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国杰研究纪念文集
-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
- 4字
- 2020-08-30 01:55:59
学界纪念
我们的旗帜
陈瑛
敬爱的罗国杰同志逝世,我感到非常悲痛。我与“罗老”的关系可以说是“义兼师友”。我们曾经是同学,年轻时就戏称他为“罗老”,一者是年龄相差较大,他是稳重成熟的“调干”,我却是来自普通高中的生涩学生,年龄差一个甲子;二者是他永远端庄严肃,虽然谦虚和蔼,却从来不轻易开玩笑。几十年来,我受到过他的许多帮助,从他那里学习了很多,在内心里我始终把他当作自己尊敬的一位老师。
罗老是我们伦理学界的一面旗帜。
首先,在志学和治学上,罗老一生追求真理,热爱学习。新中国成立之初,原在上海市委工作的他,虽然有着地下工作的丰富资历和“远大前程”,但是他却立志于学习,作出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放弃驾轻就熟的机关干部工作,考入刚刚建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当了一名普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自己的一生交给自己喜爱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勤奋好学,经纶满腹,而最大的长处是始终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就孜孜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60年代初,率先领导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编写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材,和冯定、李奇、周原冰等先生一起,成为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创始人之一。在尔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讲课,著书,写文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西方伦理学史。我参加过他领导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伦理学分卷》和《中国传统道德》丛书等等著作的编写,直接感受过他的治学原则和研究精神。与此同时,他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之中,例如参与编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纲要》,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如此等等,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建议,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和肯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正是由于他们老一辈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伦理学兴旺发达的今天,把一度曾被忽视的学科变成如今的“显学”之一。
其次,在做人上,罗老也是我们的好榜样。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一贯地关心和帮助同志,特别是在错误思潮猖獗的时期,在黑云压城的紧急关头,他能够挺身而出,同错误路线作斗争,保护许多处于困境中的同志。
“文革”初期,在批判吴晗同志的“道德继承论”时,他保护了赞成吴晗观点的姜法曾同志,让姜取回即将发表的有关文章,避免了被批斗的噩运。我们的另一位同学告诉我,在“文革”后期林彪和“四人帮”集团发动的“批邓”斗争中,虽然罗老自己也身陷“大批判组”之中,但是他却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就在北京市委的大门口,劝这位同学不要“跟风”,去写什么“批判文章”。
还有,给我们印象最深、使我们受益最大的是,他的那种对于自己近乎“苛刻”的廉洁作风。学生时代他是我们系的团总支书记,处处带头示范。后来当了教研室主任和导师,当了系里和学校的领导,特别是负责全国社科基金项目的审定等工作时,他一再拒绝学生和各界朋友赠送的“家乡土特产”,甚至不让他们登门。就连我们这些熟悉的老同学去看望他,也只能空手。只是在他退休之后,逢上年节去探望他时才敢送点茶叶之类的小礼品。在罗老当哲学系领导时,上级动员一批老教师退休,他首先让自己的亲人带头,致使在教育战线上共同战斗多年的老伴,连个合适的职称都没有评上就退了下来。
有些同志觉得罗老似乎为人过于冷峻,有点落落寡合、“不通人情世故”,其实这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高风亮节所在。试想,如果身为系主任、副校长,参与并且负责过全国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的他,不严格要求自己,徇情徇私,那又会造成什么后果?正是罗老的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和顾全大局的精神,鞭策鼓励和带动了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许多同志,尤其是伦理学界的同行们,不论在考场、编辑刊物,还是在审查课题等工作中,大体上都能坚持原则、严守纪律,发扬公道正派作风,保卫了学术界的这方净土。
罗国杰同志的治学和做人,集中在一点上,即自觉服从人民事业的需要,时时处处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个模范的共产党员。平心而论,我们今天的伦理学界,虽然进步很大,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无论我们的学术水平,还是个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和老一辈,和罗老他们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还需要继续努力学习和进一步的锤炼提高。
我同罗老除了师友关系外,还有一层机缘,就是我们还是“半个”同乡。他是河南人,而我家虽在河北,但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家和一些学校也曾漂泊到河南的南阳、信阳一带,到过罗老的故乡。我们在闲谈时,他曾经讲过那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日子,作为一位流亡学生,逃难时居无定所,不知何方是归处,每天只有几两面,找到当地的老乡借火做粥……这和我家当时的苦难境况极为相似。后来他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也是困难重重,充满危险。只是在全国解放后,他才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从事自己喜爱的教育工作,进行学术研究,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从亲身的革命实践中,他深深地感到我们党的光荣正确,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我虽然比他的经历见闻少了许多,感受不如他那样丰富强烈,但是在总的方面却是相同的。我们为我们的伟大时代,为我们自己的祖国而深感自豪,盼望我们的青年们能够珍视今天,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罗国杰是我们的旗帜,是我们的榜样,他和其他老一辈伦理学者们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他的去世是我国伦理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但是我们也有决心,要像他那样去治学,去做人。罗老这面旗帜会永远飘扬在我们每个伦理学界同仁的心里,启示并且激励着我们沿着他的道路继续前进。
本文曾刊载于《伦理学研究》,2015(3)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原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