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英)”翻转教学中推动团队讨论策略的探索中央财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16年度教学方法研究立项课题“ ‘翻转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文化概论(英)”为例” (课题编号JFY 201619)阶段性成果。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曲 亮 吴新云

摘 要:“中国文化概论(英)”课程实行“翻转教学”后在课堂团队讨论中遇到学生表现、教师介入两个方面的不良情况,教学团队的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对学生“程序性帮助”之法,提出关于推动翻转教学中团队讨论策略的十条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英)”翻转教学 行动研究 推动团队讨论策略

“翻转教学”是美国近年来流行的创新性教学法,创始者重新建构的学习流程是,让学生先在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用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开展其他活动——团队项目、实验、讨论等 (Bergman&Sams,2012)。为提高学习效率、深化学习效果,“中国文化概论(英)”课程改革也沿袭翻转教学的基本做法,设计出“丰富数字化资料库、完善课程控制系统、精确课堂学习任务”三个努力方向(曲亮,吴新云,2016),后来在教学实践中这三个方向都遇到了问题,特别是课堂学习中“团队讨论”的效果与预期相去甚远,于是我们课题组使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索推动团队讨论的策略。本文简要介绍我们在“中国文化概论(英)”课程翻转教学中针对“团队讨论”活动的行动研究中的问题,摸索各种对策的过程,以及关于翻转教学中推动团队讨论的策略总结。

一、发现问题:翻转教学中团队讨论时的不良现象

对“中国文化概论(英)”课程进行翻转教学的改革时,对课堂的“团队讨论”有一定的预期,那就是所有的学生由于事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自学,也被要求阅读了具有启发性的相关材料,应该在我们精确设计的课堂任务中表现积极,在讨论中发言踊跃,对相应的问题探讨深入。然而实际上,“翻转教学”改革后的课堂团队讨论效果一开始就不如教师想象得好,学生团队对问题的探讨流于表面,讨论时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碰撞也不丰富。初步观察后,梳理出“中国文化概论(英)”翻转教学中团队讨论时学生、教师各有不尽如人意的做法。

学生方面的不良做法之一,没有老师的帮忙,学生不能自行有效探讨,比如会出现如下情况:说着说着就跑题,本来要求用英语,但说着说着就开始说汉语;读讨论题后不知道如何开始讨论,也不向教师求助,在老师注意到之前就偷偷说汉语,老师到跟前再改说英语。

学生的不良做法之二,有的团队讨论是由一名学生主导所有的工作。这个学生或性格外向且健谈,或自诩英语水平高,或自觉思想深邃,或者仅仅出于不想让讨论冷场,而在整个讨论的时段中从读题、解题到代表全组发表意见,一人包揽,代价是其他组员没有机会说话或是讨论的积极性受挫,或者助长了另一些学生随波逐流的惰性。

学生的不良做法之三,各自为政,独立地对付任务,互不相扰,埋头想如何解读老师给的讨论题目,并思索出自己的解读,但彼此间基本不相互评价和分享,最后随便指派一个人上去代表群组发言,完成老师有代表发表意见的任务。

学生的不良做法之四,有的学生在团队中不发表意见,就是不参加讨论;讨论团队中有同学想帮助他/她,但受助对象并不理解或者不理会其解说,不说或者没能力说出他/她对问题的解读或是困惑。

学生的不良做法之五,有的团队的目标就是获得一个答案就行,很少或者根本不讲策略,对解决方案很少或者根本不加以评估,他们很快就匆匆结束了讨论任务,在其他团队还在忙碌之时就陷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在推动学生讨论方面,教师的做法也有较大的随意性,并非有意识地按照某些规律来推动讨论的展开。我们比较、对照了“教师介入”时“师生对话”的数个场景,发现至少两种不良情况:

其一,教师介入时,只和讨论团队中的一个学生有互动,有时因为这个学生主动代表团队向老师提问;有时因为老师无意中先向某一学生提问,然后两个人就开始对问题进行探讨;有时因为老师觉得某一学生话太少,才主动向其提问,督促其说话。

其二,教师介入时,提出的问题和评论的种类关注的是讨论内容,没有让学生提问题,来帮助学生形成团队成员间的互问、互答,互相评价。结果是,学生总是倾向于听老师解释概念,老师一离开,学生的讨论又归于无序、无向、无成效的状态。

翻转教学使具体的课堂学习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传统上“老师讲学生记”的消极教学法被“以学生中心”的积极教学法所取代,但在翻转教学实施的初期,学生和教师不见得就能立即掌握“以学生中心”的教学法,提供信息化事实的教学“不足”以泛化到实践,教师应该促进学生“在行动中思考” (Loughran,2012 :15)。如何改变学生团队讨论的不良现象,如何改进教师对学生团队讨论的指导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探索对策:关于翻转教学中团队讨论的行动研究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决定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行动研究坚持一套循环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行动来解决问题,现在“已经成为许多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尤其如此”(Glassman,Erdem & Bartholomew,2013:272)。对翻转教学中团队讨论“效果不佳”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不断记录、分析课堂上学生团队交流中的问题,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对其进行“刻意的、系统的”思考:当学生进行团队讨论活动时,学生和学生交流时产生的问题何在?教师如何与学生互动,来鼓励并加强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的参与是否有改进之处?与随意的反思不同,我们对课堂团队活动进行录像,并转录文字,每节课后都写记录,说明发生了什么;还学习了一些研究文章,看其他教师如何做,比如通过全班讨论和问卷来让学生提供反馈:如果团队中一个人做了所有的工作,而有的人没有得到帮助该怎么办(Fuentes,2011)等。比如,面对每个团队中都多少出现的、有学生对讨论不投入的现象,我们教师的课后笔记有这样的记录:

笔记摘录1:(“家庭关系与性别阶序”专题,讨论题“三寸金莲代表的审美观是谁决定的?”)学生甲某不投入,看似在记录别人说的东西。…… 怎样能让像她这样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交流?她也许有疑问,教师怎样才能让她提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怎样让团队中的其他学生把她拉入讨论中呢?

