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博士公共英语课教学设计初探——以阅读马克斯·韦伯所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例

中央党校外国语言与文化教研室 刘丽丽

摘 要:博士生英语阅读教学是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是为了适应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的需要、并根据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而定向招收的。这些研究生的公共英语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博士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而且肩负着训练博士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深层次地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任务,从而有助于学生本专业的学习与研究。本文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英语阅读教学设计,说明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效地通过逻辑的手段加入历史、人文与社会方面的知识,以便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分析能力。

关键词:马博士 公共英语课 教学设计

为满足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的需要,根据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从2014年起,我校每年主要从高等学校和党校青年教师中定向招收、培养10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马博士”)。马博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态度坚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厚、解决中国实践问题本领高强的复合型高级专门理论人才与教育教学人才。如何针对马博士这一特殊的教学需求,设置切实可行的公共英语课的教学设计,是马博士公共英语授课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难题。

针对这一目标,我们认为马博士公共英语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阅读、准确理解英语人文和社科经典及翻译本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较好的听说能力及用英语撰写议论文及学术论文的内容提要和综述的能力。下面以阅读马克斯·韦伯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例,具体论述马博士公共英语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卡尔·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00年间德国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互相勾连又有所争锋的历史观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想都为我们理解过去、当下与未来提供了很好的视角(谌中和,2017)。马博士通常对西方的社会和文化,尤其是马克思的论著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却缺乏了解,对其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异同也缺乏认识。在教学中,应力图将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作为教学资源,并结合相关文化史料进行分析,在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探讨和分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理念,揭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联系,从而有助于马博士本身所从事的人文社科类的学习和研究。

马克斯·韦伯是一个几乎无法被人文科学绕开的人物,《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其著述中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被视为西方精神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经典。书中韦伯主要论述了两方面的问题:资本主义的起源及其本质;宗教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表明任何一种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都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社会发展是经济、文化等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付雪静,2006)。对于这样一份社会学的经典文献,如果单纯从语言的角度进行解读,对于博士生显得过于枯燥。因此,课前首先设计了一些“Pre-reading Questions”,并提供了一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资料,如学者谌中和的《浅议马克思与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异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等。通过阅读资料和思考问题,学生们对文献的学习有了充分的热身。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利用课件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和感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独特的语言魅力,多维度地了解文献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次,指导学生基于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对所学文献内容的深刻理解。

二、教学过程

1.口语操练

针对课前所提供的“Pre-reading Questions”通过Pair Work、Group Work和全班发言等形式进行口语练习。这些问题如下:

What are the three main religions in the world? What are thei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What are the main differences among them?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Protestantism?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Protestant ethics?

What is Capitalism? Does it have any spirit? If yes,what is it? 

学生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热烈讨论,踊跃发表个人见解,有的学生还专门准备了简单的课件,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解基督教和资本主义的相关知识。

2.介绍基督教的发展简史

作为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文本分析的铺垫,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向学生介绍基督教发展的简要历史。基督教发端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基督教的创始人为耶稣(Jesus)。395年,罗马帝国在内部矛盾和外族入侵下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基督教也开始分裂为东正教(自称正教)和罗马公教(自称公教),两个教派都自称是基督教的正统。到1054年,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互相宣布把对方宗主教驱逐出教,标志着罗马公教和东正教正式分道扬镳,称为基督宗教的大分裂。16世纪,德国、瑞士、荷兰、英国和北欧等地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产生出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领导人物是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他们建立了新教和圣公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新教。学生通过简要地重温基督教的起源及发展的历史,了解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通过要求学生对课件中的一些生动的历史图片进行描绘,也锻炼了他们的归纳和英语口语能力。

3.课堂讲解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篇幅比较长,除了导论之外,共有四个章节,分别为:宗教派别和社会分层、资本主义精神、路德的“职业”概念和世俗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课堂讲解选取了约3 000字的文献精华部分:

首先讲解的是文献导论的开篇,也是比较难理解并翻译的名句:

● A product of modern European civilization,studying any problem of universal history,is bound to ask himself to what combination of circumstances the fact should be attributed that in Western civilization,and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only,cultural phenomena have appeared which (as we like to think) lie in a line of development having univers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一个在近代欧洲文明中成长起来的人,在研究任何有关世界历史的问题时,都会问自己:在西方文明中而且仅仅在西方文明中才显现出来的那些文化现象——这些现象(正如我们常认为的那样)存在于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发展中,——究竟应归结为哪些事件的合成作用呢?”

这段话高度概括,引出文献的主题。在分析句意过程中重点讲解attribute to的用法,以及the fact与that从句的指代关系。在随后的讲解中,重点分析了新教中加尔文教派的理性化程度和理性化过程,以及为什么加尔文教派的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存在很强的亲和性。例如:

● That side of English Puritanism which was derived from Calvinism gives the most consistent religious basis for the idea of the calling ...For the saints’ everlasting rest is in the next world; on earth man must,to be certain of his state of grace,“do the works of him who sent him,as long as it is yet day.” Not leisure and enjoyment,but only activity serves to increase the glory of God,according to the definite manifestations of His will.

