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世界上只买卖一种产品
努力的挫败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在一起读书的时候就非常努力,是我们班的学霸。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他戴着一副金丝边的眼睛,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在角落里翻看着各种课本,好像不太合群。但每逢大小考试,他又总能闪闪发亮,成为大家崇拜的偶像。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陆陆续续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而他凭借在学校里的优异表现,毫无意外地拿到了当时我们班最高的5000元起薪,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应届毕业生能拿到这个数额的是非常少的。
他来自一个不太知名的小县城,通过高考来到了上海,进而被大城市的繁华所吸引。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他也想毕业后在这儿安家落户,组建起自己的家庭,等买了房子把父母也接到上海来居住。
可能是由于他的这个初衷,无论是在读书,还是参加工作,他的努力程度都比身边的人高出一大截。为了能更快攒齐买房子的钱,他下班后也会接一些私活来增加收入。
也正因为如此,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工作占满……
起初,这种拼命的方式效果很明显,不出两年,他每月的工资加上兼职收入就差不多达到了10000元了,而那个时候,其他同学的平均收入也就五六千的样子。
好多年过去了,近期我们在微信上有一次聊天,他突然说想回老家发展,这让我非常吃惊。就问了他近来的情况:他确实在上海结了婚,但并没有买房,因为还买不起,目前收入也就1.5万左右,扣除所得税、社保,减去生活的开支、交通、社交、房租,一个月其实没有剩下多少,看着日益高涨的房价,只能感叹道,“这座城市留得住我的青春,却留不住我的人……”
聊到后来,他甚至略带抱怨地说了一句:“凭什么现在一个啥都不会的小姑娘,弄个视频玩直播,唱唱歌、扭扭腰、斗斗嘴、喊喊麦就能一天抵我一个月的收入?我奋斗10年,还没有她半年的收入多!我那么拼命,还不如她天生长得漂亮!”
是啊,为什么
为什么我这位勤奋到感天动地的同学,最终却“输”给了20岁出头的小网红?
真的是因为时代变了吗?
还是这个社会现在不看努力看颜值了呢?
都不是,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在用不同的方式售卖自己的时间!
什么意思?
我们每天做的任何一件事,都需要花费时间对吧?而如果,你在某段时间内做的某件事情能产生价值,并且,你还把这部分价值变成了收入,那么就相当于“你把这部分时间出售了”。
比如你花了2个小时写了一篇文章,然后把这篇文章卖给了报社,拿回了500元的稿费,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个过程看作是:“把这2小时卖给了报社,价值为500元。”
而如果你用这累计产生的价值500元,除以你创造这些价值所用的时间2小时,就可以得到你平均每小时的时间价值为250元。
这个250元,我们就称它为你的“时间单价”:
那么如何衡量你在一定期限内创造了多少价值呢?
就是拿你的“时间单价”去乘以“能产生价值的时间”,就可以得出你在这段期限内的“个人生产总值”:
个人生产总值=时间单价×能产生价值的时间
举个例子,比如你一天工作8小时,时间单价为100元。假设,在这8小时内,你没有偷懒,全神贯注地在创造价值,那么你这一天的个人生产总值=100×8=800元;也就是说你的老板花了800元,买了你一天8小时全神贯注的工作时间。
当然,学习过上一章你就知道,如果你只是在公司度过了8小时,而没有把注意力投入其中,是不会产生价值的,所以,这里特指的时间是“能产生价值的时间”。从这个角度你就能看到,拥有时间并不一定能产生价值,你的“时间单价”可能很高,但是由于每天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少,也就是“能产生价值的时间”很少,那么你的“个人生产总值”就会很低。
如果你吃过回转寿司,那么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时间就像在你身边的一个个不断往前流走的餐盘,而你作为厨师,只是站在边上是没有用的,没有人会买空盘子,你得集中注意力制作寿司,然后把它们放到餐盘上,才能把这部分“时间”卖出去。不同的厨师,放上去的寿司还都不太一样,所以价格也会不一样。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偌大的回转寿司店,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产品将这些从自己身边流走的时间餐盘给装满食物,出售给其他需要的人;与此同时,我们也会购买其他人出售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这个世界只会交易一种产品,那就是“时间”,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商人”!
