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头上为啥画个“王”

端午节的时候,江南的很多人家会在门上挂菖蒲剑、大蒜锤、艾叶旗,大人还喝雄黄酒。爷爷喝雄黄酒的时候,总喜欢用筷子蘸蘸酒,在孙子的额头上画个“王”字。

孩子们脑门上顶着个“王”字,戴着用艾叶扎成的花环,一手拿着菖蒲剪成的剑,一手举着蒜头,玩打仗的游戏,嘴里还唱起童谣:蒲剑蒜锤艾叶旗,点起烟堆迎黄爷。这个黄爷啊,就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老百姓苦不堪言。乱世出英雄,黄巢在山东揭竿而起,很快发展到十万大军。看着沿路的穷苦百姓纷纷投奔而来,黄巢心中义愤难当,提笔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然后把笔一掷,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渡过长江,向江南地区进发。

这年端午前一天,起义大军经过淳安、临安,逼近衢州府。黄巢骑一匹黄膘战马,飞驰在前方探路的队伍前面。

起义军先锋队冲进城,官兵们早就逃得不见了踪影。只有一些惊慌的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想逃离这战乱之地。

黄巢勒住缰绳,传令义军停止冲杀,不要去惊扰逃难的百姓。他骑在马上,静静地守护着这些惊慌逃命的老百姓。突然,他注意到逃难的人群中有个年轻的妇人,肩上背着一个十多岁的大孩子,手里却拉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连拖带拉地往前奔。那孩子跌跌撞撞的,一边跑一边哭叫:“娘,我实在走不动了,我要回家……”

黄巢一看,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大的背肩上,小的让他自己走,肯定不是亲生的。好歹毒的妇人啊。不行,我得去打抱不平。黄巢一拉缰绳,赶到妇人面前,大声质问:“这位大嫂,为啥你要背大的,却让小的自己走呢?小的是不是你亲生的!”

年轻妇人看看面前这位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威武将军,连忙辩解说:“大人啊,你搞错啦。我手拉着的,才是我的亲生儿子。背上这个是我的侄儿。他父亲准备参加黄巢义军,却被官府杀害了。他母亲也被逼上吊自尽了。他家就剩下这棵独苗苗,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对得起他爹娘啊。”

黄巢一听,大为感动,连声夸赞道:“难得啊,难得啊!那你家男人呢?”

“官府怕男人们参加义军,乱杀人,我家男人山上避难去了。我这不也打算带着孩子去娘家躲两天嘛。”

妇人说着,弯下腰,用衣角擦去孩子的泪水,嘴里哄着:“乖孩子,到了外婆家,娘亲挖葛根磨粉做糊糊给宝宝吃。”

小孩子懂事地点点头,背上的大孩子也哭着恳求:“婶婶,你背弟弟吧,我自己会走。”

黄巢看着这情景,大为感动。他跨下马来,从路边随手拔了一株蒜头,又割了一把菖蒲和艾叶,交给妇人说:“大嫂,不要再逃难了,快回家去。你把这菖蒲插在门上,把艾叶、蒜头挂在门头上,明天午时三刻,黄巢大军进城,见到门上的菖蒲和蒜头,就不会伤害你们,就会保护你们一家的。”

黄巢又从马兜里掏出几个玉米饼,塞在孩子手里,爱怜地摸摸他的头,然后跃步上马,飞身而去。

妇人回家后,赶紧把菖蒲、蒜头、艾叶在自家门上插好,又告知了左邻右舍。顿时,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夜之间,衢州城家家户户门上都插上了菖蒲,挂上了蒜头和艾叶。眼看午时三刻马上到了,老百姓还点起了一堆堆火,接应义军进城。

黄巢进兵衢州府这天,刚好是端午节。义军们不仅没有伤害百姓,还分给他们粮食和烧酒。老百姓就把雄黄泡在烧酒里,喝酒吃肉,开开心心地过了一个端午节。

妇人的丈夫回家后,也参加了黄巢义军。他在痛饮雄黄酒的时候,还蘸着酒在两个孩子的头上写了个“王”字,说:“孩子们啊,长大后,也要跟大王那样,去闯天下。”

从此,衢州人在端午节这天,都要家家门上插菖蒲,户户门上挂蒜头、艾叶,处处点起火堆,人人欢饮雄黄酒。渐渐地,便形成了风俗。后来,这些风俗又流传开来,传遍了浙江各地。

小链接

头上写“王”字,蛇虫不敢近

其实,端午时节,人们在门上挂菖蒲、蒜头、艾叶,喝雄黄酒,都是为了驱蚊虫。端午前,惊蛰后,百虫开始蠢蠢欲动,而菖蒲、蒜头、艾叶、雄黄,都能散发出强烈的气味,这些气味可以驱虫辟邪;用艾草烟熏,可以驱逐过冬的蚊蝇;小孩子头上抹点雄黄酒,可以利用雄黄的药力,避免蛇虫叮咬。至于为何要写个“王”字,那是借老虎头上的“王”字额纹,来显示小孩子的威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