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明晰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重要特征,明确共享发展理念理解上的误区,是推进共享发展理念逻辑探索和社会工程建构的重要基础。虽然在十八大之前党的理论创新内含共享发展的思想,在实践上也一定程度落实了共享发展理念,但将共享发展作为一种理念指导实践却是在十八大以后。十八大以后,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上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使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逐步丰富,特征更加明确,为推进其贯彻落实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共享”一词最早见于《东周列国志》,冯梦龙在其第七十一回中写道:“(齐)景公曰:‘金石之声,不敢独乐,愿与相国共享。’”将好的东西同别人共同享有应该是共享的最初含义。然虽经千年变迁,共享的含义基本没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享被解释为:共同享有;在一起享受或庆祝。在这里一起享受的不仅仅有结果,还暗含有过程。同时,共享的主体明显也是有范围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共享的主体必然迥异。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共享是共享主体对过程和结果的共同享受。从哲学意义上说:“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9]无论是旧事物的灭亡还是新事物的产生,都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发展是具有过程性的发展,发展同时也是具有目的性的发展。不管是事物的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皆是如此。“理念”在《辞海》中有两种释义:一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人们思考的结果;二是“理论,观念”,通常我们把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称为“理念”。在共享发展理念中,“共享”绝不仅仅是共享主体单一发展成果的享受,还包含共享主体主动地参与。“共享”的途径是共享主体的共建和共享。从共享的外延来看共享的内容,其在不同的社会、时代也不同,既有某一方面的共享,也有全面的共享。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共享发展理念具有其特定的内涵。

1.共享发展理念的主体是人民,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30]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主体是人民,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根本上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体现。

共享发展理念的主体是人民,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引导广大被压迫的人民起来进行斗争,使自己从阶级压迫、阶级奴役、自然界和人的思想奴役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其最终目的也是最高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现象,最终从经济发展中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压迫、奴役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他们认为,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存在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不能由工人、农民等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共享,而是被私营企业主共享。推翻这个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人人共享、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这个社会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1],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还是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这一点的时候,中国的革命和事业就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无疑是对新时代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牢牢把握、认真贯彻、不偏不倚。

共享发展理念的主体是人民,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习近平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32],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人民的内涵不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是人民是否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努力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和教训。邓小平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追问中经过长期的思考,在南方谈话中第一次明确了中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是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新的范本和模式,使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到了新的阶段。这个制度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保障,为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奠定了基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方案。这个制度以人民为主体,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因为人民是这个制度建构的主体,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积极促进这一制度的确立;他们在长期的建设改革中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积极探索这一制度的完善;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建构起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为人民的制度、机制和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最辉煌的发展、变革。因此,坚持主体是人民、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建构了保障。

共享发展理念的主体是人民,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体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唯一宗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3]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34] “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35] “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36] “群众利益无小事。和谐社会建设,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37]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上恪守了这一点,才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夺取了政权,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与人民同向而行、和人民保持紧密联系。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都坚持以人民利益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从为了温饱问题的探索到实现基本小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党领导人民保持了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稳定,实现了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所以,十九大报告指出,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呼吁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8]

2.共享发展的过程是依靠人民的发展,是人民共同参与的发展

单纯从词义上讲,“共享”同时也不等同于“分享”。“分享”强调了主体的所有权,表示的是使用权的让出。共享则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相对统一。习近平强调指出:“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39],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共建共享。共建指的是全体人民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付出劳动,共享则是以公平正义的原则来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可以说,共享是全体人民群众的权利,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和途径,共享是共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必然结果。共建既是全体人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共享发展的过程要求。没有共建的共享是不可能持续的,没有共享的共建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共建是共享发展的途径,只有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为共享提供不竭动力,使社会发展成果不断增长。因此,共享发展理念是依靠人民的共享,内含人民的共同参与。