时间商人的四种模式
第一种方式:零售时间
回到前面的故事,如果我们从“个人生产总值”这个公式来分析,你就能明白我那个同学和网红的收入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了。
我同学的那种方式,本质上是在用自己的“勤奋”来增加“能产生价值的时间”:别人工作8小时,其中3小时偷懒,而他全神贯注8小时;别人下班后就去约会、休息,而他要接私活,这又增加了能产生价值的3小时……
因此,时间一长,他就会获得和他付出的时间成正比的收入提升,别人一天创造价值的时间是5小时,而他是11小时。所以,当单位价值大家都差不多的时候,他的收入就能是一般人的2倍多。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他这种增加个人生产总值的方式是有极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除去必要的休息时间,留给他还能填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第二,这种方式兑换成收入还要被打一次折,因为购买他时间的老板们也要赚钱,会在他的个人生产总值里再拿走一层利润……
另外,也正是由于他的勤奋,他花在提高个人“时间单价”上的时间太少了,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了生产。长此以往,他只能不断重复着低水平的创造,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却也无法再进一步了……
你身边估计也不乏这样的朋友,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再也不读书了。中国人年均读书量比起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少得可怜,具体数据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而仅剩的那些读书量,其中大部分还都是小说。
像这种把自己的时间出售给个人或者公司,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时间给“零售”出去了,无论是在公司打工,还是下班后接私活、做兼职,其本质都是在零售自己的时间。
比如最近很火的一些共享职业:专车司机、兼职快递员、家厨、上门美甲师……这些工作的本质都是帮助你把剩余的个人时间给利用起来,再零售出去。它们短期内看似可以增加收入,但是这种方式是有极限的,而且会占用你很多原本可以用来提升自己的时间。
那么,在这种模式下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个人收入呢
首先,你需要提高你的时间单价。
一天能出售的时间是有上限的,但“时间单价”的提升在理论上是没有上限的,比如中国知名的“打工皇帝”唐骏,NBA中的很多球星,年薪可以达到上亿元。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那么高呢?
方法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上一章也讲过,就是将你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在自我成长上,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在垂直领域里的专业水平……至于具体怎么做,我们之后会用一整章来详细讲。
其次,你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
你工作的时间不等于你能产生价值的时间,而你的收入,只和你“能产生价值的时间”成正比。所以,千万别以为在工作中偷个小懒能让你躺着赚钱,心里边想着:“反正做多做少,每个月收入还是那么多。”
如果把时间周期拉长,你就会发现,这种想法带来的损失将非常大……
最后,你得想办法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第二种方式:批发时间
我们再来说一下网红的“时间售卖”模式是什么。
回顾一下这个公式:
个人生产总值=时间单价×能产生价值的时间
如果想要提高你的个人生产总值,除了提高自己的时间单价或者挤满自己的时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注意,公式右侧使用的是“能产生价值的时间”,你把你的个人时间出售给个人或者单个公司,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时间给“零售”出去了,那么这种出售时间的方式确实是有极限的,一天顶多24小时。
但如果你把创造出的价值,同时卖给很多人呢?
比如说,你做一次2小时的演讲,当你面对1个人的时候,需要花费2小时的时间,每小时收费100元,你的收入是200元;而如果你面对的是100人,你依然只需要花费2小时,但实际能产生价值的时间是多少呢?
对,变成了每人2小时,总共是200小时,你的个人生产总值=100×200=20000元!
这就相当于你把自己的时间“批发出售”了!
你发现了没?通过这样的方式,你“能产生价值的时间”就可以横向扩展,不再受个人每天24小时的限制了,理论上可以变得无限多!参考图2-1。
图2-1
好,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网红的模式:虽然网红直播的内容,普遍来讲含金量并不高,我们姑且算你平均看一小时网红直播,可能打赏0.1元给网红吧,也就是她的时间单价只有0.1元/小时,但是同时可能会有20万人来看她的直播,因此她这1小时的个人生产总产值是多少?
网红的个人生产总值=20× 0.1=2万元!
如果还记得上一章的内容,你还可以帮助网红小妹优化一下她的商业模式,既然她可以吸引20万人的注意力,那么是否可以一起打包卖给广告商呢?
当然是可以的,这样她的个人生产总值可能又翻了一番!
所以,我这位同学真别急眼,一个有20万粉丝的网红小妹,她的个人生产总值确实是你的几百倍!
