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

2017年5月2日,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因病逝世,得知此信息,在悲痛中我写下了悼念诗文《沉痛哀悼王富仁先生》:

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2017年5月2日因病去世,他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他在鲁迅研究、闻一多研究、端木蕻良研究、左翼文学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成果与影响。王富仁先生的谢世,是中国文学界、学术界的重大损失。与王富仁先生结识多年,他的朴实、睿智给人以深刻印象。获悉此噩耗,十分伤感,恍惚中竟然写成了10行诗。

紫藤花谢闻噩耗[1],

富仁仙逝雨飘摇[2]。

憨厚犹如高唐土[3],

睿智恰似北平桥[4]。

灵魂挣扎鲁迅风[5],

历史沉思汕头谣[6]。

突破盲点新国学[7],

古老回声旧思潮[8]。

蝉声牛声守夜人[9],

文坛千载云缭绕[10]。

2017年5月2日夜

我常常不知不觉地将王富仁先生与鲁迅先生重叠起来,鲁迅烟瘾很重,王富仁烟瘾也重,手指夹着一支烟侃侃而谈,可以说是他们相同的写照;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王富仁先生也忧患民生。我最初知道王富仁先生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他是中国第一个文学博士,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是中国鲁迅研究史里程碑式的成果。王富仁先生1984年10月论文答辩,成为学术界的重要新闻,那年我刚刚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跟随曾华鹏、李关元先生攻读硕士学位,王富仁成为我们这些刚刚踏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学子们仰慕的对象。

后来开会见到王富仁先生时,觉得王先生十分平易近人:一张饱经沧桑农民式的脸庞,一双炯炯有神却并不大的眼睛,尤其他开口笑起来,憨厚而朴实、睿智而纯真,他的手指被烟熏得焦黄,他眯着眼叼着一支烟,谈到鲁迅、谈到学术,王先生便精神抖擞、侃侃而谈。后来我知道王先生是山东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他曾经在聊城四中任教八年。1977年他考取了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跟随单演义先生学习,其学位论文题为《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后来出版了《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982年,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李何林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仅用两年时间便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王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研究努力回到鲁迅本身,将鲁迅从革命视阈中拉回到文学研究与思想研究,成为鲁迅研究重要的学术成果,影响了鲁迅研究界的思路和发展。

王富仁先生先后在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汕头大学任教,他培养了诸多学生,虽然他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是他却十分谦和朴实。他兢兢业业地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艺苑里耕耘,他切切实实地在大学中文系的教坛上执鞭,他努力去探究中国社会的问题,他竭力去发现文学的价值与意义。王富仁先生自称为“一个窝窝囊囊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甚至愧称自己为“学者”。他说:“我向来不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真正以‘学者’的姿态写的文章统共没有几篇。”[11]他将学者视为有批判精神和高尚人格的思想者,其实王富仁先生一直是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的,他就是这样一位有批判精神和高尚人格的思想者。

倘若我们梳理王富仁先生学术研究的重大成就与贡献,大概可以概括出如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鲁迅研究里程碑式的成就,推动与影响了“鲁学”的研究与发展。王富仁先生说他爱上文学是从鲁迅开始的,其实奠定王富仁先生的学术声誉与影响的,也是从鲁迅研究开始的。除了其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外,他的学术著作与鲁迅相关的就有:《先驱者的形象——论鲁迅及其他中国现代作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文化与文艺》(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灵魂的挣扎——文化的变迁与文学的变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历史的沉思——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鲁迅论集》(韩文版,韩国釜山世宗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需要鲁迅》(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鲁迅研究成为王富仁先生毕生的事业。他的鲁迅研究是全方位的,从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从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到鲁迅与中外文化、鲁迅与世界文学、鲁迅与辛亥革命的研究,到鲁迅与梁启超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比较、鲁迅小说与茅盾小说比较,到鲁迅与中国文化、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到鲁迅哲学思想、鲁迅与世纪末思潮、鲁迅学研究等,王富仁先生以尊重历史知人论世的方式,突破了以阶级斗争、革命叙事等思路观照鲁迅的方式,在其厚重深入的鲁迅研究中,不仅有着里程碑式的“回到鲁迅”的价值,而且推动与影响了“鲁学”的研究与发展。王富仁先生在《我和鲁迅研究》一文中说:“总之,鲁迅是不会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消失的,也是不会在世界上消失的。他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脆弱。因为他的思想不是脆弱的思想。我对鲁迅充满信心,我对中国的鲁迅研究也充满信心!”与鲁迅精神和心灵的靠近,使鲁迅研究成为王富仁先生最重要的成就。

