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浙江发展
1.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使浙江成为全国闻名的民营经济强省
习近平总书记2006年就指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完善,使浙江市场化程度走在了全国的前列。”[10]他指出:“浙江的活力之源就在于改革,就在于率先建立了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激发千百万人创造力的体制机制。这首先又体现于具有先天市场属性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居功至伟。”[11]民营经济是浙江活力所在,是浙江的品牌,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佼佼者。
浙江民营企业是拥有强大市场基因的企业群体,在市场中诞生、在市场中成长、在市场中壮大,在市场中跌倒又从市场上爬起。市场化取向改革先行既是浙江民营企业的成功之道,也是浙江民营经济繁荣发展的制胜法宝。
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创造了浙江全省60%左右的财政税收,70%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80%左右的外贸出口,90%左右的就业机会。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浙江共有134家民营企业入围,总数连续18年蝉联全国第一。其中吉利控股集团及海亮集团入围500强的前20名,分列第12、13位。
2016年度浙江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显示,百强入围门槛再攀新高,达到了119.5亿元,其中排名第一位的吉利控股2016年度的销售收入达2087亿元,创造了浙江民营企业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0元大关的历史;新兴产业以及高端装备、电子通信系统等行业依靠技术优势、兼并重组、全球化视野等手段率先转型升级加速前行;与2015年相比,全省百强民营企业年销售额、净资产、纳税额、净利润平均增长分别达11%、17%、16%、32%。2016年的民营企业百强榜单,大型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杭州、绍兴、宁波三市,占据了榜单总数的70%。在前十强中,杭州占5家,分别是吉利控股、万向集团、荣盛控股、广厦集团和恒逸集团。在2016年上榜民企所在行业中,一大批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一系列新兴产业已经集聚能量并不断发力。在民企百强中,不少传统制造业企业抓住新一轮市场大洗牌的机遇,在做好主营产业的同时,通过收购、合并、投资等方式进入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比如,跨行业经营的综合性企业巨星集团,围绕着“智能制造梦”持续加码智能装备业务,并把自主研发的仓储物流系统输入全球市场。而生产液体洗涤剂的传化集团正在构建一个覆盖全国的“中国公路物流网络运营系统”。2016年的榜单上新上榜企业中,不少都是新兴产业以及高端装备、电子通信系统等技术密集型领域的佼佼者。凭借研发和制造优势,来自嘉兴的闻泰通讯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手机ODM(原始设计制造)企业,更构建起了庞大的物联网千亿级产业生态链。宁波的华翔电子则牢牢掌握着轻量化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话语权,甚至还将产业链延伸至汽车互联网等服务行业,为开启“人车共融”生活新模式提供可能。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浙江民营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5401.3亿元,同比增长6.5%,贡献了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八成的贸易额。民企百强,或直接建厂,或全球并购,或成立产业园,这些都是民企百强“出海”的方式。作为温州首家营收超千亿元的民企,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尼已经形成了从不锈钢上游原材料开采、冶炼,到下游加工制造以及码头运输、国际贸易等完整的产业链,总投资额超过12.2亿美元。来自兰溪的红狮集团则在缅甸、尼泊尔、印尼、老挝等国布局了水泥项目。恒逸集团与文莱政府合作的中国浙江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更是文莱1984年独立以来最大的外国投资项目,是我国企业在文莱最大的投资项目和我国民企在海外的最大投资项目。[12]
浙江民营企业曾用“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使浙江从资源小省成为市场大省;面对新的挑战,浙商以“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开拓进取。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灵活的市场机制,成为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的主力军。
在民营经济总量占比超过六成的浙江,民企“新”则经济“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浙江省高端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等新型平台应时而“生”,引领草根浙商和传统块状经济在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中发展。2015年以来,随着环境保护和市场需求的升级,3000多家低、小、散企业相继淘汰,诸暨大唐镇适时建起了一个融合袜业研究院、众创空间、大数据中心等时尚元素的“袜艺特色小镇”。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万向集团进军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做电梯部件起家的西子联合控股公司成为空客、波音等五大航空巨头的供应商,生产液体洗涤剂的传化集团构建起一个覆盖20多个省份的“中国公路物流网络运营系统”。杭州市通过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两个平台,培育出了一个互联网业、软件业等新兴产业矩阵,在2016年9月的G20峰会期间大放异彩。全球网络安全500强企业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连续三年产值增幅都在50%以上。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但不少中小企业长期以来流动资本主要依靠民间信贷。破解融资难、融资贵,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浙江民资发起设立金融机构改革,温州民商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成为全国首批试点民营银行。