他们俩看似比的是“价值”,但其实,他们比的是“模式”。
最近崛起的一批提供视频、音频类课程的知识付费讲师,网红主播、抖音快播类的短视频……大量百万年薪的网师、网红涌现,背后的原因正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帮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时间更高效地“批发”出去。
这种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娱乐明星,一线明星一年的品牌代言费平均在500万元左右,而他们的出场费可以达到200万元/场;拍一部电影,片酬可以达到3000万元;而如果是顶级明星,比如成龙,他巅峰期的时候,一部电影的片酬高达8000万元!
那么高的收入,并不是因为他们在“被买断的那个时间段内”产生了这么多的价值,而是因为他们所创造的产品,比如歌曲、电视剧、电影、娱乐节目,甚至是自己的一张照片、一个微笑……都可以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被复制成无数多份,然后批发出售!
所以,在娱乐圈里,唱歌水准、颜值、表演技巧……这些所谓的硬实力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这些是基本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气!其他的能力都是用来帮助他们增加人气的。
一个明星,有多少人喜欢,就意味着他的作品有多强的“批发能力”。因此,他们除了提高自身的技艺之外,还得不断地创造热点话题,参加各种综艺节目,让自己出现在各大媒体……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气,因为这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除此之外,他们还得保持三观端正,品行优雅,为人师表。为什么?
因为万一人设塌了,没人喜欢了,他们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能力——“批发时间的能力”,虽然这个时候他们各种演艺技能一点都没变,比如唱歌还是那么好听,但就是没人喜欢了,因此时间就无法被大量地批发出去,他们也就没那么高的价值了。
除了演艺明星,畅销书作家也是该模式中的翘楚,比如英国著名小说家J. K.罗琳(J. K. Rowling),凭借一本《哈利·波特》,总共赚取了11.5亿美元!一度因此成为英国最有钱的女性之一。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哇,太棒了!我也想做一个网红,或者开始自己写书,将自己的时间批发出去!”
别急,我们还有另外两种更高级的时间售卖方式要告诉你。
第三种方式:买卖时间
买卖时间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能零售或者批发自己的时间,那是不是也能购买别人的时间呢?
当然可以,不仅可以,而且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购买他人的时间,比如你正在使用的手机,你家里的水、电、煤气,你住的房子,你身边的那张桌子……其实都是别人用自己的时间制作出来的。
你看似是在购买产品,但其实你购买的是:“为了让这个产品放到你的面前而消耗掉的所有参与人员的时间”。
好,这时候你心里可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我需要买他们的时间,而不是自己做一个?”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自己做成本太高了,而且效率极低!
比如一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售价差不多1万元,你感觉挺贵的,但如果真让你自己去造一部,可能给你1个亿,再给你1年的时间,你也不一定能造出来……
第二个原因,是花同样的时间,你可以做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
比如,你目前的月收入是1万元,那么按每个工作日8小时来计算,你每小时的时间价值就是62.5元。那么,如果一件事能够帮你节省1小时,而所需的费用又低于62.5元,你就应该花钱买,而不是自己动手,对吧?
比如,你正在工作,突然想要去买杯咖啡,但是一来一回可能需要花你半个小时的时间,而如果有个人愿意帮你去跑一圈,把这杯咖啡买回来,并且需要的酬劳是20元的话,那么你会付钱让他帮你去买呢,还是省下这20元,自己去跑一圈?
正确的选择是,你应该马上支付这20元让他去帮你买,而不是自己去跑一圈,因为你自己去跑一圈的成本,其实等于32元,更贵!
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都会选择做一次赔本买卖……
所以,时间>金钱,能买到的都是便宜的,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你已经跑赢了全国95%的人!
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件事,就是企业为什么会花钱请你来工作,而不是老板自己去做,或者找公司其他人来兼一下呢?