依靠人民的共享是共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紧紧依靠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就的关键,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但发展又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从人民的创新到人民的贡献,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成就、完善的制度体系、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不断创新的理论。从人民中继续汲取力量、获取支持、激发动力,是贡献发展理念应该坚持的原则和前提。因此,依靠人民的共享是共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共享发展是人民共同参与下的发展。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40]伟大的劳动人民是我们坚实的依靠。共享发展需要靠人民群众共建,这是人们应尽的义务。只有人人劳动,才能创造发展成果,才能为享有奠定基础。只有落实共享发展,才能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增进人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只单方面强调享有,必然会产生部分社会成员的依赖思想,形成“坐收其利、不劳而食”的社会风气,最终导致坐吃山空;单方面强调共建,会让劳动人民缺少获得感,降低劳动积极性,导致社会发展成果匮乏,违背共享发展理念的初衷。也就是说,共享发展是人民共同参与下的发展,共享个人成长机会、共享个人劳动机会、共享个人发展机会。这从根本上对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共享发展的结果是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及时、全面共享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共享发展的最基本内涵。首先,发展成果的取得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理应由人民共同享有。其次,发展成果创造的过程是全体人民参与的过程,结果也应由全体人民享有。最后,发展成果的共享不是某一方面的共享,而是社会发展全部成就的共享。正像习近平所说:“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41]

共享发展包括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成就的全面共享。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4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包括经济成果,还包括其他各个方面的成果,这些都是共享的基本内容。从经济方面来说,共享即是逐步提高的生活水平,使小康社会是每个人的小康社会。从政治方面来说,共享政治发展的成就就是扩大人民的政治参与、提升人民的话语权,使人民在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文化方面看,共享文化发展成就就是使人民共享文化繁荣,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从社会方面看,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即是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人民能够获得工作的机会,充分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43]。从生态方面看,共享生产文明的成就即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确保发展不透支未来,发展保障未来,发展赢得未来,使天更蓝、水更秀、地更绿。

总之,使人民全面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一切制度、政策和行动都应围绕这一点,唯此,共享发展理念才是真正落地,才是得到贯彻落实。

4.共享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面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是资本主义制度批判基础上的发展目标,内含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发展目标中。在我国,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目标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追求之一。自从邓小平将共同富裕概括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直遵循着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直到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开始反复强调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44]实际上是将共同富裕由目标追求、原则遵循提升到了实践的高度,这既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的自信,也体现了党勇于承担时代责任和使命的担当,表明了党对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决心和信心。共享发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是对发展现状审视的结果,体现了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

无论是共享发展还是实现共同富裕,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里的“人”指的既是一切的人,也是个体的人。对于共享发展来说,显然既是指所有人的共享,也是指每一个人的共享。也就是说,共享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更明确地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所有的个人都得到了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因此,共享发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既要解决所有人富裕的问题,同时还要更加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使每一个人的富裕成为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在实践上加以落实。同样,共享也应使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自己的目标追求,唯此,才能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5.共享发展的保障是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共享发展的全面落实

共享发展理念既是理论创新的成果,又是需要实践的方针政策,作为一种理念,作为观念层次的行动指导,它的践行落地,关键是制度建设。作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它具有明确性、稳定性、长期性、强制性、规范性等特点,以利于为其所规定的内容执行提供保障。作为需要践行且必须全面践行的共享发展理念,尤其需要制定效能的制度体系,以保障并推动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执行。首先,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执行需要基本制度作为基础保障。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它的基本制度是有本质区别的,最根本的在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都成了这个社会形态下的基本制度。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包括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基本政治制度是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它们构成了今天中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础部分。其次,关键层面为共享发展提供直接依据的分配制度。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分配制度是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的关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分配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为共享机会、共享能力、共享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但是这种分配制度还不能保证共享发展理念的完全落实。最后,具体的制度建设为基本制度落实提供具体保障,确保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这些具体的制度包括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与基本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秩序、规章等,与分配制度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体系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保障基本制度运行的制度体系,为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

总之,共享发展理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作出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目标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导、战略抓手和基本依据,对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特征

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合理论性与合实践性的统一,它丰富的内涵和要求具有多方面的鲜明特征。

1.创新设计的顶层性

所谓顶层性,是指在高层的领导下,以科学判断和论证为基础,针对某一事项建立起完善的目标模式、内容设计、环节设计、执行机制、保障机制等。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理念,毫无疑问其贯彻落实需要自上而下的设计,需要制定目标、规划内容、设计环节、谋划机制、建立保障。首先,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针对的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目的在于为改革发展成果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以助推在21世纪中叶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党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分配问题的新的指导思想,它的提出体现了顶层性。其次,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行动指导,针对的是整个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实现的目标,不是针对某一问题、某一区域、某一时间点的,它所针对问题的全局性、面向对象的全局性等决定了共享发展理念设计的顶层性。最后,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成果分配的行动指导,其关键在于贯彻落实,需要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予以贯彻落实,需要建立起落实的顶层监督和保障机制,这些都体现了顶层性。因此,共享发展理念具有创新设计的顶层性特点。

