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多印钱是否就是有钱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不知不觉间,一碗面已经涨了数倍不止。二十年前,一碗拉面只要几毛钱。现在呢?小碗拉面也要八九块钱了。再来看看我们的工资,涨了只有两倍多。物价飞涨得这么快,工资“挪动”得那么慢,生活的脚步如何轻快?

被称为“月光族”的有两类人,一类是超前消费,毫无理性计划的代言人;另一类是入不敷出,不懂投资,也无力保护自己财产不被缩水的劳苦大众。这部分人通常是“经济学小白”。

说到这里,有的人忍不住跳出来了:“既然我们的生活这么辛苦,国家为什么不多印点钞票出来,分配到各家各户。钱是纸做的,那不就是想印多少就印多少的事情吗?说不定多印点钞票,我们就能赶美超英,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了。”

那么,上述的做法到底可不可行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可以通过印钞来解决一切问题,那么国家为什么还要不遗余力地去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呢?还是人才济济的国家领导班子成员没有想到这个捷径呢?显然都不是。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流通的货币太多了,多到超出了一定界限,从而引发的经济现象。这个名词的出现与货币经济是分不开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胖子如果一顿吃3碗米饭就能饱,却偏偏要给他吃10碗、20碗。这么一来,他真的要成死胖子了,通货膨胀也是这个道理。可以说,通货膨胀就是吃饱了撑的,只是胖子吃的是饭,它吃的是多余的钞票。

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是要经过严格计算的,当然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印就怎么印。郭德纲在相声里说:要想让国家富强,我多印点假钞吧。如果这真的发生在了现实生活中,就真的成为一个笑话了。

真实的情况是,国家在发行货币之前,必须将经济的发展情况和货币的流通速度作为十分重要的考量依据。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货币数量论方程:

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产量

货币流通量与GDP关系图

这里的“价格”指的是物价,也可以看作所有商品的平均价格,“产量”则是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总量。“货币流通速度”是指货币从一个持有者转到另一个持有者手中的频率。货币在一个经济体内的流通速度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那么如果想要价格保持稳定,货币的数量就应该由产量的多少来决定。

货币的发行量过多,必然会导致经济体内流通的货币过多。如果商品的产量没有增加,那么货币就会开始贬值,也势必会导致物价上涨。如果将这些毫无价值的“纸”投入市场中,无异于白抢市场里的东西一样。

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方面急剧增长的军费开支已让其无法负担。于是,国民政府只有通过超量印刷发行法币的方式来维持开支,但这种做法很快就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局面。

一时间物价飞涨,财政赤字猛增,截至1948年8月,国民党的的法币发行额已经增长到了60万亿元。

随之而来的是物价的上涨,与战前相比,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相信对数字没有概念的朋友看了会觉得这是场荒唐的闹剧。著名作家茅盾在回忆那时的情形时曾说道:“在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

满地都是钞票,钞票也就不再值钱了。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人们手中一袋子的钞票变成了买不起一袋米的彩色废纸。

由此可见,遍地是钱的结果必然是遍地是纸。深受通胀其害的人很多,至少还能吃得起大米的我们,也算幸运。尽管如此,眼下的情况也不甚乐观。

还记得几年前网上陆续出现的“蒜你狠”“糖高宗”“豆你玩”“姜你军”“棉里针”吗?清华大学EMBA教授梁小民曾就这一现象,在其文章中指出:“我国当前的通胀,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年来货币发行过多,用媒体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流动性过剩’。”

货币量的增加无疑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产生也成为了增加货币量的理由,二者无限恶性循环,为其恶果埋单的还是人民群众。

GDP增长率一直是政府官员衡量政绩的基本指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尽管也讲物价稳定,也讲节能减排,也讲保护环境,但当这些目标与GDP增长矛盾时,就放弃其他而保GDP。保GDP就要刺激投资,刺激投资就必须增加货币。经济增长快时,想让它更快,如2008年之前;经济增长遇到困难时,还想让它快,如2008年以后。于是,货币量就一直有增无减了。

读到这里,大家心中可能已经有了答案。多印钱是否就有钱了?答案是否定的,货币发行的数量不是政府随意决定的,而是根据各项指标综合考量的结果。钱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一种交换的媒介。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力发展生产,而相应的货币政策也是为其服务的。

货币经济的最大克星莫过于通货膨胀,无限增加货币发行量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