你结合上面的公式思考一下,有两种可能:
第一,你在某方面更专业。
比如你懂人工智能,而他们团队里没人会;如果他们自己从头去学的话,成本太高,结果可能还没你做得好。因此,你的加入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补齐这个能力,你就被雇用了。
第二,你能成为他们的帮手。
公司里还有一类事,就是难度不大,但是又不得不做,还特别花时间的事情,比如一些基础的文案编辑工作、程序编译的工作或者重复度比较高的工作,还有类似前面提到的去买一杯咖啡之类的跑腿的活……这些总得有人干吧,如果让老板或者某某专家自己去做,时间成本就太高了,同样的时间他们能做更有价值的事。因此,他们就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节约时间,比如经过一些培训,就可以帮他们把这些不得不做、又价值有限的事情给包圆了,让他们能更专心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这类员工公司也需要。
所以,任何公司里其实主要就是这两大类员工(见图2-2):
图2-2
① 创造价值的员工
② 提升效率的员工
因此,如果你既不能给团队提供他们缺少的价值,又不能帮助团队提高效率,那么你对公司来说就没什么用,你的前途就比较堪忧了。
其实作为公司也一样,在招聘员工和管理团队的时候,就得分清楚谁是创造价值的,谁是提升效率的,要让适合的人才匹配适合的岗位。比如你为了奖励优秀员工,提拔了一位技术大牛去做管理,或者让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去负责设计一个产品,那就是把创造价值的人才和提升效率的人才给搞反了,结果就会很悲剧……
所以,并不是说“买卖时间”的这种方式就是让你去办个公司,然后花点钱买一堆人的时间,再把它们卖出去,这就能赚差价了,如果这么简单,就不会有那么多创业失败的人了。
那这个模式该怎么用?
“买卖时间”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放大器,就是它得先看“你有什么价值”。
比如你文章写得不错,很受大家喜欢,用半天时间写的一篇文章,就能换来1000元的稿费,很厉害。但是现在你只有一个人呀,除了写稿的时间,你还得花时间寻找甲方,沟通需求,还得自己配图、排版,收集各种案例素材……这些得用去你很多时间,所以你一个月真正能用来写稿子的时间并不多,因此总价值也并不高,那怎么办?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开始招人来帮助自己了,你可以先找效率型的人才,培训他,让他帮你节省时间,比如帮你去和甲方沟通需求,给你写好的文章去配图、排版,帮你收集各种需要的案例素材……你只需要专心写文章就可以了。虽然说多请了一个人,看似成本提高了,但是你创造价值的时间变多了,原来一个月只能写10篇文章,现在能写20篇了,那么减去新增的人员工资,总收入反而提高了。
这个时候你可能又会有新的想法了,比如我写的内容既然有那么多人喜欢,为什么不直接运营一个公众号,经营自己的粉丝圈,让内容的价值变得更大呢?
当然可以,可是你并不会经营公众号啊,也不知道如何让公众号拥有商业价值,你只会写文章,怎么办?
对,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招聘“创造价值的人才”进入团队了,你不需要自己去学如何运营一个公众号,或者学习如何将公众号变现,这些学习成本很高,你直接把这些领域里的牛人招募进团队就可以了,你还是只管写文章……
你看,这就是以“你”为核心,然后用“买卖时间”这个模式来不断放大你原有价值的过程……
而如果你文章写得并不好,也就是你本身的价值很低,甚至没有,但是这些人却还是都招进来了,那结果就可想而知,看看那么多不再更新了的公众号你就知道了……
以上是第三种时间商人的模式——买卖时间,下面我们来说最后一种模式——收时间税。
第四种方式:收时间税
从一个你可能非常熟悉的概念来解释这种模式,那就是“平台”。
平台的收入模式就是“收时间税”。
就是你并不需要自己去出售时间,而是创造出一个平台,让其他人到你这个平台上来自由交易他们的时间,而你,只需要对他们的每一笔交易进行“抽税”即可。
什么是抽税?就比如国家是一个平台,你每个月的工资超过一定金额之后(比如2019年的标准是5000元),那么你就需要向国家缴纳一部分原本属于你的收入,这笔缴纳出去的钱就叫作“税”,而这个过程中国家作为平台并没有直接向你出售商品或者给你提供服务。
除此之外,像淘宝、微信、滴滴专车,国外的亚马逊、Facebook、Uber、苹果的AppStore,还有类似证券交易所、赌场……这些都是平台,它们不直接向用户出售商品,而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尽可能多的人在上面进行自由的交易,而它们只需要从平台上的每一笔交易中,抽取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收入即可。
你可以看到,当平台上的人越多,交易量越大,平台能抽的税也就越多,因此这种方式一旦成型,在保证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它们就能像印钞机一样,源源不断地给平台赚很多钱。
听着是不是很诱人?
确实,这种方式太赚钱了,因此许多创业者都对它趋之若鹜,动不动就说自己要做一个平台,但结果呢?
结果往往是:平台是做出来了,但没有人来……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平台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很多创业者都把这点给搞反了,他们喜欢一上来就把什么都想好了,“咔”一下,做一个顶层设计,先把平台这个“空壳子”搭出来。然后呢?然后就开始既找卖家又找买家,然后发现没有买家,卖家不愿意来;没有卖家,买家来了没东西买……怎么办?结果恶性循环,最终两边都没有人。
那平台应该怎么做?