在新常态下,必须重新拿起浙江民营企业曾经最熟悉、最钟情的市场武器,使出浙商久经考验的闯新市场、创新市场、扩新市场的绝招。要正确把握好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间的关系,在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在充分受益于政府各项政策举措的积极引导与大力扶持基础上,更加主动自觉地增强浙江民营企业弄潮商海、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强身健体、锻炼成长的市场化取向。2017年1~8月浙江省新产品对产值增长贡献近一半。1~8月,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0.6%,新产品产值率为33.7%,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为49.7%。列入国家“三新”统计的10种新产品中,新能源汽车(146.1%)、城市轨道车辆(44.4%)、光纤(44.2%)、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25.3%)、智能手机(21.4%)、工业机器人(16.4%)、太阳能电池(12.9%)等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2.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浙江由“市场大省”向现代“市场强省”转变
浙江商品市场数量多、规模大、形式新,综合设施完善、辐射领域广泛、抗风险能力强,近年来保持持续繁荣,是促进结构转型、刺激经济繁荣、活跃商品流通、保障百姓需求的主要原动力之一。
专业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平台和集中表现,它开启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先河。浙江比较早地形成了一大批类型不同、功能各异、经营灵活的以产品的批发零售、集中交易为特征的连接生产与消费、辐射全国及世界的商品专业市场。专业市场比综合商场和一般的集贸市场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在专业市场上,交易专业化和系列化、竞争充分、流通环节少、流通费用低、价格相对低廉、交易方式灵活多样,并且具备包括运输、金融、信息、司法、生活服务等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专业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的基本原因。关于专业市场的转型发展,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3月10日《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将服务业培育壮大为“主动力产业”》一文中指出:“要把服务业发展与专业市场提升结合起来,推动专业市场经营业态创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虚拟市场,借鉴现代流通经营方式改造商品市场和专业街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13]
浙江遵循这一指导思想推进专业市场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在以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企业的推动下,线上线下市场有机互动、相融发展,涌现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与“义乌购”等一批新型专业市场,成为全国的典范。
2015年,全省4243家实体市场共实现成交总额2.05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61.4%,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185家网上市场年成交总额达到3.6万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实体市场达到870家。形成了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生产资料市场为后续、其他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商品交易网络,多项指标领跑全国,实现了从“市场大省”向“市场强省”的跨越。2016年末已登记商品交易实体市场3926家,交易额为2.05万亿元,比上年下降0.1%。
3.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浙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了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步伐
40年前,放下锄头走出田地的浙江农民,在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的困顿下,用敢为天下先与勇于试错的精神,拼出了浙江历史上第一次创业繁华。靠着大批敢为人先、敢于开拓的浙商,浙江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跨越。近几年,随着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浙江保持原有竞争优势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人才引领转型发展。“创业富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浙江近40年的改革发展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激活了全省千百万群众创新创业的活力。鼓励草根创业,藏富于民,这是浙江从一个资源匮乏省变成经济强省的经验之一。弘扬崇尚创业、宽容失败、敢闯敢干、自强不息的创业文化,使尊重创业、推崇创业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把创新创业精神变成社会精神的主流,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把投身创业、艰苦创业成为劳动者的自觉追求,形成千方百计谋创业、千辛万苦去创业、千家万户奔小康的生动局面。草根创业,藏富于民,关键在于政府在经济体制、市场机制乃至社会意识层面是不是积极支持,在惠民富民工程方面是不是舍得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培育出持久的经济动力,才能促进经济获得稳固发展的基础。目前,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要有效地推进全省的创新创业,必须在尊重群众创业权利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拓展群众的创业空间,拓宽群众的创业渠道;要更加注重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环境和氛围。
改革开放造就了浙商,而今创新创业浪潮则带动浙江出现了传统经济结合互联网的新浙商、纯互联网经济的新新浙商,他们已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明星与新力量。浙江以市场化应用为导向的创新活动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浙江的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6位,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位,并成为全国首批技术创新工程建设试点省、首批创新型试点省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近年来,浙江发挥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根据人才有技术、想转化、缺资金和民企民资有资金、想转型、缺项目的实际情况,引导民企民资向人才集聚,营造“类硅谷”的创新创业环境,让人才便于找投资,让资本便于找人才,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和人才的有效对接聚焦实体经济、成为产业资本,帮助人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5年是浙江“全民创新创业时代的序幕”,新常态下的浙江步入“创”时代,创新创业愈发为社会带来活力,为经济赋予动力。2015年,面对经济新常态与信息经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机遇,在浙商系、浙大系、海归系、阿里系组成的创新创业“新四军”全面崛起的同时,包括大学生、普通市民、外来工作者在内,一场更大规模的“双创”深耕正在浙江出现。2015年亮相的浙江梦想小镇,已集聚4000多名全国各地的创业者、400余个创业项目,进驻创投机构近100家。在云栖小镇举行的云栖大会上,云集了来自全球的4.26万名创客共话“双创”。
