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
- 谭天
- 951字
- 2020-08-29 22:49:31
1.2.1 传媒经济的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传媒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在中国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2006年5月15—19日,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该会议第一次在亚洲举行,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据中国传媒蓝皮书统计: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约为4220.82亿元;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规模是8902.4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长率较2012年上涨近4个百分点。今天的传媒产业主要由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移动媒体三大块构成。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闻院校和新闻媒体组建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一些新闻院校设立了传媒经济学专业,开设了专门的传媒经济学课程。学界和业界都纷纷召开各种各样的学术研讨会,有的甚至还开到国外去了。学界发表和出版了一大批传媒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但中国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著名传媒经济学家罗伯特·皮卡特(Robert G.Picard)教授认为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经济研究的理论性不够,对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不够深入,哲学思辨不够;二是现状描述性研究较多,问题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1]
当今,我国对传媒经济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种取向:(1)经济学取向;(2)管理学取向;(3)传播学取向;(4)交叉学科取向。但在该研究领域往往难以展开对话与讨论,究其原因就是众说纷纭,大家并不在同一学术话语体系里进行探讨。从学术规范来看,一个学科的研究路向包括两个方面:范式与进路。托马斯·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范式理论。他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是由一个常规科学传统转变到另一个常规科学传统,两个传统之间的变化即是范式(paradigm)的转换。不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le),即“两个典范之间找不到共同的基础来理性地比较其高下”[2]。这里的典范即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是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价值取向、方法与工具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传媒经济研究只有在同一范式里才能展开,才可能形成实质性的对话与传承,才能对科学探索有较大的意义。
注释
[1] 参见詹新慧:《与世界传媒经济大师对话——访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创始人罗伯特·G·皮卡特》,载《传媒》,2005(7)。
[2] 王巍:《科学哲学问题研究》,115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