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边疆学(第9辑)
- 邢广程
- 1826字
- 2020-08-29 06:56:17
三 边疆学原理研究的出发点探讨
对中国边疆学抑或是边疆学原理研究的出发点,即在这个知识领域中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民族与社会理性的联系纽带,承载着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底蕴,对外宣示着一国的学术话语权。
(一)在学术上体现中国学术体系话语权的出发点[15]
在建构边疆学或中国边疆学上,需要探讨学科原理,而提出话语体系问题,关键在于中国边疆学或一般边疆学的内容尤其是原理性的阐释,要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的系统理论,承担起中国理论界与中国历史使命相符合的创新任务,以中国学术研究的概念、范畴,以及新的表述,在新的高度上总结实践经验,以中国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人自己高度的文明自觉与文化自信。毋庸讳言,学术话语不是什么“价值中立”的,往往代表着某个话语人或某个话语体系国的价值立场与话语利益诉求,成功的学术话语体系标志着一国占有某个理论领域的话语资源,意味着拥有学术的话语权。
中国边疆学或是一般边疆学,需要以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系统理论为目标[16],阐释边疆现象和运动的规律,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已从世界体系的外围走到了中心,已经从服从旧国际体系走向了改建现有国际体系,在自身国家治理、边疆治理的基础上倡议全球的治理[17],没有中国人自己的学术话语是不行的!亦即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我国实施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工程,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体系创新工程之中有边疆学的一席之地,由此需要学界转变或改建以往的边疆话语体系,以支撑国家的对外话语的丰富内涵,承担起时代与国家赋予学术界的历史使命。在边疆学原理的研究上体现和实现对规律性的认识,并对未来的走向做出预测,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智力成果支撑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对重构现有的国际体系,创建新的国际秩序,创造新的世界图景予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阐释。有了这个出发点,学者才能摒弃成见和私利,以学为国,消除壁垒以广泛合作,形成新时代的边疆学术共同体,将原理研究和对原理的阐释推向深入。
(二)在现实需求上建构边疆学所兼有的出发点
近些年在国内多次有关边疆学的论坛上,学者们的交谈与听会者的意见,其中多有应着眼于现实的需求来做好建构“中国边疆学”具体工作的意见。所谓的现实需求既有一般性的也有学术外在要求的,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如何兼顾建构“中国边疆学”现实需求与理论发展的两个方面,形成既面对现实,又具有创新内容的国家所需的边疆理论,要形成普及型的读本,亦即当“中国边疆学”或一般边疆学成为教科书后,可为学界、政界、军界提供用于教学和培训的学科读本。二是解决好交叉学科,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问题,实现“中国边疆学”学科建构的多学科跨通,摒弃堆积资料和学科搭积木的套路,在多学科之间达成有机连接。三是如何对“中国边疆学”所蕴含的科学哲学问题做贯穿始终的解题,避免早先已经形成的学术“路径依赖”[18],对旧的研究“证伪”后,提升并赋予边疆学在学科体系上的丰富性。四是在边疆学上体现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不再拘泥于过去欧美学界地缘政治学视域的每个观点的规例,以学界曾经讨论过的“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治学思想[19]来建构中国特色与气派的边疆理论。
(三)认清边疆学的本质才能实现“学为国用”的出发点
边疆学在本质上是为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制订边疆战略服务的动态扩展的一种理论体系。理论建设的目的在于运用,即使是纯学术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具有价值和目标的功利性。所谓的学术没有国界研究者却有祖国,一语道破了很多研究的出发点。建构中国的边疆学或一般边疆学,进行包括边疆学的原理研究的所有边疆理论研究,最终能够为国家服务,为民族的最高利益服务。面对边疆理论丰厚的历史积淀与国内外边疆现实与未来走向的需要,各界尤其是政界和智库对边疆的认知,对于相关问题的理论如何深入探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界一旦产生能够对边疆问题的科学认知原理,出版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论著,必将对各级决策以及相关教育培训提供智力支撑。由此引出的相关话题是,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术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要[20],只有树立“学为国用”的理念,才能营造一个好的学术生态环境,重视人才,人尽其才,搭建学术团队,形成边疆学术共同体,避免内耗,摒弃门见,尽力减少为一己私利不顾学术道德的种种不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