浙江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做大“人才库”和“资本库”,突出企业主体作用,畅通人才、资本、民企对接渠道,积极推动财政资金、金融资本、风投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要素向人才集聚,促进人才创造价值、资本实现增值、民企转型发展。人才、资本、民企的深度融合,为浙江资本找到了一条出路,为民企转型提供了一个路径,也为浙江省从经济大省迈向创新强省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在继续保持传统人才资本对接方式的基础上,浙江积极探索信息条件下的人才资本融合的新渠道、新形式,更加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继续做大创业资本总量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各类资本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加大政府对新兴产业投资的引导力度,通过政策鼓励、资金引导等多种手段,带动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企业,扩大种子基金规模。积极引进培育与浙江省重点产业紧密相关的各类专业风投机构,重点引进国内外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子基金,为人才搭建从天使投资到中、后期风险投资的完整链条。注意引进海外风险投资高层次人才,努力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善于投资运营的投融资人才队伍。此外,浙江进一步加大技术成果拍卖交易和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吸引创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市场主体到网上“淘宝”,推进人才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进程。促进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规范发展,筹建人才资本民企对接网络平台,通过在线上发布人才项目融资需求、民营资本合作意向、风投机构投向领域等信息,在线下建立人才金融服务中心,使人才和金融实现全天候对接。[14]
要广泛动员全民创业,支持城乡居民广辟创业门路,通过创业实现致富愿望。要以构建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努力建设创业型社会,为浙江先人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原动力。要下功夫把创业富民这个“最大潜力”释放出来,形成“想创业者能创业、会创业者创成业、善创业者创大业”的生动格局。要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致力打造优良创业环境,激发全民创业能量,加快推进创业富民。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改革创新,制定一些让老百姓眼前一亮、让创业者怦然心动、对促进城乡居民致富管用好用的政策。为了进一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省政府已经决定从政策上引导培育更为活跃的创业创新主体,包括高校学生、科技人员、企业高管等五大类群体。省属高校全面建立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在校大学生利用弹性学制休学创业的,可视为参加实践教育,并计入实践学分。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成果转化收益的分享比例,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动力。允许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创办科技型企业。推进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在外浙商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创业创新。
4.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浙江率先开始探索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按照“亩产论英雄”的理念,推行要素差别化定价和企业分类指导制度,促进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要素配置改革被称为“经济源头改革”,自2013年9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海宁市开展要素改革试点以来,带来诸多红利,得到浙江决策层的充分肯定,目前已在浙江近30个经济发达县市全面推广。
在嘉兴,海宁市整个经济总量一直是第一,总量很大,但是单位产出又处在中游,土地、能源、环境资源等利用十分粗放。土地以及各种要素资源大部分都集中在传统企业,在初次分配时,一些企业获得了大量的土地、排污权等,然而由于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企业获得资源之后,却未能有效使用,有的甚至通过土地转租、收取租金的方式获取利益,有的企业干脆将土地闲置,成为一个个僵尸企业,导致资源和要素的严重浪费。2011年,海宁市提出十大倒逼机制,以“亩产论英雄”为理念,着力解决资源的低效使用,促使企业主体充分使用好拥有的资源,新进的市场主体和新建项目要承诺一定的投资强度和预计产出,通过倒逼激励的方式,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2013年11月,海宁市1659家工业企业陆续收到一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和下一步努力方向、整改意见的通知,海宁着手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在海宁市,工业企业按照“亩产效益”被分为A、B、C三类,对存量企业建立了一个系统性的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其中A类企业占80%,B类占15%,C类占5%,这个体系被称为“倒三角形”。评价的最后落脚点是六大差别化资源配置,对不同类企业实行差别化地价、电价、水价等,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每种资源的价格都不一样,A类给予优惠,C类则进行加价,而A类当中最好的20%会享受减征土地使用税80%以及减征房产税20%的优惠。
