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学习:社工督导志愿服务新模式
- 彭华民
- 4809字
- 2020-08-29 23:36:36
二、志愿服务的理念和类型
(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任何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在西方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志愿者是职业之外,不受私人利益或强制法律驱使,为改进社会、提供福利而付出努力的人。在我国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志愿者行动叫做“义务工作”。在我国台湾,志愿者被称为“志工”。《香港义务工作宣言》中指出:“义务工作是个人和团体追求自由选择、尊严、关怀和分享的根基,借此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爱、善用才干及发挥潜能,履行对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应对社会各种挑战”;“义务工作不仅能帮助别人,义工本身也因此受惠,更是动员社区参与的一股主要力量,建立互信互助精神,因而促成一个凝聚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注32。
作为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和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志愿服务活动在促进社会安定、创造经济效益、保障弱势群体、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志愿服务精神
所谓志愿服务精神,简要地说,是一种自愿地、不计报酬地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其表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注33。这种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也体现并塑造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型道德观念,同时也是对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吸收。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Kofi Atta Annan)在2001年“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注34由此可见,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行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在我国,很早就有与志愿服务紧密相联的慈善观念。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儒、墨、道、佛家思想所蕴涵的仁爱、互助、奉献、慈善,为志愿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儒家学说一直有“仁者爱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内涵。墨家学说亦有“兼爱”、“非攻”的主张,《墨子·尚贤下》中这样写道:“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古代民间私人性质的“义仓”、“义舍”、“义米”、“义学”,事实上都是类似志愿组织的事物。
志愿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公益慈善活动,是真、善、美的具体体现,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在当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人们赋予了它时代的意义。志愿服务的概念虽然由国外传入,具有很强烈的外来文化色彩,但我国文化能够接受这种文化并在短时间内使之迅速发展,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志愿精神正因为在当代中国体现了其独特的现实意义,才在中国得以不断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积淀了博大、深厚的公益慈善思想,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志愿服务的类型
世界各国的志愿活动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戴维斯·史密斯(Justin Davis Smith)将其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互助或自助(Mutual Aid or Self-help)、慈善或为他人提供服务(Philanthropy or Service to Others)、参与(Participation)、倡导与运动(Advocacy and Campaigning)注35。这些志愿服务几乎在世界各国都曾发生,但由于受到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的志愿服务形式可能有所区别。
1.志愿服务的互助与自助
在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互助和自助为相当多的人口提供了基本的社会服务、经济服务和社区福利。在我国,互助和自助的志愿服务主要是邻里互助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居委会内部成立居民自愿组织,主要活动是社区内的便民服务和 “小事不出楼”的居民互助活动。
2.慈善和为他人提供服务
“慈善”源于希腊语,意为“爱全人类”。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个人的善举如捐献钱物来促进人类的福利、生活质量;二是通过捐赠、提供服务或其他志愿活动来减轻人类的痛苦和灾难,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我国虽然没有慈善事业的固定模式,但是慈善活动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部分人在政府政策的扶植和个人的努力下先富裕了起来。经济发展为发展慈善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也形成了一些民间的慈善机构或慈善团体。成立于1994年的中华慈善总会是经我国政府批准成立的民间慈善机构,至今全国各地成立的各级慈善协会已经近200家,分别开展募集善款、扶贫济困、紧急救助、社会福利、其他慈善活动、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华慈善总会充分发挥其影响,号召社会各界为灾区捐赠款物。截至2009年4月30日,中华慈善总会接收抗震救灾捐赠款物共计约10.835亿元,其中,资金约9.272亿元,物资折款约1.563亿元注36。除了中华慈善总会和各地慈善机构以外,一些宗教团体和其他组织也分别以不同形式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慈善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里,慈善志愿服务是将不同信仰、种族、职业和文化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开展帮助他人、扶助社会的活动的高尚事业。所以,各类慈善组织对于公众都有较大的吸引力。慈善活动也成为我国志愿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目前慈善事业组织的构成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有政府支持的慈善机构,也有宗教团体支持的慈善机构,还有其他社会团体支持的慈善机构,等等。
3.志愿服务的参与
参与是指个人参与一个组织的过程,包括政府组织的活动或发展的项目。作为一种正式的志愿活动,参与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市民社会组织发达的国家,这种形式更为常见。社会的发展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必须体现人民的参与,在发展中应当建立公众参与机制。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首脑会议把“参与”列为良好管理的基本形式和发展的基本标志。1992年里约全球环境大会就主张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来推动环境保护。
正是由于这些影响,我国许多民间环境志愿组织应运而生,成为环保事业的积极力量。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特别强调,国家青年政策要重视青年的培养、教育和参与,多渠道解决青年教育和就业等问题,提高青年的生活质量,依法保障各阶层青年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青年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这为后来青年志愿者的兴起和壮大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
4.志愿服务的倡导与运动
