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汉字“数”中的玄机

板书依伴阅读

picture
picture
甲骨文中的“一”“二”“三”

当我们用汉字写数字时,没有觉得有什么神秘之处。但当我们了解到古人赋予它们的丰富内涵的时候,才知道数字对于中国人来说真的很重要。

我们先来看看“一”“二”“三”吧。它们在甲骨文中的写法跟我们小时候在地上画道道是一样的。

注意看,这些字跟我们现在所写的规范字没有太大区别,只是要关注长短就可以了。“二”是两条相同的横道,三是三条相同的横道。看上去,好像小朋友在地上记数字一样简单,但关于这三个字的解释就非常有学问了。

“一”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picture
篆书“一”(秦·石鼓文)
picture
隶书“一”(汉·乙瑛碑)
picture
楷书“一”(汉·钟繇)

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一个“一”,数字而已,却在许慎笔下被解释得充满智慧,解释中,惟初、太始都是“一”,“一”表示自然最原始的状态,而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从“一”里面产生的。它造化分出天地,有了天地就有了万物。从这个解释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当时的人已经把自己对天地的理解融入这个字中。而我们现在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字,这就是个抽象的符号,代表数。古人也把它当作数,这一条横道,其实就是“算筹”,“筹”就是用竹子做的小棍。我们经常听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谓“运筹”,就是两方交战,出谋划策的人就权衡利弊,考虑自身的优势,顾及自己的短板,再考虑对方的优势以及弱点,用“算筹”在桌子上摆来摆去,比如对方的兵没有我方的兵人数多,我方“胜一筹”,可对方的地形比我们要占优,那么他们“胜一筹”,就这样摆来摆去,我们必须比对方多一筹,才有“胜算”。

从深刻的哲学角度来讲“一”,先要谈谈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那句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用数来代表天地万物演化的原始历程。所谓“道生一”,“一”是道进入演化历程所表现的第一个形态,它与“道”的关系不即也不离。不离是说“一”与“道”仍处于混沌状态,而道开始演化,就有了“二”。就有了天与地,即为阴阳。有了阴与阳,就自然生出万物,我们人也就出现了。

知道了“一”,我们再看“二”。“二”在《说文解字》中的含义是:

地之数也。

picture
隶书“二”(汉·华山庙碑)
picture
楷书“二”(晋·王羲之)

之所以说它是地之数,这也要从阴阳开始说起,古时,天为“阳”,地为阴”,而数字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这样注释道:

有一而后有二。元气初分,轻清扬为天,重浊阴为地。

有了一,后来造分天地,就有了“二”即天与地。元气最开始分开,轻飘的上扬,成为天,浊重的下沉,成为地。

我们再来看“三”这个字。它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

天地人之道也。

有了天与地,中间就演化出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人。《三字经》里说的好: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这个数字就代表了一种概念,在“三中”,有了人的存在,有了人,万事万物就都能表现出来了。“三生万物”便是这个含义。可见中国古人的思想观念里的确有“以人为本”的意识。

picture
篆书“三”(清·邓石如)
picture
隶书“三”(汉·乙瑛碑)
picture
楷书“三”(晋·王羲之)

说完了“三”,再说说“四”。看到“四”最初的样子,会让我们想到有这样一个笑话。

过去有个财主不识字,请了一位教师来教儿子。教师教他儿子写字,写上一画时,教师告诉他这是“一”字;写上二画时,告诉他这是“二”字;三画就是“三”字。财主的儿子听了,扔下笔高兴得跳起来说:“识字很简单,何必要请教师呢!”财主听从儿子的话,就把教师辞退了。隔了几天,财主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家吃饭,叫儿子写个请柬。财主的儿子一早就动笔写,大半天还没有写成。财主着急得很,接连去催他。财主的儿子很不耐烦地嘟囔着说:“姓啥不好,偏偏要姓万。我从早上到现在,才写了五百多画哩。”

picture
甲骨文中的“四”

现在问题出来了,为什么后来“四”这样写呢?因为毕竟画四条横道表示数字太烦琐,于是后来人们借用了“四”这个字,“四”一开始代表鼻孔,表示气息从鼻孔中出来。“涕泗横流”这个词大家可能听说过,“涕”其实不是鼻涕,而是眼泪,而“泗”才代表鼻涕,鼻涕是液态,所以在“四”边上加了个水。

picture
篆书“四”

而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四”的意思是:

阴也。象四分之形。

picture
篆书“四”(秦·李斯)
picture
隶书“四”(汉·乙瑛碑)
picture
楷书“四”(唐·褚遂良)

四为偶数,属“阴”。数按偶奇分阴阳的观念出自《周易》。口像四方,里面像八,所以说像四分之形。后来,“四”这个字就被用来当作数字了。“四”这个字现代人不是很喜欢,因为它与“死”谐音,其实古人并没有这般想,因为古人表达“死”的意思,会用“卒”“崩”“薨”……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里,“四”是吉祥、完美、周全的意思,取“事事(四四)如意”之义。因此用“四”来命名的东西是很多的,如“四书”,“四诗”,战国“四君子”,古代“四大美女”,文房四宝,天地四方,一年四季,岁寒四君子 ……所以并没有将“四”与“死”联系起来。

我们再来看看“五”这个字,如果这个字还是用画横道的方式来表现,那未免就有些笨了。古人懂得: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到了“五”这个数字的时候,就要变化一下了。我们的手有五根手指,它算作一个整体,所以最初“五”的写法是如左下图这样的。这样的写法有个麻烦的地方,就是会跟后面的某个数字写法混淆,于是古人又在上面和下面各加了一横,变成了右下图这样的写法。

picture
篆书“五”(元·赵孟頫)
picture
隶书“五”(汉·华山庙碑)

“五”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

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意思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以“二”为字根,“二”表示天地两极,“乂”代表阴气和阳气交错,“五”表示阴阳两气在天地间交错。

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水、火、木、金、土五大类,并把它们称为“五行”。《尚书》中记载: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人不但将宇宙万物进行了分类,而且对每类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后人根据对五行的认识,又创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概念,相生就是金受热化为水,水浇润草木枝叶繁茂,木点燃为火,火温了土,土中埋金。 相克就是金为刀使木成形,木插入土里,土阻挡水流,水浇灭火焰,火能熔金变形。

picture
楷书“五”(唐·柳公权)

古人用这样的理论,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这就是哲学。

很显然,前五个数字的含义,大多与古人对天地宇宙的认识联系在一起。我们能看出祖先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视野是非常宏观的。这也给后人认识世界、看待世界提供了帮助。

描一描

picture
picture
篆书“五”

想一想

有很多带数字的成语,你能说出多少个?

查一查

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运用在饮食上,有哪些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