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了半晌,为首的老臣才站出来,拭去额头的细汗说:“微臣斗胆认为,应以城池作为交换条件。”
“说得好!赏!”顾疏干脆利落,一语既出,老臣霎时松了一口气。
有了老臣的带头,其他臣子也纷纷鼓起勇气,各抒己见。
“公主深明大义,愿以毂国为重,不妨就向渊国索要与我们接壤的几座城池。”一位大臣站出来提议道。
刑部尚书查克敬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急切道:“所言差矣,那可是渊王的外甥,其价值岂是几座城池可比?应当要求他们以麓国的全部城池来换。”
“开口过大,恐将渊国吓退,反而不美。”
“若他们真有心要孩子,只会将好话说尽求着我毂国。”
“诸位都逾矩了,此事还要烦请公主问问陛下的意思。”
顾疏心中冷笑,这群老家伙,当着她的面,还想越过她让毂王做主。
冷眼瞧着这些老臣争来争去。
最后竟将话绕到陛下病重,提议冲喜。
顾疏以为这些老臣是想把自己的人塞进后宫,以权谋私。
没想到,他们竟说要大赦天下,举行祈福仪式。
顾疏眉头紧锁,语气严厉:“你们是明目张胆地为常家求情吗?”
听得他们浑身一震,纷纷惶恐地跪下,连声否认:“臣等不敢。”
“天下尚未安定,边境战事紧张,物资匮乏,此时大赦天下、举行祈福仪式,无疑是劳民伤财之举。”顾疏说。
老臣们面面相觑,其中礼部侍郎小心翼翼地开口:“公主说得是,但祈福之事……今年国内诸多不顺,陛下病重,我们需要一场祈福,该让上天知晓此事,多关照关照陛下与毂国。”
祈福,无非是请几位大师诵经,供奉神仙。
顾疏见也翻不起什么水花,便准了。
下朝后,群臣缓缓走出宫殿,私下议论纷纷。
“这事啊,渊王是昏头了才会同意,我看公主这是在以进为退,根本就不想送出孩子,这是在堵我们的嘴呢。”一位大臣低声说道。
“这个咱们管她做什么啊,顾子爵交代的事办成就好了。”另一位大臣得意地笑道。
“低声些,还没走远呢。”有人提醒道。
“公主知道是迟早的事,瞒着做什么。”又有人接话道。
礼部马不停蹄地制出祈福仪式的单子,礼部尚书亲自呈给顾疏过目。
顾疏一边翻阅,一边问道:“请顾子爵进都主持?”
这位叔叔,对她而言,仅是儿时记忆中的一抹淡影,每年岁末年初,他都会上疏请安,想在年关时回宫团聚。
但母后却总有种种原因,未曾应允。
“依礼制而言,亲缘愈近,上告苍穹之语,其效愈显。”尚书小心翼翼地解释,言语间透着对古礼的尊崇。
“论及亲近,本宫身为皇族血脉,难道不足以担当此任吗?何必要千里迢迢劳动长辈呢。”
尚书面露难色,“公主,此乃古制所限,男子祈福,须由同性长辈或兄弟代祷,以示庄重。”
顾疏知此理难违,遂不再坚持,转而询问:“请他来几日?”
“七日。”尚书答道。
“安排住在何处?”顾疏继续追问。
“至于居所。”尚书继续说道,“因顾子爵在都城并无私宅,故已安排其在宫外驿站暂住,以便随时入宫参与祈福事宜。”
顾疏点了点头,礼部尚书见状,心中大石落地,连忙躬身行礼,告退而去。
与他擦肩而过的大太监,将余傅的密函送到顾疏手上。
礼部尚书回府,管家兴奋地迎上来汇报消息,“大人,外头墨宝斋传话来,说您的墨宝卖出去了,五百两一副,共卖出去十副。”
听到这话,他眼睛一转,心里有了新主意,“派人去告诉他,上头不愿意答应。”
“是。”
当管家将话带到墨宝斋,掌柜却误会了,问道:“大人是不愿收这钱吗?”
管家一把将银票拿走,“字画卖出去了,自然是我们的钱,哪有不收的道理。”
拿钱就要走,走前还得瑟扔下一句话:“你们好好琢磨琢磨吧。”
掌柜拿捏不准,将此事告知顾子爵。
“这个老家伙,贪得不能再贪了。就是想加钱,给他吧,每副字画多加两百两。”
“还加?大人,自从毂渊两国开战,我们最近的生意不如从前。”
顾荣成闻言,愁字更上心头,抱头冥思苦想。
他就是出身不好,再则生得太晚了,要是早到世上十几年,或许能与三哥较量较量。
季氏或许也不会选他。
如今,连礼部尚书都敢肆无忌惮地跟他敲竹杠。
一点都不怕日后他捅到宫里去,就是吃准了,自己只能靠着他回都。
想到这,他无可奈何道:“给他吧,钱就是要用刀刃上。”
“是,大人。”
随后,墨宝斋将一副真迹图送到府上。
货真价实的好东西。
事实上,顾子爵没办法动银子了,底下人还要吃饭,只能忍痛将自己珍藏的宝贝送出。
毂国的回函呈进渊国王宫时,没人敢耽误一刻。
这位新王脾气不好,阴晴不定,动不动就喜欢砍头。
当班的大太监看着送到手边的信函,轻轻告诉自己生死有命。
这纸上写的要是好事,他保准没事。
反之……唉,怎么摊上这个主子了。
温泊读完,对上大臣期待眼神,直言不讳:“他们要我用麓国来换暨儿。”
殿内起一片惊呼:“公主疏真是狮子大张口。”
“陛下,外姓子怎能动摇国本。”
“你们可知道,自小朕的母妃早逝,宫中连奶娘都拜高踩低,朕与胞妹常吃不饱穿不暖,每日入眠都要听嬷嬷责骂。这样的日子,朕过够了。”
“朕的妹妹生前没过上几天好日子,离世前唯一牵挂的便是孩子。”
“麓王失势靠着毂国苟延长喘,做得出送孩子为质的事,那公主疏更是孩子的后母,能开出高价换他,怎么会对他好呢?”
“想必他的日子比我幼时还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