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 阎明复
- 2022字
- 2020-08-30 02:10:21
分配到全总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会组织面临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工会工作怎样适应新的形势?为了更好地肩负起工会的历史使命,1949年12月,全总邀请苏联工会代表团来华,介绍苏联工会工作经验,指导开展工作。代表团有两个组,一个是顾问组,一个是讲师组。代表团团长是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团委员、乌克兰总工会主席柯列班诺夫,团员有苏联总工会劳动保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工资部副部长莫吉列夫。他们组成顾问组,在全总机关帮助工作。讲师组由三位专家组成:一位是日梅霍夫教授,讲授国际工会运动史;一位是马尔科夫教授,讲授苏联工会运动史;另一位是戈列金,他是苏联机器制造业工会中央委员会主席,讲授苏联工会实际工作教程。他们在全总天津干校授课,帮助中国培养工会干部。
为了迎接苏联工会专家的到来,全总专门成立了俄文翻译室,由李立三副主席办公室直接领导,并请来曾在苏联留学、精通俄文的林伯渠的女儿林利任翻译室主任。
1949年12月,我从哈尔滨外文专科学校毕业,和我们班的老班长傅也俗一起被分配到全总工作。12月底,我们到全总正式报到。那天,李立三正在一楼大礼堂主持会议,向苏联工会代表团介绍中国工会的现状。我们由李立三的秘书带入会场,李立三见到我们,向苏联顾问做了介绍,并对我们说来得正是时候,马上就工作吧!苏联老师来了,没有翻译,不能开课。随着李立三的爽朗笑声,我开始了在全总的翻译生涯。
我到全总后从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为苏联工会代表团讲师组在天津干校授课当翻译。那时全总干部学校设在天津,我们都称之为天津干校。它的前身是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经中央批准改组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校,由李立三兼任校长,狄子才为副校长。
1950年新年伊始,在狄子才陪同下,三位苏联专家到天津讲学。狄子才陪同苏联专家参观了学校,介绍了学校情况,和学校老师见了面。狄子才说,各地工会学习苏联工会经验的积极性很高,都要求派人来听课,现已有1000多名学员报到。我们建议上大课,即全体学员在一起听课,课后按班组讨论。每周安排6次课,每次课3个学时,每位专家每周上2次课。我和傅也俗负责课堂和教材的翻译。我们的分工是:我给日梅霍夫和戈列金翻译,他为马尔科夫翻译。
三位苏联专家性格不同,经历各异,讲课方法也不尽相同。日梅霍夫出身农民家庭,大学历史系毕业,是苏联著名的国际工会运动史专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曾以苏联工会代表的身份参加过世界工会联合会(简称“世界工联”)的活动,后任苏联总工会国际部副部长,时为苏联高等工运学校教授。日梅霍夫性格开朗,豁达大度,学识渊博,阅历丰富,在课堂上讲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极受学员们欢迎。戈列金专修机械工程,多年在工厂从事技术工作。他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工作严谨,在课堂上照讲义宣读,不多发挥。但他讲授的苏联工会实际工作教程是这次培训的主要课程,也是学员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他上课时,大家都认真听课,鸦雀无声。马尔科夫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只知他是一位资深的历史学者,多年从事苏联工会运动史的研究。在当时学习苏联成为时尚的情况下,他讲授的苏联工会运动史虽同中国工会的现实需要有相当距离,但也受到学员们的欢迎。
除课堂翻译,我们也负责三位专家带来的教材的翻译工作。这些教材,先由学校专门聘请的俄文打字员打出,然后再交我们翻译。对我来讲,翻译这些教材困难重重。不仅因为翻译量大,内容新,而且我的文化底子太薄。但我们硬是靠拼搏、靠学习、靠和同事合作,较好地完成了翻译工作。这些翻译工作,使我获益匪浅,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学期的讲课从1950年1月开始,到5月结束。我陪同苏联专家回到北京,并送他们回国。第二学期从1950年7月开始,到12月结束。
这一学期苏联专家讲课的内容同第一学期相同,只是增加了大课以外的辅导课,授课对象是相关教研室的老师、学生骨干。辅导课没有讲义,采取座谈形式。这一学期,我们翻译任务轻松了很多,便利用此机会,把第一学期苏联专家的教材译文重新校正了一遍,后来出版了这些教材。
1951年初,应全总邀请,苏联总工会派来第二批苏联工会顾问。组长是工资专家叶夫斯特拉托夫,组员有社会保险专家谢明诺夫、劳动保护专家库兹涅佐夫、文教专家库什涅鲁克。他们分别到全总工资部、劳动保险部、劳动保护部和文教部上班,参加有关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苏联顾问到京后,李立三主持了几次座谈会,向他们介绍中国工会的工作,我做了几次翻译。
20世纪50年代初,全总同苏联、东欧各国工会的交往频繁,而且每年都请苏联总工会派专家到全总机关担任顾问或到干校任教,帮助培训各种专业的工会干部。而当时全总的俄文翻译只有林利、傅也俗和我等几个人。后来全总领导想方设法,又调来一些人员,加强了俄文翻译队伍。1953年夏,第三批苏联工会专家到天津干校讲课,一部分年轻翻译和我们一起,直接给专家当翻译。还有几位年轻翻译留在干校教研室,帮助翻译专家的教材。1954年,这批翻译同干校一起从天津搬到北京,在新建成的学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