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互联网基因

研究新兴媒体先要了解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这个演变进程可以从计算机和互联网两个方面说起。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也可称埃尼阿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那时的计算机是一个庞然大物,要在一个很大的房子里面才放得下。此后,计算机技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迅速向前推进,一个是以IBM为代表的设备制造商,一个是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开发商,共同引领IT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真正能服务大众、影响社会是在有了互联网之后,互联网与计算机联姻造就了一个新媒体时代。

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ARPA)在阿帕网(ARPANET)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互联网西南部的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尔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也加入进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

时值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冷战时期,互联网最初的设计目的是能提供一个通信网络,即使一些重要地点被核武器摧毁其他部分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互联网的结构是按照“包交换”的方式连接的分布式网络(见图2—1)。分布式网络结构使得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分权的新兴媒体,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的复杂化。互联网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初ARPA的军事和技术目的,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为人类的交流服务的。互联网就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基础平台。

图2—1

基因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分布式网络结构就是互联网的基因,也是新兴媒体的生命特征。那么,互联网基因对媒介平台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凯文·凯利把目光投向生物界的蜜蜂,通过经常观察与思考,他从蜂群的协作中悟出了分布式管理。“群的拓扑结构多种多样,但是唯有庞大的网状结构才能包容形态的真正多样性。”[1]凯文·凯利在1994年出版的《失控》一书中充分阐述了这一蜂群思维。20年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验证了他的观点。后来,克莱·舍基在他的《未来是湿的》(也译《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中,讲述了他长期以来发现在线众包或者外包的协作工作,进一步发挥了凯文·凯利的群体协作思想。这种新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奠定了新媒介组织的基本形态。

显然,在媒介组织结构上,新兴媒体的分布式结构与传统媒体的辐射式结构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去中心的分权,后者是有中心的集权。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传统媒体转型及与新兴媒体融合何其艰难,“转基因”可是一项极为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注释

[1] [美]凯文·凯利:《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40页,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