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1]李克强总理也曾指出:“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有力地带动了消费,也拉动产业升级。”[2]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将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产业、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生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重要贡献。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已经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并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尤其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在全域旅游、旅游扶贫、旅游法庭、旅游警察、旅游外交、文明旅游、厕所革命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旅游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出境游、境内游人数不断增加,旅游日益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重要方式。当前,人民群众对旅游品质的诉求不断提高,新的需求不断涌现,消费分层明显加速,个性化、半自助式、休闲式旅游消费逐渐成为主流。然而,我国旅游市场的供给并未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旅游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新的旅游消费需求,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核心吸引物的空间载体,如何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准确把握游客出游特征和需求,深化供给侧改革与创新是当前旅游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国际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对全球经济发展贡献突出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际旅游收入(包括旅游目的地收入及交通费用)占世界服务出口总额的30%;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6年官方报告显示,全球旅游业(含国内旅游及国际旅游)对全球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约为10%,对全球贸易总额的贡献率为7%左右,对全球就业(含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0%。[3]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有利于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17 SDGs)的实现,如缓解全球贫困、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推动性别平等、确保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缩小国家内部及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等。

(二)全球旅游业在波动中稳步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了就业机会、出口及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全球旅游业经历了持续扩张及多元化过程,成为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4]旅游业由于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的特点,极易受到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强烈的汇率波动、石油等商品价格的下降及全球安全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旅游业也受到一定冲击,但是世界旅游业在波动中仍然保持稳步发展上升的态势,展示出了旅游行业极大的韧性。

(三)全球国际游客规模不断壮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旅游人数持续上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2017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达到12.35亿人次,比2015年增长了4.3%(见图1-1);与2010~2020年国际游客人数增长率保持在每年3.8%左右的目标相一致。[5]UNWTO预测,全球旅游发展将持续升温,到2030年,国际游客总数将达到18.09亿人次(见图1-2)。[6]2016年全球旅游收入达12600亿美元。全球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增速显著高于全球GDP增速,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

图1-1 2000~2016年国际旅游人数及变化情况

图1-2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对全球旅游发展的预测

(四)国际非政府旅游组织活跃,积极推动旅游业国际合作

李克强总理指出:旅游业的发展既要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合作,也要发挥民间力量,用好全球旅游业界的智慧与资源禀赋。[7]为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非政府组织做出了巨大努力。2017年9月,由中国发起的第一个全球性、综合性、非政府、非营利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联盟(WTA)正式成立,此举有利于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拓展中国旅游业国际发展空间。作为非政府、非营利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联盟为国际旅游业界交流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密切联络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旅游组织,相互支持,团结协作,深化世界旅游业界交流合作,促进国际旅游业发展共赢。时任国家旅游局国际司司长刘士军认为:“参与国际旅游规则的制定,有利于推动中国旅游业标准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旅游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 中国旅游发展现状

(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旅游消费国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崛起,国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公民旅游显示出极大的潜力,是带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2016年,中国旅游消费排名世界第1位,消费额达2611亿美元(见图1-3)。[8]中国引领全球出境旅游的发展,自2004以来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对全球旅游收入年平均贡献率超过13%,带动了如日本、泰国等亚洲地区及美国和欧洲许多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中国的旅游参与者遍及全球各地,中国正在向第一旅游大国迅速迈进。

图1-3 2016年国际旅游消费前5名国家

(二)中国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目的地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接待达5690万人次(不含港澳台,下同),较2014年增长了2.3%,居世界第4位;我国入境旅游收入1141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8.3%,居世界第2位(见表1-1)。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我国香港和澳门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居世界第9位和第10位,分别达362亿美元和313亿美元,显示出我国香港和澳门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竞争力。2017年上半年,我国入境旅游达695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4%;国际旅游收入达60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9]

