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拥护中国共产党
- 杨德山
- 1494字
- 2020-08-30 01:17:40
农民革命的回荡悲歌
鸦片战争后,鸦片的输入量十年增长了20%;洋布洋纱不断涌来,土布土纱销量渐减;沿海和内地若干手工业品的销路因外国商品的到来而阻塞,大批手工业者和农民陷入破产的境地。此外,土地兼并现象更为严重,阶级矛盾愈益激化,10年间大小农民起义达百余次。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这次起义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一,利用基督教来发动和组织群众。通过传教的方式发动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但运用外来宗教召唤大众并不多见。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将上帝打扮成农民利益的代表,而人间的皇帝则是妖王魔头;他自封为上帝的次子,受派到人间除妖;世间人人平等,都是上帝的子女,没有等级贵贱之分。这些主张对于消除农民精神上的宗法家族制度束缚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二,提出了完整的土地和建国纲领。历代农民起义均以某一时期农民的利益诉求作为行动口号和斗争纲领,但往往缺少战略考虑和实施可能。太平天国运动则不同,它提出了完整的建设纲领——《天朝天亩制度》。在经济方面,它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和财物国有制,并将土地平分给农民;它实行圣库制度,力图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建设一个“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的地上天国。在社会方面,它通过“两司马”这一农村公社形式和守土乡官制,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以军事和半军事化的方式组织起来。此外,它为保证官员队伍的质量,试行保举、升贬制度。其三,由于起义的领袖们多来自与西洋接触较早的两广地区,他们并没有盲目排外,更没有奴颜婢膝,而是强调国家之间的独立价值,共同信仰基础上的平等人格,互利基础上的正常贸易,抵制外国侵略者的威逼利诱,反映了农民起义者的民族气节。
位于广州花都的洪秀全雕像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为这次农民起义的意义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篇著作尽管在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但在措施上提出兴办邮政事业和新闻事业,进行政治监督,沟通上下信息,密切君民关系;重视法制建设,教法并行,恩威并济。在经济上,该书主张建设和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工业产业、交通运输业和公共福利事业;奖励私人资本,鼓励资本积累。此外,该书还以西方国家为参照蓝本,主张移风易俗,学习近代科技知识,传播基督教等。
尽管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革命势力发展到18个省,先后攻占600多个城镇,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但是和历代农民起义一样,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太平天国的造反说教披着宗教的外衣,初期确实有效。但当起义队伍发展至长江流域时,信这一改造过了的洋教的人很少,其影响力逐渐下降。到了南京后,消极影响渐增,破坏作用日显。东王挑战天王时,就利用了这一宗教形式,以上帝长子自称,压制天王。其二,农民领袖和起义军无法摆脱中国小农的自私、狭隘、短视、自满、腐化等局限,一旦取得阶段性胜利,领袖之间争权夺利、内讧闹剧就会发生,严重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其三,天朝田亩制度要实行的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在落后的技术条件下,这只是一种梦想而已。其四,将社会组织军事化,并在建都后废除商业、贸易,实行男、女禁欲主义,则违反了社会规律和人伦本性,而统治集团的纵欲主义更是对拜上帝教人人皆兄弟姐妹、平等相处的辛辣讽刺。其五,《资政新篇》表现出农民阶级力图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设想,这自然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它没有触及农民最切身的问题——土地需求,因此这种资本主义的图景也只是一种空想而已。总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失败表明农民斗争无法挽救近代中国积弱积贫、走向败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