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其结构性变化

1.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老年型)社会。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3%,65岁及以上达8811万,占总人口的7.0%。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13.39亿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的13.3%,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了3.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9%,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9个百分点。毋庸置疑,21世纪前十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十年。

如果从历史过程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累积和变化的过程,并将对未来产生长期、不可逆转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人口老龄化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是7.3%,到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为6.1%,表明这期间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所降低,但是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老年人比重达到7.6%,表明人口老龄化水平有所提高,之后这一指标进一步增长,具体情况见表1—1。

表1—1 中国各主要年份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

资料来源:姚新武、尹华编:《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见 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10923.ht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图1—1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比重都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来看,1953年为4.41%,1964年下降到3.56%,随后呈不断攀升的趋势,1982年为4.91%,1990年突破5%,达到5.57%,2000年接近7%,为6.96%,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达到8.87%。中国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与近几十年来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及人口寿命的延长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1—1 历次普查60岁及65岁以上人口比重的变化(%)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4154万,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有4225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长到7664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9697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为1.3亿。近年来,老年人口数量继续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了1.78亿,增量为每年500万左右,详见表1—2。

表1—2 中国各主要年份总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姚新武、尹华编《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计算整理。

2.低龄老年人口比例较高,人口高龄化趋势逐渐明显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中不同年龄组的人口出现结构性的变化。现阶段,老年人口中低龄老年人比例较高,但是高龄老年人的比例增加较快。

从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来看,2010年60~69岁组老年人口的比例最高,达到56.18%,接近六成;其次是70~79岁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为32.00%;比例最低的是80岁及以上年龄组,只有11.82%。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内部的年龄结构出现变化,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低龄组老年人口的比例在下降,而高龄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具体来说,与2000年相比,2010年60~69岁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了2.66个百分点;70~79岁组的比例变化较小,基本持平,仅仅上升了0.07个百分点;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则从2000年的9.23%上升到2010年的11.82%,上升了2.5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年龄结构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原因主要在于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

表1—3 2000年和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中的普查数据部分,见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pucha/2000pucha/html/t0302.htm; 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来。

3.人口老龄化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1)城乡人口老龄化倒置现象一直存在并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倒置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杜鹏、王武林,2010),中国也不例外。从最近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城乡之间不仅存在差异,而且城乡倒置有扩大的趋势。最近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均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乡村高于城镇,1982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市为7.40%,乡为7.80%,差异为0.40个百分点,随后一直都是乡高于市,差异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0.10、0.84和3.50个百分点。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与我国的人口流迁密不可分,人口流迁的主体是青壮年,流向是从乡村到城镇,青壮年流出以后会加剧乡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同时降低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

表1—4 1982—2010年中国市、镇、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和2000年数据引自邬沧萍、杜鹏主编:《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来。

(2)人口老龄化程度表现出地区间的不平衡

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有很大差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程度重庆最高,西藏最低,大陆进入老龄社会的省区达到26个。

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显著。不管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还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均是重庆最高,分别为17.42%和11.72%;最低的是西藏,分别只有7.67%和5.09%。不管是按照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的标准还是按照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的标准,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中,进入老龄社会的已经达到26个,只有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和广东没有进入老龄社会。

图1—2 2010年中国大陆各省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来。

图1—3 2010年中国大陆各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来。

(3)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格局发生较大变化,西部地区后来居上

在谈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的时候一般都认为地区间差异较大,中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上升(邬沧萍等,2004)。诚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上海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而部分省份一直到2010年依然没有进入老龄社会,这些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包括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广东作为东部省份,在2010年依然没有进入老龄社会,这一现象虽然有点出乎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广东作为主要的人口流入大省,年轻人口作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广东老年人口的比例。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中国不同省份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差在30年以上。从1953—2000年进行的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高于西部地区。

根据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1—5)我们可以看到,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山东、河北和河南;1964年的第二次人口普查河北和山东分别是第一和第二,第三名换成了山西;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名换成了上海,浙江第二,河北第三;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依然是全国第一,浙江和江苏分列第二和第三,这种格局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综观前五次人口普查,我们看到,排在前三位的基本是东部省份,中部只有河南和山西入围。但是,到了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是西部的重庆,第二名依然是西部的四川,第三名才是东部的江苏,中部的安徽排名第五,上海仅仅排名第六,中部的湖南排名第八,西部地区的广西、贵州和陕西分别排第十、十二和十四名。可以看到,西部地区的省份排名非常靠前。如果按照东、中、西的划分,东部11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96%,西部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也是8.96%,与东部地区持平,而中部8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79%,比例最低。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可以发现,如果说早期的东、中、西呈梯次格局,那么现在的格局则是“西部崛起,中部放缓”。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中国人口老龄化一度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实际上大部分省份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年轻化的趋势。从各省份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省份在1964年出现年轻化,例外的省区只有浙江、新疆、北京、天津和上海,这些省份一直处于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之中。虽然新疆1964年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于1953年,但是,新疆的年轻化出现在1964—1982年。另外一个与新疆类似的省份是贵州,贵州在六次人口普查的过程中两度出现年轻化,第一次是在1953—1964年,第二次是在1982—1990年,199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比1982年低了0.06个百分点,排名下降。但是,2010年贵州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却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甘肃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表1—5 六次人口普查大陆各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及其排名