第二,对中国现代作家与文化的研究,拓展与深化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阈。王富仁先生在鲁迅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视阈,在中国现代作家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先驱者的形象——论鲁迅及其他中国现代作家》细致深入地研究了鲁迅、冯雪峰、郭沫若、曹禺等作家的创作与思想。著名学者杨占升先生在序言《一本勇于创新的书——〈先驱者的形象〉小引》中评价说:“作者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新的方法,在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文艺思想、曹禺的剧作这些广为人们钻研、涉猎,并取得累累硕果的领域,能提出一系列不同于前人的新颖见解,表现出一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是很值得人们注意的。”[12]此后,《现代作家新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收入了对鲁迅、茅盾、郁达夫、冰心、郭沫若、闻一多、曹禺研究的成果。王富仁先生在《写在前面的话》中道出了其研究中国现代作家的原则:“我的评论原则是,你做了木匠,我就按木匠的标准评论你;你做了铁匠,我就按照铁匠的标准评论你。所以我评鲁迅,用他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评茅盾,用他反映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变动的标准;评论郁达夫,用他追求个人幸福、特别是追求真诚爱情幸福的标准;评论郭沫若,用他‘感情自然流露’的诗学观念;评论闻一多,用他的民族感情的表现;评论曹禺,用他对人与人关系的表现和戏剧结构的追求;评论冯雪峰,用他对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理论问题的思考。”[13]这成为王富仁先生知人论世的作家研究方式,也具有作家研究方法论的价值与意义。2003年4月,王富仁先生的演讲集《中国的文艺复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围绕中国现代意识的培育、建立及其内蕴,分析中国现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发展和演变,分别从开放意识、发展观念、科学意识、个性意识、价值观念、哲学意识等角度展开十分深刻深入的研究。2004年2月,王富仁先生的著作《中国现代文化指掌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先生将文学研究拓展至文化研究层面,分别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亚文化圈、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界等方面。有学者评价这本著作的开拓和创新主要在于,“一、对中国近现当代文化进行整理分类;二、戳穿中国现代文化学中的种种文化幻象;三、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致命弱点;四、寻找中国现当代文化学的发展出路,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前景进行预测”[14]。王先生还编撰了《冯雪峰与中国现代文学》[15]《闻一多名作欣赏》[16]《陈翔鹤·感伤小说》[17]《谔谔之士——名人笔下的傅斯年 傅斯年笔下的名人》[18]《施蛰存 废名 廖沫沙》[19]《李劼人》[20]《〈雷雨〉导读》[21]《端木蕻良小说》[22]《鲁迅小说选读》[23]等。王富仁先生以鲁迅研究为基点,不断拓展不断延伸,从对中国现代作家的研究,延伸至中国现代意识的探究,延伸至中国现代文化的研究,王富仁先生拓展与深化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视阈。

第三,新国学的提出与研究成就,努力融合与建构中华民族学术共同体。王富仁先生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自王先生2003年受聘汕头大学终身教授后,他提出了“新国学”的现代学术理念,并担任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主任,负责编辑《新国学研究》辑刊,对于融合与建构中华民族学术共同体具有重要的贡献与意义。他在《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至第3期发表了长文《新国学论纲》,提出“新国学”要重建中国学术的“整体性”和“独立性”。他说:“我把参与中国社会的整体的存在与发展的中国学术整体就视为我们的‘国学’。”他强调所有用汉语言文字写成的学术研究成果,都应当包含在我们的学术范围之中,他提出要避免新国学与传统国学之间绝对对立,希求建立“互动的学术体系”。他在《文艺研究》2007年第3期发表《“新国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认为“国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而应当将20世纪中国文化的新发展,将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将海外华人华文文化的研究,将中国当代文化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都包括在“国学”研究的范围之中,从而重申了“新国学”的概念。王富仁先生不仅摇旗呐喊,而且身体力行,他主持完成了汕头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项目“新国学研究”,发表了诸多与国学、新国学相关的论文,出版了相关学术著作。他回到古代去,研究古典哲学家的思想,发表了《舜与中国文化》[24]、《老子哲学的逻辑构成》[25]、《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上)[26]、《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下)[27]、《孟子国家学说的逻辑构成:从孔子到孟子》[28],从研究传统国学中寻找源泉。2003年5月,王富仁先生的著作《古老的回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他遴选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涉及屈原、曹操、陶渊明、陈子昂、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岑参、韦应物、韩愈、白居易、柳永、苏轼、李清照等诗人,从全新的角度和独特的批评方法来阅读、阐释。王先生说:“我写这些文章是为了排泄我当时心灵中的一些苦闷,一些堵塞着我当时心灵的郁闷的情绪,好让我的心灵轻松一些,活便一些,给自己的生命扒出一个小洞来,好让我这个渺小的生命能够呼吸,能够继续活下去……”[29]钱理群先生指出王富仁的“新国学”概念的价值:具有内在的现实批判性、以民族的学术为精神归宿、注重中国学术的整体性和独立性。[30]王富仁先生的“新国学”提倡与研究,呈现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焦虑与开拓,他努力将新文学的研究框架融入“新国学”的视阈,在超越传统国学的概念中,建构独特的学术框架,在着眼于当代学术文化建设中,倡导中国学术发展的独立品格,努力融合与建构中华民族学术共同体。

