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和把握“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运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学习和运用的基本原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现已进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过程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创建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同志一贯强调党政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2014年7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地遵循经济发展规律。2015年11月23日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再次提出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经济发展实践,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排斥借鉴和汲取西方经济学中可为我所用的东西,但从世界观和根本立场来看,存在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和资本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为劳动人民求解放和谋福祉的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而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是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我们需要学习、研究、运用和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劳动人民的经济学,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学习政治经济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根本立场”和“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首先明确和坚守。
为什么要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同志做了明确的回答。概括地说,就是为了能够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好地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重在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经济发展规律,才能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过程,提高驾驭社会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能力,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济规律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各个社会都存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的规律,特别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生产力自身循序渐进、波浪式发展、科技创新起引领作用的规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的规律;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规律等。二是多个社会存在的商品经济规律,如作为其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等。三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自我扬弃和转向新的社会制度的规律。四是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全力以赴,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的领域。也正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求:“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成就和规律性东西,既不能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说明,也不能简单地教条主义地照搬原著来说明,需要用发展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分析与说明。这是创新的、“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这种经济学说应有新的经济范畴,有反映经济实践本质规定的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这个要求与任务是光荣的、重大的,也是艰巨的,需要全力以赴。
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实践中,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就当前已有的理论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就是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把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里,以“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是“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这段论述有三层含义:其一是要建立由国家掌握生产资料的国有经济;其二是利用国有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其三是建立国有经济和快速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也可以说是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社会主义要实行公有制经济。在国家存在的条件下,要实行国有经济,实行公有制经济的根本目的和作用,服从于社会主义的两大本质要求:一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本质归结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讲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实行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就是为了消除旧社会制度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矛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只有实行公有制,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必须重视我国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必须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随着经济实践和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揭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社会经济制度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能将其当作静止的教义来对待,而是应把继承、发展与创新统一起来。为此,习近平同志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原理可以且需要结合当代经济实践进行创新,但不能动摇和否定。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指出,劳动人民取得国家政权后,要首先把生产资料掌握在国家手中,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这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既要坚守这个基本原理,又要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和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观点,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理论指导。在我国生产力还落后的具体经济情况下,可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不搞单一的国有制经济,而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把以国有制为核心的公有制的存在形式与其实现形式区别开来。没有灵活的、多样化的实现形式,国有经济会成为僵化的、缺乏生机的经济形式,又不能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否定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形式。总之,既不搞单一公有制经济,又要探寻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以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际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这种创新与发展,在我国宪法中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并存的概念表述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是公有制,不包括私有制。而宪法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里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的、共有的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遵循。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需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对此进行发展与创新,表现为不搞单一的公有制,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条件下,允许和鼓励私营、外资、个体经济共同发展,但必须明确:公有制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党的执政基础,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守的一条根本原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位的问题。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是要坚持、发展和创新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绝不能动摇、否定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由于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情况,所以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有制中实行按劳分配,私营、外资企业实行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基本原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是与公有制被严重削弱,私有制经济占比超过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决定性条件,是应坚持和完善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要真正实行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就不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重视理论创新的学说。改革开放以前,毛泽东和党中央也重视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理论;《论十大关系》中的诸多经济关系理论;党的八大提出的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而全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关于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理论;陈云提出的综合平衡的理论;等等。其内容都是主要论述怎样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怎样更好地处理和发展多方面的经济关系,包括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中,也曾有过违反经济规律人为地拔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失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失、成败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并在实践中获得了成效,举其要者,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条“是否有利于的标准”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创新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特别是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十八大强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中央新提出的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等等。这些都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的政治经济学创新理论。如果进行分析,那么就知道这一系列的创新理论,同样都是围绕怎样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怎样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包括以民生为重、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使劳动人民全面发展,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在不断发展,随着经济实践发展的新成就和出现的新问题,要总结和上升为政治经济学的新理论,用以指导社会主义新的经济建设事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互推动与发展。习近平同志要求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的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这个“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应具有新的经济学范畴,揭示新的经济规律,具有自己的经济学话语权。要能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和运行过程,这一经济学说应是整体的、涵盖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并前瞻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创新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7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