2015年已经是海宁开展要素改革的第三个年头,在2029家工业企业中,有994家A类重点扶持和鼓励提升类,651家B类整治提升类,121家C类落后淘汰类。作为生产要素改革的转型主体,每家企业在改革中所处的位置将由此相对锁定。所有企业都是参与者,也是成果享受者,必须深刻剖析自身发展状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主动适应市场,全力转型创新。随着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海宁敦促各部门回归职能本位,清理中介服务,“管办分离”,通过“放、管、服”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打破“条强块弱”造成的政府服务碎片化,简化审批流程,强化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如果说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改市场,那么审批制度改革就是改政府,这是要素改革的一个保障和支撑。2016年8月,全省80%的县(市、区)建立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加快探索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差别化定价,致力于把各种资源集中到具有优势的行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5.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15]“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16]
张维迎在2008年指出:“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的成就都是由于推动了市场化的改革,我们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我们的市场化改革还不彻底,我们政府拥有的权利还太大,我们企业家的作用还没有能够真正彻底地发挥出来。”[17]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特别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们把过去3000多项审批项目减少到800多项,成为全国审批项目比较少的一个省。我们还通过机关效能建设,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审批项目减少了,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搞好服务;市场这只手壮大了,政府又可以转换出更多的职能来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18]
从2013年底开始,浙江全面梳理省级部门行政权力,历经清权、减权、制权3个环节,最终保留4236项列入权力清单,精简幅度超过六成。2014年,除权力清单外,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也先后制定出来。政府放权、服务高效,是加速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浙江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出了“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等行政审批革新举措。2016年11月,浙江省出台《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以“亲”“清”为坐标,厘清各级党政干部和企业的交往界限。同时下发了《关于完善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的若干意见》,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担当、不敢为等问题。在钱塘江一桥南岸的“六和桥”科技企业孵化器,2017年以来新入驻企业已超过20家。现在工商、税务、社保等多部门多证合一,注册程序简单快捷,创业创新愈加便利。为破解企业群众办事难,浙江在“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基础上,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整合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让“数据网上走”代替“群众来回跑”。在让“数据多跑腿”的同时,浙江还大力推进“企业不跑、代办员跑”“群众不跑、流程跑”,通过内部流转、优化审批流程,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变多窗口、多部门跑为一窗受理,实现一次性高效办结。
6.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6年8月,浙江省政府发布《加快推进“一转四创”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行动计划》,为浙江科技创新提供路线图和方法论。通过“一转四创”,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创新大平台、创新大项目、创新大团队、创新大环境建设,创建一流创新生态链、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打造“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
推进创新驱动,浙江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目前居全国第5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3位,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省份。
义乌作为“建在市场上”的城市,这些年以其“前店后厂”的独特模式,助推着贸易和工业的联动发展,虽然培育了一批行业“单打冠军”,但受全球经济放缓、低成本优势日渐弱化等因素影响,以“低小散”中小企业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在义乌有些后劲不足。为此,义乌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为目标,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作为义乌转型发展的生力军,7万多家经营户通过主动对接新业态、积极研发新产品、努力拓展新市场等途径,创新突破,使义乌市场上诸多如“飞豚数码”式的企业成为一个个深化转型发展的鲜活微样本,并最终赢得了市场。与此同时,义乌还通过鼓励市场主体打造自有品牌,吸引“浙江制造”产品入驻,支持本地“浙江出口名牌”“品质浙货”出口领军企业发展,不断提升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19]
今后在需求端上,浙江要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要以“互联网+”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培养与引进一批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等领域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要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孵化“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在供给端和平台端上,要建设一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深入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在服务端与环境端上,要建立高效便捷的创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创新大环境建设,从而构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像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心城市科技城等,都是今后要大力推进的科创大平台。一是要瞄准科技创新前沿,培育像人工智能、柔性电子、量子通信、数字创意等一批引领未来的重量级产业。同时,做大做强八大万亿产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基地;联动“互联网+”“智能化+”“标准化+”“文化+”,促进传统产业动能修复。