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再造:数字时代的制造业转型与价值创造
- (法)埃里克·谢弗尔 (美)大卫·索维
- 4028字
- 2024-11-02 14:18:45
引言
智能互联产品的出现将彻底改变产品的使用方式,包括其设计、制造、分销和产品支持方式。
在过去200年的工业历史中,产品的销售标志着以下价值链的终结:采购投入原材料和机电组件等,劳动力和机器进入制造工序,最终成品以高于成本价的销售价格出售。产品制造商被明确地界定为生产商,在其界定的业务范围内活动,财务预算十分简单。购买的意义即标志将产品责任转移给用户,仅此而已。
这种普遍做法即将发生结构性变化,朝着新产品领域发展——如果传统产品制造商希望生存,就需要开展更为灵活的业务活动。随着智能互联产品的兴起,企业内部完整的线性价值链将彻底载入史册。相反,数字智能产品将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与制造商、用户和其他产品进行互动。价值链将转化为价值圈,甚至形成多向的价值生成系统。
新技术,新视角
终端用户手中的产品将摆脱销售然后被人遗忘的过程。智能产品一旦成为用户已安装设备的一部分,就将一直与制造商交换数据并保持远程联系。遵循数字经济所推行的新颖业务和操作模式,制造商将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依据产品持续反馈的信息,担任创新者、服务设计者、智能度检测人和负责人的角色。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原因很简单,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目前正经历10万年来最活跃的技术发明与创新阶段。我们很快就会进入这样一个时代,下列科幻场景就像水烧开一样稀松平常:街上满是无人驾驶的出租汽车;与药剂师及医生沟通定制药品;家中的照明灯能够感知你的情绪并做出相应调整;道路经由3D打印技术铺设而成;工业流水线能在几分钟内自行完成重置。数字高科技将成为常态,遍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应用于我们从事的每一项工作。
智能互联产品是一种全新概念,其智能性来源于一系列尖端技术。这些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发展成熟、价格合理的水平,就经济角度而言,颇具吸引力。得益于认知技术,即通过软件和智能算法催生出可独立决策的“大脑”,未来产品将达智能水平。之所以智能,是因为几乎所有设备都能承载足够的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即便是最小的硬件也是如此;是因为不可或缺的电源、电池或光伏电池在微型化,使用寿命和性能大幅提高;是因为使用情况和性能表现的相关信息能够在制造商、用户或第三方之间实现无缝传输;是因为产品随时随地都处于联网状态。依赖强大的移动宽带,未来产品能够向云服务器和边缘服务器实时传输数据。服务器中先进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从中创建洞察,帮助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展现智能性,并帮助制造商不断改进产品。由于智能产品上布满光学、触觉和音频传感器,具备敏锐的感知力,可与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相媲美,能获悉使用进程。这些能力的结合将使未来产品实现高度定制化和个性化,尽管目前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
同时,技术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即将成熟的新设备和组件也将在智能互联产品中发挥作用,诸如5G网络、量子计算、4D打印、纳米技术、智能材料和生物分子等。
这里要特别提到人工智能。在投入智能产品的技术中,正是这种突破性的能力将硬件推向另一个领域,使得智能产品迅速发展。虽然构成人工智能的各种技术,如机器学习或自然语言处理等已存在多年,但目前才是迅速成熟的阶段,从家庭影院扬声器到自动驾驶汽车再到合作机器人,人工智能很快将成为所有智能产品的智能基石。
所有这些都对设备的制造和使用产生深远的影响。所涉及的技术将改变制造商、供应链和生态系统合作伙伴所管控的生产成本结构、开发方式和创新途径。
不仅如此,它还将改变用户对产品的期望。智能产品承载了灵活、可重置的软件和数字智能,因此,产品可以通过用户友好型界面及时调整、重新配置、快速响应,方便用户使用。从家庭和个人消费者到工人、白领以及商业领袖等,所有产品用户都将习惯使用定制化的“常青”产品。这些产品可以随时准确实现超个性化目标,而功能单一的产品将无法在市场立足。
产品X.0:产品升级为体验服务
产品的适应性和响应能力越来越强,用户开始期望从中收获更高级的成果。智能采矿卡车可以配备整套一流的安全保障功能,但关键在于使这些功能发挥作用,实现产品制造商和买家希望得到的准确成果,比如事故发生率降低40%。对客户来说,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未来市场,即所谓的“成果经济”的独特之处。未来,交付成果的能力,如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将是智能互联产品的独特卖点。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产品体验将成为数字时代最有价值的货币。
实际上,产品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交付设备,成果才是真正卖点。许多智能互联产品将经历巨变,转型成为“即服务”业务模式和成果导向型业务模式。对制造商和用户来说,这些模式创造价值的潜力远超其他模式。最后,如不改造或开发新产品,启动并支持“即服务”业务模式,众多产品制造商将无法在市场立足。如果制造商选择回避,那么被动的旧设备将渐渐被淘汰,沦为低利润的废品。
