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两所特区大学的同日诞生
1988年,经全国人大批准正式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这无疑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决策。海南经济特区是全国最大的特区,因此中央便提前部署,在1983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下批文,成立了深圳大学与海南大学。显然,这两所大学是因经济特区的建立而建立的。所谓教育先行,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这两所大学被人们誉为“特区大学”,它们肩负着特区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的时代重任。
这两所特区大学其中的一所——海南大学,在建立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三合一、一分三的过程。自海南大学被定位为一所高水平的、高质量的、适应未来海南改革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后,便是在三所大学合并的基础上发展,这三所大学就是海医、海师以及一个农业专科学校。那个时候海大采用三地同时办学、同时发展的方法办学,海医、海师都是在原校址办学。当时认为海师、海医要在原来大专的基础上向本科看齐,所以它们的内部结构要进行调整、改革、充实以及提高,尽快地成为一个本科院校。另外,校本部要尽快发展,设立可以为海南特区的经济建设服务的一些学科,构建一个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框架,形成校院两级的管理结构。1986年,也就是建校3年后,海南大学的师范部(海师)独立出去,成为海南师范学院,紧接着,海南大学医学部(海医)也独立出去,变成海南医学院。一个大学又变成了三所院校,原来是三合一,后来又一分三。现在海师已经变成了海南师范大学,这说明当时的决策是对的。
当然,海大按这种形式来创办,是面临很多困难的。首先,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据李昌邦书记转述,在海南大学的筹备初期,投入的资金不到4000万元。其中,广东省提供1500万元,海南地方财政提供1000万元,海南农垦提供500万元,另外海外华侨捐助800万元,共3800万元。用3800万元建一所规模4000人的大学,资金是严重不足的,学校的第一期基建就花了2000多万元,却仅仅建了第一教学楼,部分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其次,校本部的基建以及师资力量,几乎是从零开始。当时除了现在的教职工宿舍区南门那块是陆地,其他地方,从东坡湖一直到世纪大桥,全部是水面,是当时海南的农民围海造田,才慢慢形成了陆地。海南大学就是在一片2600亩的水面上创办的,没有一点基础。那个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海南大学办成社会主义特区大学。参与海大建设和创办的一些老师、干部是从内地来的,他们对于用什么样的理念和方法来创办这所学校,是没有经验的。这不是普通的大学,没有经验来借鉴。李昌邦书记回忆,1984年初,李昌邦和当时的校党委书记林施均到教育部汇报,请求教育部对海大的办学做指示以及支持,教育部的人知道他们两个人都是从西安交通大学过来的,便要求他们不能像办西安交大的那种模式来办这所大学,海大的办学模式要适应海大自己的特点。
海南大学之所以能够成功创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李昌邦书记说,他从西安回到海南以后,发现虽然海南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收入不高,整个海口基础设施建设很差,但是海南人民想要发展的愿望很强烈,他们的思想很解放,有一些没人敢议论的问题他们都很敢想,例如把海南再建成另一个香港。这种思想对海南大学的建设来说是很宝贵的,在以后的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30多年过去了,把海南大学建成特区大学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这个使命是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