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 姜向群 杜鹏
- 1546字
- 2020-08-30 00:57:13
第三章 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从2000年中国人口进入老年型之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日益关注,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和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关注的焦点从以往人口寿命的长度转向老年阶段的生命质量,政府和社会也以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作为长期的应对战略,因此,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和照护需求已经成为政府政策的关注点和政策制定的基础。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于中国的老龄问题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它会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没有健康的身体,老年人就很难再参加生产劳动以得到劳动收入,在农村地区经济上会严重依赖子女或亲属的供给;其次是在居住方式上,没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照护,他们往往需要与子女住在一起,由配偶或子女提供生活照料;第三是在医疗方面,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往往伴随着各种疾病,因而不健康老年人的增多往往也伴随着医疗费用和家庭照护费用支出的增大。中国面临的各种老年人问题突出反映在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身上和家庭中。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一次直接以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了调查,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了解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数量和比例提供了重要依据,因而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人口普查的相关结果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全面、客观地评价了中国老年人。在谈到老年人时,通常人们会认为老年人是体弱多病的,很少老年人是健康的,因此会认为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增加医疗费用的开支和社会与家庭的负担,从而对老年人有许多负面的看法。那么,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真是这么差吗?
第二,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设计提供了基础。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是提供社会养老服务的前提,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关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分析结果,特别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结果对于规划发展各个地区的社会养老服务有着现实意义,也为正在积极探索中的社会照护保险制度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第三,客观反映了中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实际效果。中国在进入长寿时代之后,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已经接近80岁,寿命延长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否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延长的寿命是在健康的状态下度过的,还是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在病床上度过的?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各级政府已经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照护需求,在充分了解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政府可以更加明确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点领域,采取社会、经济、保健、社区服务等各项有效措施尽早干预,从而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针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调查是在以往我国关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调查基础上的新发展。在此之前,国家统计局在1994年和2004年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中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的问题是老年人生活能否自理,如能否自己穿衣、洗澡、进餐、如厕等,实际上是在调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上述数据对了解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但是这些调查关注的是生活自理能力,而不是健康状况,因而并不能说清楚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是否健康,老年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的。因此,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宝贵之处是它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而不仅仅是生活自理能力。
本章分析了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及地区差异、婚姻状况差异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