二是要积极发展特色小镇。互联网是一个创富的时代,能创业创新的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上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现在浙江民资丰厚,投资创业相当活跃,互联网领域创新创业的氛围非常浓厚,目前正在打造一大批有浙江特色的创业平台比如互联网创业小镇,天使基金小镇,云计算小镇等等,将进一步集聚风投、基金和创业人才,把浙江打造成互联网创业的首选地,信息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信息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优势领域之一,也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拉动力。2017年的浙江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各产业融合互动、业态创新,加快形成以八大万亿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当前,以信息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浙江已一马当先,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省GDP增速2个百分点,并且占到GDP的55.2%,实现了服务业占据GDP大半壁江山的局面。根据杭州市统计局数据,“电商之都”第一季度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614亿元,增长22.2%。其中,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产业分别增长45.8%、45.3%和33.8%,云计算与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产业分别增长28.3%、27.8%和24.3%。2016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收入规模已超万亿元,达到11602亿元,同比增长16.3%,率先完成万亿级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7年末,全省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超过2万亿元,全省实现网络销售额突破1.2万亿元。到2020年末,全省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超过3万亿元,信息化指数达到1.01,信息经济成为全省支柱产业,物联网产业规模和应用水平全国领先,云计算年产值实现5000亿元,大数据技术、产业和应用成效突出。
要积极打造全国信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率先建成全国领先的“七大中心一个示范区”,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信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七大中心”包括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全国云计算产业中心、全国大数据产业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智慧物流中心、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一是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宽带浙江”建设;二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夯实技术与产业基础,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各类专用电子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三是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高效的投入机制、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科学协调的管理制度,打破行业进入壁垒,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企业公平竞争,增强信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针对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引导和政策调控等方面的职能;四是要鼓励创新,必须强化创新基础,提高创新层次,鼓励多元发展;五是要服务民生,要以重大示范应用为先导,带动信息经济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发展新型业态,提升信息经济的有效供给水平,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28日。
[2]《经济学家吴敬琏:无论如何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4月16日。
[3]黄铁苗:《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民日报》2014年03月25日。
[4]参见王天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学习时报》2013年11月18日。
[5]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28日。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4页。
[7]王天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学习时报》2013年11月18日。
[8]《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什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胡维佳根据第十三届中国经济论坛发言整理,http://money.163.com/14/0218/05/9LBFGPQU00254TI5.html。
[9]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28日。
[10]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86页。
[11]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85页。
[12]《浙江2016年民企百强排行榜出炉,119亿元是门槛》,http://biz.zjol.com.cn/zjjjbd/qyxw/201708/t20170822_4852755.shtml。
[13]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14]姚志文:《浙江从经济大省迈向创新强省靠什么》,《光明日报》2014年8月2日。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0页、第64页。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0页、第64页。
[17]张维迎:《通往市场之路》,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
[18]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86页。
[19]龚望平、龚献明:《义乌实体经济量质齐升》,《浙江日报》2017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