倡导与运动是志愿精神的结果,这个活动在发达国家包括游说政府修改和完善有利于残疾人的立法,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禁止地雷、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提供适当的福利和服务、保护环境,等等。在中国的各类志愿活动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比较擅长于利用其组织力量开展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都具有运动的特点。
就今天的中国而言,戴维斯·史密斯提及的这四种类型都存在。如果按照服务内容来划分,中国的志愿服务包括以下五个类型。
第一,国家提倡的扶贫帮困活动。
作为团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长期实施的一项重点工作,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于199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它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具体举措。该计划采取公开招募和定期轮换的方式,动员和组织青年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贫困地区开展为期半年至一年或者一年至两年的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服务期满后再由下一批志愿者接替其工作,从而形成接力机制。
2003年6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正式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号召广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创宏伟蓝图。在东部地区,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大中专学生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耽误了就业时间。而西部地区又缺乏人力资源,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和知识储备的新型人才。因此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的乡镇从事为期一到两年的教育、卫生、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极大地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既利用东部资源优势发展了西部贫困地区,又扩展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
第二,居民自我发起的社区志愿服务。
现代城市有许多社会职能都是依托社区——城市的基本功能单位来承担的。社区发展和社区组织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和载体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尤其在解决贫困、失业、环境保护、生活服务、医疗保健等问题上显示了其特有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末,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首创了中国社区志愿组织和服务。当时和平区共有50多万人口,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区人口的13.65%,是国内较早进入老龄化的社区。在这种状况下,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居委会的13名积极分子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为民服务”志愿小组,无偿为孤寡老人、病残者和特殊困难户提供服务。不久,居民区内又有44名志愿者为200多户居民提供了志愿服务。1989年3月,新兴街建立了和平区第一个街道级的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到2000年,这个协会已有个人会员5万余人,团体会员388个,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区、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1989年10月,民政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会上,和平区新兴街道办事处介绍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的经验,使得全国上下掀起了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舆论宣传高潮。许多城市的区、街道、居委会成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社区志愿服务指导委员会、志愿服务保护组等各种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它的服务对象广、形式多、涉及面广,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解决政府部门无法实施的服务和社会保障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第三,灾害中的志愿服务。
在面对重大的自然灾害时,志愿者们作为生力军,在为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帮助他们恢复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一场特大的疫情——“非典”暴发了,广大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有动员各方面向乡镇卫生院和农村贫困家庭捐赠药品、器械的,有开展科普宣传的,还有开通热线和网站为那些被隔离群众鼓舞士气的。当时,全国约有1 200万人次的志愿者参与到抗击“非典”的运动中。志愿服务以较强的动员能力、专业的服务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成为社会应急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成千上万的志愿者的参与,才使得因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而饱受折磨的四川人民能重拾生活的信心,及早走出灾难的阴影。
第四,倡导新理念的志愿服务。
这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宗旨是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如绿色和平组织开展的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国青年志愿者以“劳动、学习、交流”为主题,实施了“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营计划”。它包括组建绿色行动营,建设绿色行动基地,集中组织青年在重点区域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沙漠、清除白色垃圾、整治水污染等环保志愿服务活动。1999年6月,首期项目河北丰宁营正式启动,不到半年时间,就有全国19个省市区及英、法、德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 000多名志愿者在丰宁沙化区整地造林1 500余亩。现在,已经有5 000多万名青少年志愿参与到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的“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和“保护母亲河行动”中。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为倡导和推动整个社会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新风气、新理念的形成,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大型活动中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不仅在国家扶贫帮困、农村建设等领域发挥作用,还在许多公共领域发挥着优势,为国内外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已逐步成为全国通行的做法。在第三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年会、全国第九届运动会、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奥运会等国际、国内大型活动中,处处可见志愿者服务的身影。他们不仅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展示了志愿者的精神面貌,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认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更集中体现了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以及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志愿者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的出色表现更是拓展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影响,并为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