表1-1 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在世界的排名

(三)中国旅游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中客源国(地区)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发达经济体。然而,近年来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许多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尤其是亚洲、中欧和东欧、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地区。[10]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年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旅游竞争力综合排名已上升到第15位(见表1-2)。[11]2009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同时强调,到2020年实现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的发展目标。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显示,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消费均稳居全球第1位;无论是出境旅游人数、旅游消费,还是入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均保持正向增长的趋势。《报告》指出,旅游正逐步成为推动文化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旅游的事业属性正不断增强。另外,全域旅游正成为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重要模式。中国将迅速成长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对全球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表1-2 2017年排名世界前20位的国家(地区)旅游业竞争力指标

续表

三 北京市旅游发展潜力无限

(一)旅游资源丰富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壮美山川,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等级景区252个,其中包括5A级景区8个,4A级景区70个,3A级景区123个,2A级景区44个,1A级景区7个。[12]除此之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北京共有7处世界遗产,分别为周口店北京古猿人遗址、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大运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处,分别为八达岭—十三陵、石花洞、八大处和恭王府。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分别为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共有星级饭店503家[13],其中包括五星级饭店61家,四星级122家,三星级186家,二星级124家,一星级10家。北京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人脉相通,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旅游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北京市的旅游业规模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发展。2016年,北京旅游业总收入为5021亿元,同比增长9.0%;旅游总人数2.85亿人次,同比增长4.6%。北京市入境旅游人数为417万人次,同比下降0.8%;外汇收入为50.69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北京市国内旅游人数为1.7122亿人次,同比增长5.3%;国内旅游收入为4271.8亿元,同比增长8.6%。旅游餐饮和购物消费额为2659.4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2%。旅游产业完成投资额579.5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4%。国内(来京)旅游者多为青壮年游客,25~44岁游客约占国内总来京游客的60%,平均停留时间为4.11夜,其主要旅游目的为观光游览、探亲访友、从事商务活动、度假休闲等。在旅游花费构成中,购物占31.3%,餐饮占22.76%,住宿占17.83%。

(三)京津冀地区旅游联动发展

京津冀地区旅游合作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5年,京津冀三地旅游部门共同发起“北方旅游交易会”。21世纪以后,以产业集群和城市协同发展为特征的大都市圈发展日益成为国际上国家竞争力的象征,体现集聚经济的大都市圈发展模式日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聚集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外部经济的规模效益(如生产和消费的外部经济效益、共享公共基础设施、运输成本降低、共享学习经验、各类人才聚集等),从而使得聚集区域的经济竞争优势大于非聚集区域。2007年,京津冀三地的旅游部门签署了《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三地旅游合作发展得到实质性推动。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对京津冀三地具有重大影响。一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将突破行政管辖限制,更有利于建设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形成更为协调通畅的区域旅游合作关系。二是旅游项目、线路、节点、目的地可以在更大的区域空间进行规划布局,交通、环境、市政等基础配套设施因行政区划被人为阻塞、割断状况将根本消失,出入境口岸、集散中心、目的地城市和区域的布局更为合理。三是旅游市场及其供求关系将从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协调配合转变为区域内的分工合作、互补互促,可以共同培育和开发区域目标市场并塑造整体目的地形象,对内将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对外则形成合力。都市圈的发展能够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毋庸置疑,京津冀旅游联动发展给北京、天津、河北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从旅游收入看,2005~2015年京津冀地区的旅游总收入持续上升,只有2008年受举办奥运会交通限制因素影响有所下降。这一期间,京津冀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呈波动发展趋势,其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2005年的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率为15.03%,到2015年降至2.07%,逐渐趋于平稳。

从旅游人数来看,2005~2015年呈持续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底,京津冀地区的旅游总人数达到81958.2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数为884.21万人次,同比增长3.23%;国内旅游人数是81073.99万人次,同比增长0.11%,国内旅游发展与入境旅游发展状况相比,增长幅度较小。旅游总人数增长率大致以2011年为分界线,2011年之前快速上升,2011年之后缓慢下降。从入境旅游人数来看,2005~2015年,入境旅游人数在波动中上升。总之,京津冀旅游发展状况良好,已经经历了前期的高速增长阶段,现在步入平稳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