2.贯彻落实的实践性

如前文所述,共享不仅仅是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也是发展机会的共同享有,它的贯彻落实需要人民的广泛参与,因此,实践性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特点。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46]无论是做大蛋糕,还是分好蛋糕,都需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都是共享发展理念实践的过程。人民群众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物质精神财富,共享发展的动力就是人民群众的劳动。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共享发展是一个人参与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最根本的依靠是人民群众。只有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投身到我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中来,才能保证我国的发展稳步前进。人民群众在参与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也能得到极大的尊严和荣誉感。因此,要实现共享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注重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实现共享发展。因此,习近平强调指出:“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47]就是要使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改革发展中得到真正实惠,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

3.实现过程的渐进性

共享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的理念,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共享发展理念不仅仅是关于社会发展成果最终分配的理念,更是创造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从我国目前共享发展的进程来看,我们还需要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演进。首先,渐进性表现在共享水平的提高上。基于人民需求来看,共享水平可以分为“基础型”和“发展型”。基础型的共享指的是满足人民生存需要、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初级水平的共享;发展型共享则指的是在确保满足生存的刚性需求之外,满足在物质精神各方面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而,共享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将处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者间不断地相互匹配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其次,渐进性表现在共享目标的实现程度上。共享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所以共享发展的目标也是分阶段性的。“十三五”时期末,我国着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在2035年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的步伐,在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基本实现,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因此,共享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过去的潜在要求到今天的实践进程,共享理念无论是从理论的创新还是实践的落实方面都面临长期的过程,需要以发展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以人民参与为要义,逐步实现共享。

4.现实问题的针对性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是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问题的理论解答和解决办法,具有理论的创新性和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它的提出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问题。首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明确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提高幸福指数是关键。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这直接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临满足困难的问题,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尤其是仍然存在的贫困问题,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着力点。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正好契合了这一要求。其次,当前存在的一系列民生问题使共享发展亟须加强。解决民生问题,直接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的进一步增强。进入21世纪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但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等一直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时代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这些问题是重新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唯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建立起完善的体制机制,使共享发展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最后,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需要体现到现实实践中,尤其是关键环节和领域。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不会自动灭亡,社会主义也不可能自动胜利,而是二者在长期的较量中被人们抛弃和选择。虽然现今的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种种问题,但相对的高福利、慢节奏以及资本主义对自身的美化仍然吸引了一批人,社会主义如何展示自己的优越性,赢得对资本主义的更明显的比较优势,是社会主义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无疑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其针对性是明显的。

5.发展成果的普惠性

从“共享的覆盖面而言”[48],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理念关注的是全体人民对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人民”不是一个一成不变、具有标准答案的概念。“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49]。当前我国的“全体人民”是指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力量的社会成员。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农民阶级,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劳动人民,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力量都属于我们广大的人民。从个体区别的角度来讲,共享的主体是不分性别、年龄、职业的每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拥有共享的权利。从群体共性的角度讲,人民处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共性而结成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之间也应该共享、互通,而不应该阶层固化、使人民的发展成果共享存在障碍。共享发展,必须惠及全体人民,应包括所有阶层、行业的人。改革开放以来,在先富带后富的理念指导下,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了区域、行业、层次之间的差距,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群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唯此,才能赢得动力再出发,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第11页。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第3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4页。

[4]《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人民日报》2016年1月29日,第1版。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31页。

[6]《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第407页。

[7]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第3页。

[8]《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14页。

[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94页。

[10]《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506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0~31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54页。

[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第11页。

[1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661~662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16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72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页。

[19]《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164页。

[2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174页。

[2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641页。

[2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534页。

[2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12页。

[2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712页。

[25]《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第129页。

[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4页。

[27]习近平:《愿同各国一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9月24日,第1版。

[28]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第2版。

[29]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第36页。

[3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第21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

[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22页。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第42页。

[3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809页。

[35]《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57页。

[36]《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61页。

[37]《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第99页。

[3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第1页。

[39]霍小光:《习近平在浙江调研时强调: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人民日报》2015年5月28日,第1版。

[40]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第2版。

[41]《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人民日报》2015年10月31日,第1版。

[4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第27页。

[4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第23页。

[4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第793页。

[4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3页。

[4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96~97页。

[4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216页。

[4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215页。

[49]《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