“而由于发端于加尔文教的英国清教徒为职业观提供了最融贯系统的宗教依据,……圣徒的永恒安息是在彼岸世界,而在尘世生活里人为了确保他蒙承神恩的殊遇,他必得“完成主所指派于他的工作,直至白昼隐退”。按照主之意志的明确昭示,唯有劳作而非悠闲享乐方可增益上帝的荣耀。”

这里韦伯阐明,个人应该如何行动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人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最终要解决的问题。 而且,韦伯指出加尔文教的教义内容和宗教实践中包含了促进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因素,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及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并初步建立起宗教观念与一定的经济伦理、社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如下面的句子:

● As far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Puritan outlook extended,under all circumstances—and this is,of course,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mere encouragement of capital accumulation—it favored the development of a rational bourgeois economic life; it was the most important,and above all the only consistent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at life. It stood at the cradle of the modern economic man.

“在清教所影响的范围内,在任何情况下清教的世界观都有利于一种理性的资产阶级经济生活的发展(这点当然比仅仅鼓励资本积累重要得多)。它在这种生活的发展中是最重要的,而且首先是唯一始终一致的影响。它哺育了近代经济人。”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结尾部分,韦伯用“铁笼”来隐喻资本主义现代生活的图景。在韦伯眼中,世界从新教徒暂时居住的异乡变成难以逃离的“铁的牢笼”是西方理性化的一个悖论性的后果。

● No one knows who will live in this cage in the future,or whether at the end of this tremendous development entirely new prophets(先知)will arise,or there will be a great rebirth of old ideas and ideals,or,if neither,mechanized petrification(麻木僵化),embellished (掩饰)with a sort of convulsive(骤发的)self-importance(妄自尊大). For of the last stage of this cultural development,it might well be truly said:“Specialists without spirit,sensualists(纵欲者)without heart; this nullity imagines that it has attained a level of civilization never before achieved.”

“没人知道将来会是谁在这铁笼里生活;没人知道在这惊人的大发展的终点会不会又有全新的先知出现;没人知道会不会有老观念和旧理想的伟大再生;如果都不会,那么会不会在某种骤发的妄自尊大情绪的掩饰下产生一种机械的麻木僵化呢?也没人知道。因为完全可以、而且是不无道理地。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的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这里,在韦伯看来,西方理性主义发展到新教阶段,把信徒变成上帝的忠实奴仆,他们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而刻苦工作,用经济上的成功作为受恩宠的标志,过着简朴的生活,结果便很自然地导致了财富的增加。财富的增加使新教的入世禁欲主义遭遇到了和中世纪修道院类似的下场:宗教理想受到严重侵蚀,“增加上帝的荣耀”这一新教徒唯一的人生目标和激情的来源被他们的后代子孙渐渐淡忘,唯剩下“为赚钱而赚钱”的现实心态,物质产品对人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控制力量:“身外之物只应是‘披在他们肩上的一件随时可甩掉的轻飘飘的斗篷。’然而命运却注定这斗篷变成一只铁的牢笼。”(陈影霜,2010)

4. 读后讨论

文本讲解完毕之后,教师总结一些重点的词汇和句式。然后,针对讲解的内容提出以下的题目,来供小组用英文进行讨论,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Karl Marx and Max Weber’s social theories? Can you explain the reason and provide some examples? (马克思和韦伯的社会学理论的区别在哪里?请提出原因并举出例证。)

学生们在学完文献之后,热烈地分组讨论这个问题。由于马博士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功底,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比较深入。一位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预言家或先知,一位是“价值中立”的倡导者;一位宣布其理论本质上的阶级性与政治性,一位宣称学术与政治分离;一位是社会主义运动最重要的发起人,一位是社会主义运动最严厉的批判者;一位被认为开创了唯物主义,一位则被认为是唯心主义者,这些都是学生们给出的答案。

总之,通过以上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课程设计,使马博士们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资产阶级思想的认识。不仅认识到了马克思和韦伯的社会学理论的区别,而且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了韦伯并没有简单地否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而是大大发展、扩展并补充了马克思的理论。尽管他们对现代社会研究的视角并不完全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与其说构成了简单的对立关系,不如说是形成了一种互补。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英文文本的解读与教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生的英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反思与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影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感[J]. 网络财富,2010,(8):153–154.

2.付雪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伦理重构浅析——再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J].法制与社会,2006,(17):197–198.

3.谌中和.浅议马克思与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异同 [J].[2017-04-08].http://jpkc.fudan.edu.cn/s/86/t/143/ 27/45/info10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