禹曾“颁夏时于邦国”。而诸多史料也都可以佐证,比如《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笺:“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这些记载表明,《夏小正》至少在春秋时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因为春秋时代的杞国还在使用它。而杞国是夏遗民所居之地,这里使用的农事历书,其内容保留了许多夏代信息,为研究中国上古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知识链接 偃师二里头遗址

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并且在偃师二里头3号基址贵族墓内发现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它长64.5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0.2厘米到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件旷世之作被其发现人命名为“中国龙”。

▲二里头遗址

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夏人,在国都覆灭后,又都何去何从了呢?

夏灭亡后,主要的剩余势力仍留在中原活动,因为已经向商汤称臣;其余的则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便是桀带到南巢的那些鸣条残兵;北支则进入今蒙古平原,与当地诸族融合,成为后人所称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有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释:“其(即桀)子獯粥(另作獯鬻)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国谓之匈奴。”

夏桀被灭后,商汤封夏王室姒姓的一支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杞在商时,或封或绝”。周武王灭商后,也曾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以延续杞国国祚,并主管对禹的祭祀。著名学者郭沫若、胡厚宣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即被武丁征服的那个,就是战败后的夏。另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至今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