第四,中学语文教育的研究成就,热心反思与推动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王富仁先生大学毕业后,曾经在山东聊城四中任教多年,并担任过教导处副主任,他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深刻体验、执着关注、深入研究。1977年,他曾经参与了薛绥之先生主持的“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鲁迅部分的整理工作,截至1987年,他在《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了八篇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文章。1999年王富仁先生提出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语文教育观念的问题,指出语文课要教给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来说话写作的能力。王富仁先生在《当前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依据》[31]一文中,梳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语文学科的变化、现代语言与古代语言的分化、中国语文教学内容自身的分化,认为现在的矛盾是国家主义教育与社会化程度提高了的整个社会的矛盾。在《情感培养:语文教育的核心——兼谈“大语文”与“小语文”的区别》[32]一文中,他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理应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直观的、直感的、感情的、审美的语言素质的能力,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抬起中小学教育的情感教育的这一端。在《“大语文”与“小语文”》[33]一文中,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实际上是“大语文”教育,现在的语文教育是排除了庞杂的知识性内容的“小语文”教育,体现的不再是民族文化的全部。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34]一文中,他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课文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35]一文中,他从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和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联系和区别中,重新界定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这个概念的特定含义,认为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它的经典性和有序性。在《教师主体论——以中学语文教师为个案》[36]一文中,他指出:“我认为,人类的全部教育学,都只有在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关爱之情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王富仁先生主持教育部“211工程项目”——“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课题,其成果之一是王富仁的《语文教学与文学》[37],2006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了王先生的语文教学改革、读书与教学、名篇赏析三类论文28篇。王富仁先生参与了钱理群、孙绍振三人的《解读语文》[38]的撰写。他们感慨阅读的低效和无效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进,因此他们从根源上、从哲学上、从深层的思维模式上进行反思,并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王先生分别分析了鲁迅的《故乡》、北朝民歌《木兰诗》、宋代诗人宋祁的《玉楼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莫泊桑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从如何感受人、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展开解读。王富仁先生还主编了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七年级、八年级语文教材、语文读本、语文教师用书等。2009年,有学者指出:“王富仁对语文学科有着他人不可替代的贡献。他站在教育时空的峰脊上,扬弃陈说陋见,解蔽脱困,说出了语文界想都不可能想到的观点,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堤坝上的惊涛拍岸、电闪雷鸣,这就是王富仁的价值。”[39]

王富仁先生2006年还出版了《王富仁序跋集》上、中、下三册,其中有许多为后进学者和学生著作写的序言,呈现出其扶植奖掖后进的努力。王富仁先生还出版了《王富仁自选集》《说说我自己——王富仁学术随笔自选集》,主编了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不可不读的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丛书,出版了个人散文集《蝉之声》《蝉声与牛声》《呓语集》,以其乡土气息浓郁、情感真挚的笔触独树一帜。

王富仁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的内容提要里说:“在我的感觉里,鲁迅是一个醒着的人。感到中国还有一个醒着的人,我的心里多少踏实些……由这种感觉,我认为称鲁迅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更为合适。守夜人有守夜人的价值……在夜里,大家都睡着,他醒着,总算中国文化还没有都睡去。中国还有文化,文化还在中国。”话语虽然有些悲凉,但是仍然充满着坚定执着。其实,我们也可以用“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来评价王富仁先生,他在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与文化研究、新国学研究、中学语文教育等的研究,也是为了给中国文化守夜,并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我看见在夜色中,王富仁先生伫立窗口,手上烟蒂的烟袅袅升腾,他以其锐利的目光望着这个经济不断腾飞、文化遭到忽视的世界。