几乎所有成功的平台,都是从一个单点开始慢慢演化出来的。什么意思?
比如说,腾讯是从QQ这个即时通信软件开始的,亚马逊是从自营网上书店开始的,Facebook是从校园内的一个女生比美网站开始的……你想做平台,只有先瞄准其中某一端的用户,让他们对你的工具或者产品产生依赖,专心服务好他们,把他们先养大,等有了充足的流量之后,另外一端也就慢慢能自己长出来了。
有些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表示不服,说:“可以烧钱啊,我可以既补贴买家,又补贴卖家,如果效果不明显,那就加大力度!你看打车软件不就是这样烧出来的吗?”
好吧,土豪,我们还是做朋友吧……
不过,很可惜,这还只看到了表层,平台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网络效应,或者说网络效应也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你能不能对平台上的人“赋能”。
什么意思?
我们再回到那个公式:
个人生产总值=时间单价×能产生价值的时间
一个卖家,选择你的平台,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来帮助他的个人生产总值变得更高的。而通过之前的学习你已经知道,想要提高一个人的生产总值,有两种方法:
第一,提高他的时间单价。
比如说他是做知识付费的,你的平台能否帮助他在写内容、编辑内容、录制内容、声音优化、个人品牌塑造、专家指导等方面进行赋能呢?让他可以通过你的工具,将课程录制得更好,或者制作的效率变得更高?
第二,提高他能产生价值的时间。
就是让他的创作能更快地触达更多的用户。比如平台上已有1000个做知识付费的讲师,现在来了10万用户,请问用户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你又如何保证这1000个讲师在这里都有市场?又如何让其中的优质内容获得更多的用户,让劣质的内容自然淘汰?因此,你可能需要引入数据智能来优化供需匹配……
所以,如果你只是做了一个叫作“平台”的外壳,让双方仅仅拥有了一个可以彼此进行交易的“地方”,却没给他们“赋能”,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过来,还心甘情愿地被你抽税?
这就像你买了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空地,然后告诉所有人,说:“你们可以到这块场地内进行随意的交易,不过我并不保证你们的资金安全,我也不保证场内卖的都是正品,场地里也没其他东西可以看、可以玩……但是我却对你们有个要求,就是对你们的每笔交易要抽5%的税,你们愿意来吗?
“好,都不愿意来?”
“那每个进来的人我补贴给你们2块钱,有没有愿意来的?”
……
所以,抽税抽的到底是什么?抽的就是你为他们赋的能所带来的“额外价值”对应的报酬。
因此,如果你想做平台,就先别去做什么顶层设计,也别迷信什么网络效应,傻乎乎地拿钱去干烧,你要先想清楚的是:“你到底能如何为用户赋能?”
当你能把这点做到极致了,所谓的“平台”它自己就会慢慢演化出来了!
小结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都在经营同一种产品,叫作“时间”,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商人”。人与人之间收入有如此大的差距,看似是价值之争,其实是模式之争。你需要记住时间商人的一个核心公式,就是:
个人生产总值=时间单价×能产生价值的时间
从这个公式出发,我们得出时间商人的四种经营模式,从初级到高级依次是:
第一,零售时间:把时间单份售出,想要提高零售时间这种模式的收益,你需要提高自己的时间单价以及管住自己的注意力。
第二,批发时间:把同一份时间卖给尽可能多的人,你要学会善用互联网技术把边际成本降为零。
第三,买卖时间:本质是个放大器,通过买入别人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效率、提高时间单价、扩大生产规模。
第四,收时间税:建立一个平台,让尽可能多的人在上面出售自己的时间,通过收税来赚钱。平台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从单点出发,先想清楚你能为谁赋能。
思考与行动
看完 ≠ 学会,你还需要思考与实践。
思考题1:你现在正在使用哪种交易时间的方式?你认为自己更适合成为哪种时间商人呢?为什么?
思考题2:你看到过什么有意思的批发时间、买卖时间、收时间税的案例吗?
思考题3:投资属于四种时间商人中的哪一种呢?你又该如何优化你的投资决策呢?
微信扫描二维码,把你的思考结果和学习笔记分享至学习社区,与其他同学互相切磋、一起成长,哪怕只是一句话,也会让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收获也会更多,还能让其他人从你的感悟中获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