笔记摘录2:(“汉语和中国传统语言观”专题,讨论题“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评价一个人的人品时有时会说‘他话不多,一看就是实在人’?”)教师该怎样让团队把学生乙某当成资源?他一点也没有加入互动,教师是否应该找到更简单的题目,让他能够解释自己的工作和想法?或者教师应该怎样鼓励其他学生给他提问题?

在课题组相互探讨寻求答案之时,我们还多方研究前人的教学经验,比如Dekker 和Elshout-Mohr (2004)所区分的成效性帮助(productive help)和程序性帮助(process help)就很有借鉴意义。前者说教师的介入重在解惑,后者认为教师的介入在次数、时间上都是最小化,介入旨在帮助学生组员间的互问、互答,互相评价。为培养、提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我们尽力创造并运用“程序性帮助”。

为确定不参与讨论的学生是否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我们首先设计出一种介入之法:让学生“解释你已经做的”。这种介入是全班讨论“有人交流不投入怎么办”时一个学生建议的,“如果什么也不说,让他/她解释一个话题,就知道懂没懂了”。如果学生做得到,就说明尽管口头上没有与人交流,但至少在处理信息了。如果连这也答不上来,我们的介入就是帮助其完善理解。不是教师自己给其成效性帮助,而是要其他学生给其解说。比如要求学生“问老师之前先问三个人”,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向教师寻求帮助之前,先向团队的其他所有成员寻求帮助。为了强化这条规则,教师在听见某学生想问教师问题的时候,也可询问该团队的另一名学生是否知道他的同学有某个问题。如果这个学生不知道,教师便有礼貌地走开,该团队学生于是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这种介入的缺陷是:尽管当事人说懂了,教师还是不知道该学生是不是真正懂了,也不知道团队其他成员对问题的解释是否合乎情理。于是,我们就设计了新的介入环节,要那个刚才不参与讨论的学生“复述其他团队成员所讲的内容”,其他团队成员可以据此知道别人对自己说法是否有误解,如果那个感觉疑惑的学生仍然弄不清问题所在,就让向其他学生再问,让其有机会把困惑搞清楚。

对虽然懂得讨论问题但不参与讨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推进其参与讨论,也让其他组员将其看成可求助的对象。在这种学生不愿开口时,要求其“总结你所听到的内容”;“根据刚才所学习的内容,设计一个考试题目”;“选择刚才讨论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特别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设置强调责任制的团队合作策略,告诉学生,“如果你认为你们团队完成了任务,在30秒内找到我,并告诉我”。这个策略有助于让全组成员都承担起积极投入讨论的责任,防止学生集体的冷场而教师不知情。

诸如此类的“程序性帮助”介入策略的运用,让我们致力于研究如何推动群体交流、提高团队交流的质量,着力鼓励学生提问、回答、倾听、评判、解释等能力的发展,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期末调查显示,学生对翻转教学中“团队讨论”的学习方式比较认可,他们说“团队基础的学习使得课堂更有趣”,“这种学习方式和我以前的讲座课堂全然不同,但这种不同更好。 ”三、研究总结:推动翻转教学中团队讨论的策略建议

经过数个回合的行动研究,我们发现,由于课堂任务的性质、团队中学生个体的性格和能力等,不同场景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而行动研究团队每次集体讨论的应对之法是,整理相关资料,借鉴别人以往的经验,总结出翻转教学中推动学生团队讨论的“程序性帮助”之法:

表1 程序性帮助的方法

picture

“中国文化概论(英)”翻转教学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比以前更多了,当教师忙于与某部分同学对话时,学生可以发展自己以团队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然而,如果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培训,以团队为基础的课堂学习就会出现很多“无效时间”,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无效时间”降到最低,促进学生间互相帮助学习,而不是依靠老师作为唯一的知识传播者,此时“教师的功能是催化剂,指导学生的互动、活动和讨论,而非是所有知识的载体”(Uno,1990 :841)。我们希望,翻转课堂中,组织有序的学生间互动交流可以确保所有人都在思考当前的任务,团队讨论的时间可以鼓励学生学会反思,从而无形中帮助我们形成了一种学习文化,让学生们把学习当做一件自我需求且有意义的活动。我们记录了“中国文化概论(英)”教师课程行动研究的过程和发现,建议在研究基础上的培育团队话语的教师介入,也希望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推进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Bergmann J,Sams A.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2. Dekker R,Elshout-Mohr M. Teacher interventions aimed at mathematical level raising dur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J].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2004,56(1): 39–65.

3. Fuentes S Q. The evolution of one teacher’s interventions w ith students w orking in groups [A]. Practitioner research: Teachers’ investigations in classroom teaching. Hauppauge,NY: 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1.

4. Glassman M,Erdem G,Bartholomew M. Action research and its history as an adult education movement for social change [J].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2013,63(3): 272–288.

5. Loughran L. Being a teacher educator [A] //Ben-Peretz M. Teacher educators as members of an evolving profession. Plymouth: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2012: 9–24.

6. Uno G E. Inquiry in the classroom [J]. BioScience 1990,40(11): 841–843.

7. 曲亮,吴新云. 《中国文化概论(英)》课程的“翻转教学”设计和功能[A].现代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注释

[1]中央财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16年度教学方法研究立项课题“ ‘翻转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文化概论(英)”为例” (课题编号JFY 20161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