资料来源:1953年、1964年、1982年和1990年数据引自刘爽:《对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思考》,载《人口学刊》,1997(3);2000年数据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中的普查数据部分,见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pucha/2000pucha/html/t0302.htm; 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来。

(4)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要素发生变化,人口流迁作用凸显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原因在于影响区域人口老龄化的要素发生了变化。有学者(刘爽,1997)曾经利用前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的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区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人口年龄结构自身的惯性力量和人口的迁移流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对于中国来说,总和生育率在20世纪90年代降到较低水平,而人口的迁移流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135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10229万;而到了2005年,流动人口数量继续攀升到14735万(段成荣等,2008);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21亿。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由于大量劳动力的外流,户籍人口数量超过常住人口数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部分西部省份常住人口总量与户籍人口总量差值为负值且数值较大,重庆为-430.37万,四川为-956.33万,贵州为-685.18万,广西为-556.80万,陕西为-107.54万。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较高主要是由于其年轻人口的流出。对于传统的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由于大量年轻人口的流入,其人口老龄化程度被动地下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总量与户籍人口总量差值为正值且数值较大,为883.40万,浙江为709.54万,江苏为369.78万,北京为705.83万。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一,浙江第二,江苏第三,北京第四。到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上海下降到第六,浙江下降到第九,北京下降到第十三,只有江苏还保持第三。对于前四次人口普查来说,生育是区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要素,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人口流迁在其中开始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到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其作用全面凸显。

图1—4 2010年中国各省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差柱状图

资料来源: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来。

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如此显著与人口流动迁移密不可分,上面的分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口流迁的作用,下面以上海为例具体分析人口流迁对于降低常住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同时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例分析常住人口老龄化与户籍人口老龄化的差异以及人口流迁的作用。

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年型社会的地区,早在1979年上海就进入老年型社会,比全国早了二十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大陆31个省份中,上海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15.1%,在全国排第四位。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公布的户籍人口总量和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计算,2010年上海户籍老年人口比例为23.4%。从这点来看,各省份人口老龄化的差异除了人口已有的年龄结构外还在于人口流动,上海作为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之一,2010年外来人口的数量高达1122.38万。由于流动人口的存在,使得户籍人口老龄化与常住人口老龄化的比例相差8.3个百分点。

事实上,在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出来以后,有学者(宋健,2006)曾经运用普查数据对各省份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进行计算。根据宋健的测算,我们对户籍老年人口与常住老年人口的比例差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各省份户籍60岁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常住60岁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差异较大的有上海、广东和北京,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其户籍人口老龄化比例显著高于常住人口老龄化比例,上海60岁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差值分别为2.85和2.18个百分点,广东分别为1.65和1.17个百分点,北京分别是2.05和1.42个百分点。而流出人口大省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户籍人口老龄化比例低于常住人口老龄化比例,这类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等地。

表1—6 2000年中国各省份常住老年人口和户籍老年人口比例(%)及其排名

资料来源:常住老年人口和户籍老年人口比例引自宋健:《流动人口不同归属背景下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载《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1)。其他数据根据宋健的数据计算而来。

4.不同性别老年人口的变化:女性老年人口数量超过男性老年人口

由于女性的死亡率较低,所以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男性的存活率低于女性,女性老年人口的数量多于男性老年人口。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性别构成来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老年人口0.87亿,女性老年人口0.91亿,女性老年人口数量稍多于男性老年人口数量;从其比例来看,男性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49.01%,女性老年人口占50.99%,女性老年人口比例比男性老年人口高了1.98个百分点,性别比为96.12。从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2000年60岁及以上男性老年人口和女性老年人口分别为6338万和6660万,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8.76%和51.24%,性别比为95.16。与2000年相比,2010年的老年人口性别比有所上升,上升了0.96个百分点。

表1—7 2000年和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构成状况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中的普查数据部分,见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pucha/2000pucha/html/t0302.htm;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来。

老年人口性别比随着年龄升高而不断下降,但是随时间推移而有所上升,区域差异显著。随着年龄的升高,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由于老年人口分性别年龄死亡率男高女低,老年人口的性别比随着年龄的升高会逐渐下降。具体来看,2010年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从60~64岁组的103.5开始下降;从70~74岁组开始,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下降至100以下,为99.0;其后不断下降,75~79岁组降至90以下,为89.7;80~84岁组降至80以下,为79.4;85~89岁组降至70以下,为64.1;90岁及以上组最低,跌破50,只有49.6。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口整体上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性别比则随之下降。与2000年相比,2010年60~64岁组的老年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65~69岁组的老年人口性别比持平,而其他年龄组老年人口性别比均有所上升。70~74岁组从2000年的94.7上升到2010年的99.0,75~79岁组从82.0上升到89.7, 80~84岁组从67.0上升到79.4,85~89岁组从53.4上升到64.1,90岁及以上组从41.7上升到49.6(表1—8)。

表1—8 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不同年龄组性别比状况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中的普查数据部分,见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pucha/2000pucha/html/t0302.htm;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来。

从各地区的老年人口性别比来看,老年人口性别比的区域差异非常显著。具体来说,比例最低的是上海的8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3.2;吉林仅次于上海,不过性别比超过90,达到91.0。31个省份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高于100的有5个,从低到高分别是内蒙古、浙江、北京、广西和重庆,最高的重庆达到107.0。

图1—5 2010年中国各省份老年人口性别比

资料来源: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