在智能互联产品领域,创新的主要实现形式有更新软件、实时检测、利用产品生成数据。智能互联产品生产企业的管理者要保证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敏捷性,因为无论产品已被安装还是仍处于开发阶段,都要保持发展状态,由制造商通过软件进行持续更新,这将对研发工作、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部门产生巨大影响。由于个人用户群体数量将减少,而要求则会更加多样,因此软件更新支持的产品功能和服务组合需由营销人员精心设计。
平台与生态系统:新产品的落脚点
对绝大多数产品制造商来说,交付最终成果并实现价值最大化需要新的技术和服务,要与多个生态系统伙伴合作。很少有公司能独立提供所有与其硬件产品匹配的组件、软件和服务。因此,产品制造商必须学会围绕他们的产品建立全新生态系统,或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融入对方创造的先进生态系统。
平台必须与这样的生态系统紧密相连。平台通常的运作方式,是外部合作伙伴围绕着产品开展业务。农业机械制造商可能会在操作中参考气象数据以改进拖拉机的性能。软件公司可能会考虑把各种硬件连接起来,构建智能生态系统,以方便传输、提高容量。平台创造价值的潜力巨大,硬件制造商可以成为平台的参与者,尽管并不是所有制造商都能成功/或者一定会去尝试。
再造任务:新时代工程设计
为成功制造下一代智能互联产品,提供相应的服务,公司需要培养新的能力。未来,公司还要习惯运营多种业务模式,设计新产品。
简而言之,本书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为任何一家开启数字化之旅的硬件或软件制造商,提出更多建议。
公司应扩大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快数字技术的应用速度,使公司内各部门之间尽可能地做到无缝衔接。公司内,团队和个人将学会高效利用智能互联产品提供的丰富且独到的数据。他们必须掌握并运用这些数据,只有依靠数字技术,才能确保在产品售出后,公司能及时敏捷地检测、重组和更新智能产品,保证产品在生命周期内适应用户的需求。大规模的数字化改革能够帮助商业组织提高效率,积累资金,从而迈向新产品领域。
产品生产企业应始终从用户角度考虑客户定位。客户需要的是更多的成果组合,而不是创造成果的途径、工具或设备来自己创造成果。设计、创造、提供便捷的且高度情景化的“端对端”体验是一门艺术,不是只有电气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或软件工程师才有发言权,也是设计师、制造人员、服务技术人员、IT专业人士和营销人员的核心工作。
另外需注意,产品在平台或生态系统中使用后,可创造更多价值。将智能互联产品作为纯粹的硬件设备销售已不再是唯一选择,将产品融入成果解决方案,以“即服务”的形式销售,可能会带来更多价值。因此,考量业务模式时,总是要先对所有潜在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同时在制订规划时,必须构思与生态系统或平台伙伴互动的适切界面。
依靠传统技能和专业人士无法实现智能产品的构想和设计,也无法在售后保持产品更新状态。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新的专业知识。例如,为提供吸睛的用户界面和服务,就需要体验设计师和平台开发者尽其所长。管理者必须将决策权交给灵活敏捷的小团队,让这些团队紧密合作,而不是遵循自上而下的开发过程。
需不断认真平衡新旧核心业务的投入和资源分配。尽管进入新产品领域需由创业决心的坚定支持,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依照本书提供的观点,以上就是迅速崛起的“产品X.0”时代的本质。
本书使用指南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智能互联产品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数据驱动产品将经历怎样的巨变,怎样以用户期望甚至是整个经济体和市场模型为基础发展起来。第一部分还阐明了企业应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趋势。
第二部分以介绍为主,描述了智能互联产品的十大基本特征,并与传统产品进行对比。本书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称之为“产品再造方格图”。此框架以新价值空间为目标,可以衡量并调节核心业务增长的缓慢程度,展示产品制造商如何将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与用户的体验阶段匹配起来。将产品的智能度(IQ)乘以体验度(EQ),就能得到“产品再造度”(PRQ)。产品在此二进制方格中呈指数变化,智能程度越来越高,最终将实现自控。然后,本书总结了推动企业从被动生产的传统产品到智能互联产品需经历的五大转变,强调这场变革将实现从功能到体验,从硬件功能到“产品即服务”,从产品到平台,从机电一体化到人工智能,从线性到敏捷式“新时代工程设计”的转变。
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产品制造商需要开发的重要功能,并为他们开发智能互联产品的过程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这一部分选择了四个正在转型的企业,深入研究他们的真实案例,同时选取了我们与商业实践者以及专家学者就此话题的对话,体现了他们在这场激动人心又充满挑战的转型革命中引领思潮的深度见解。
第四部分向读者描绘2030年的情况,对全书进行了总结。2030年,消费者和工业用户的日常生活将完全由智能互联产品驱动。
最后,本书将让公司重新思考数字化转型下的产品战略和产品规划。数字技术既是朋友也是敌人,具有高度破坏性,又不容忽视。没有采用数字技术的公司将使自己置于边缘地带,甚至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数字技术仍是现有产品制造商实现重新定位,获取新市场巨大潜在价值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