王富仁先生2003年受聘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2007年12月6日,我赴汕头大学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校在一个大水库旁,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水库边的木栈道可以散步,堤坝上刻有一诗:“地狱在人间,人间有天堂,问君何处去,但在一念间。”地狱到天堂,是这么远,又那么近,仿佛在一念间就走向截然不同的世界。12月7日早晨,我在水库边漫步时,见校园里的紫荆花开得正盛,早晨落英一片。突然,我看见王富仁先生独自在遛狗,有几分悠闲,又有些许落寞。上午会议开幕式,我写了打油诗一首《富仁遛狗写照》,后来还收入我在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个人诗集《瞻雨书怀》中:

揣孤寂之心

遛狗,

人不如狗精神抖擞。

狗总走前,

人常走后,

不知是狗遛人,

还是人遛狗?

置身青山绿水的汕头,

为何还眉头常皱?

2007年12月7日

于汕头大学见王富仁先生遛狗而作

王富仁先生孤寂而痛苦地走了,吸着烟、牵着狗,“问君何处去,但在一念间”,这位“中国文化的守夜人”应该去了天堂,虽然他的眉头依然紧皱,但他的目光仍然炯炯有神,他的笑声依然憨厚爽朗。

2017年10月31日完稿于上海师范大学

注释

[1] 王富仁先生于2017年5月2日因肺癌在京逝世。

[2] 王富仁先生去世时细雨飘洒,犹如哭泣。

[3] 王富仁先生1941年出生,山东高唐县人。

[4] 王富仁先生1982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4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5] 王富仁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初版,2000年再版;王富仁先生有著作《灵魂的挣扎——文化的变迁与文学的变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6] 王富仁先生有著作《历史的沉思——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王富仁先生于2003年受聘于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

[7] 王富仁先生有著作《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与赵卓合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王富仁先生受聘汕头大学终身教授以来,提出了“新国学”的现代学术理念,担任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主任,负责编辑《新国学研究》辑刊,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强烈反响。

[8] 王富仁先生有著作《古老的回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王富仁先生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尤其对于左翼文学思潮研究颇有创建。

[9] 王富仁先生有散文集《蝉声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散文集《蝉声与牛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 王富仁先生在文学研究等方面的贡献将被载入史册。

[11] 王富仁:《说说我自己——王富仁学术随笔自选集》,16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12] 杨占升:《一本勇于创新的书——〈先驱者的形象〉小引》,见王富仁《先驱者的形象——论鲁讯及其他中国现代作家》,1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13] 王富仁:《写在前面的话》,见王富仁《现代作家新论》,1~2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14] 张俊:《指掌之上论春秋:王富仁先生的中国文化研究》,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5] 王富仁:《冯雪峰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6] 王富仁:《闻一多名作欣赏》,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17] 王富仁:《陈翔鹤·感伤小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18] 王富仁:《谔谔之士——名人笔下的傅斯年 傅斯年笔下的名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19] 王富仁:《施蛰存 废名 廖沫沙》,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20] 王富仁:《李劼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21] 王富仁:《〈雷雨〉导读》,北京,中华书局,2002。

[22] 王富仁:《端木蕻良小说》,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23] 王富仁:《鲁迅小说选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4] 王富仁:《舜与中国文化》,载《云梦学刊》,2004(1)。

[25] 王富仁:《老子哲学的逻辑构成》,《新国学研究》第2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6] 王富仁:《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上),载《文史哲》,2006(2)。

[27] 王富仁:《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下),载《文史哲》,2006(3)。

[28] 王富仁:《孟子国家学说的逻辑构成:从孔子到孟子》,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8)。

[29] 王富仁:《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自序,2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0] 钱理群:《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片断思考》,载《文艺研究》,2007(3)。

[31] 王富仁:《当前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依据》,载《东方文化》,1999(4)。

[32] 王富仁:《情感培养:语文教育的核心——兼谈“大语文”与“小语文”的区别》,载《语文建设》,2002(5)。

[33] 王富仁:《“大语文”与“小语文”》,载《现代语文》,2002(6)(7)期。

[34] 王富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载《语文学习》,2003(1)。

[35] 王富仁:《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

[36] 王富仁:《教师主体论——以中学语文教师为个案》,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9)。

[37]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8]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9] 潘新和、郑秉成:《王富仁语文教育观浅论》,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