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
- 张雷声
- 18506字
- 2020-08-30 02:20:02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内涵与研究层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其研究的内容而言,不仅反映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说明了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而且也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说明了它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内涵和研究层次,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
1.何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问题,既和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有关,也和以什么样的原则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有关。只有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起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意的科学体系。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上,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原理相加而成的,有的学者干脆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或全部是指哲学原理。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些认识,尽管我们不能认为它是错误的,但至少是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实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学说之所以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这种完备而严密体现在它“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注:《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正因为如此,由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克服了旧哲学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由此而创立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把伟大的认识工具交给了人类,特别是交给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由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吸收英国及法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切合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中的真正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显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就表现在它贯穿于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中。这种“贯穿”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原理的相加,而是指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
所谓“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不简单地对应于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而是对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原理的高度提炼。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特征,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原理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反映,强调了对客观世界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整体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不仅是在各个层面上理解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对不同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认识,正是这些逻辑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整体性”不仅提出了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点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构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方法和原则。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成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原理的相加,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或全部看成是哲学原理的观点,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的一种误读。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能够反映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立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论,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
在我国,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认为苏东剧变表明社会主义垮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有的人抓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运用于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或偏差,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了;有的人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个别观点、个别结论、个别提法的“过时”,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体系“过时”了。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有的人回避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成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有的人在教学和研究中把丰富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呆板的教条,严重扼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命力。这两种态度无疑都是错误的,他们根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它创立之初就公开声明,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不仅符合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和根本利益,而且也是实现无产阶级利益和历史使命的前提。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它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特质。这一发展的规定性深深地蕴含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其运用中,不仅已经包含着发展这些基本原理的规定性,而且也包含着必须根据变化的历史环境和新的历史条件,对这些基本原理加以发展的规定性。马克思在提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这一基本原理时就明确认为,这一规律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在其实现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所写的“序言”也明确提到:《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其据以产生的具体情况的变化,将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到了晚年也曾提醒人们注意,不要把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一般原理,当作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如果这样做的话,那就会在给他“过多的荣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了他“过多的侮辱”。(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4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实际上,这样的“历史哲学理论”只可能是“超历史”的理论。如果不根据具体的历史环境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更新,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际上就不是“站在”、而是“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了。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原则决定其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当作标签贴在各种事物上,无疑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精神和发展实质背道而驰。
发展规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的一种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不断吸收同时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任何有价值的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要求人们向它膜拜的“终极真理”,而是从发展着的世界中不断丰富自身并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阐发出新的原理的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5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马克思主义150年的发展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的接触和结合中,是在关注和研究自己时代提出的最迫切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重大问题中丰富和发展自身并不断得到创新的。创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实际的结合之中,创新的基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开这一基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就会偏离正确轨道,甚至会成为曲解、背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代名词。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仅恩格斯强调过:“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5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而且列宁也作过说明:“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注:《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认识本国的经济和政治条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定带有自己特色的革命和建设战略,走带有自己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而且也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不是各个国家革命和建设战略、道路的具体答案,但我们却绝对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马克思主义被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宣布“过时”的一片喧嚣声中,列宁就曾提出:“现在,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遍及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同路人’,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受到了来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因此团结一切意识到危机的深重和克服危机的必要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是再重要不过的了。”(注:同上书,161~162页。)列宁的话对我们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仍然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论”和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态度,但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的关系上,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往往会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论”的一种方法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宣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时,首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了,以僵化的、停滞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完全割裂开来了。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还是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的割裂。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与时代发展、新的实际的结合,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实践之树的奇葩,是进行实践探索的科学。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关系上,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他们的一些预言并未能得到实现,他们的著作在今天最多只具有文本的价值;也有学者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在于坚持当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有学者认为,应该根据今天的现实需要来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从中挖掘出能指导当今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看法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误。
我们毫不讳言,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必须要进行文本研究。从文本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论述,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论述,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关于资本主义时代发展规律的论述,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探讨等。研究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献资料和经典著作,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体系和精神实质的重要前提。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通过重新审核和修订马克思恩格斯重点著作的译文,使译文更加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通过深入研究和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帮助人们深刻认识和更好地掌握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坚持当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否则哪里还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体系和精神实质呢!
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固然很重要,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又不能仅限于文本研究,必须走向现实,必须把文本研究与时代变化、与新的实际结合起来。一是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评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包括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新的实际的研究中,提炼出新的观点、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分析,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科学性,通过理论观点的提炼和升华,进一步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性、创造性,显现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强大。二是要和人们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走向政治教育实际的这一研究,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说明了对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在开展政治教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难点、热点问题中,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一般规律,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模式,开创新的政治教育局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性、创造性,显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普遍真理是实践的产物,它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创立的,也根植于社会经济实践。尽管今天的社会经济实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而认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经济实践要求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只具有文本价值了。马克思恩格斯从来就认为,一切真正的科学体系都是具体时代的产物,而不是哪个天才头脑的主观臆造。“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7卷,4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普遍真理是发展的,它的内涵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各国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各国实践的主题也是在变化发展的。恩格斯强调了他和马克思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创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局限性,他认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5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4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像一切科学一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通常都会包含着对前人某些原理的重要突破。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的结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因此,普遍真理作为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它不可能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还包括了后人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时代发展变化、对新的实际进行总结所揭示的普遍真理。这些普遍真理,在本质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
显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与时代发展、新的实际的结合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而不是根据今天的现实需要重新解读文本或挖掘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指导当今的实践,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性。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注:《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1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第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实践性、科学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科学而完整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反映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整体性”是它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是随着时代、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是在历史运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的。“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正是体现在这种历史性、联系性、发展性的统一之中的。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注:《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不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根本特征,而且也反映了历史性、联系性、发展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命力来源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科学的根本区别。列宁曾经指出:“早在1844—1845年,马克思就判明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之一,就是未能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正确评价这一活动的意义,所以,马克思后来在从事理论写作的同时,毕生都十分注意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问题。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都在这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注:《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应注重理论与当代现实的结合。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注:《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2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结合时代发展变化的实际,根据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和新任务,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遇到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作出新的思考和新的认识,再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活的灵魂,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及科学体系构建所提出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人类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它在知识占有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平。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中,在对科学真理的阐释中,体现了理论逻辑的力量和学术价值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它具有鼓舞无产阶级斗志、引导无产阶级沿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去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又具有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中,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等,也要意识到这一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也要意识到这一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把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体系之中。也就是说,要明确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保证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内涵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基本上是按照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分门别类地开展的。既然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整体性,整体性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的关键,那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提出,强调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性思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首先必须把握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
我国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研究基本上是按照三条思路展开的。第一条思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的角度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一诞生实际上就是一个整体,就是一块整钢,而不是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后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产生的形形色色的、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所谓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如人道的马克思主义、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等,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这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有碍于我们对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易于造成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碎片化和思想内容的片面化,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重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条思路从对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认识的角度出发,认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整体,而不是个别论断、个别结论的机械总和,必须要反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反对把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看成是没有内在联系的诸多理论的简单相加,把其他的经典作家与马克思对立起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应该是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原理的内在联系。
第三条思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要求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提高问题。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基础,没有这个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存在就没有必要。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教师各自的专业局限又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仍然存在着分科性,缺乏整体的视角。
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三条研究思路给我们提出的理论问题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的内容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的内容主线。这三大问题成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前提和基础。
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的立足点而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立足点只能是世界观、方法论。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没有唯物史观的创立,没有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就不可能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解剖,也不可能有剩余价值的伟大发现,更不可能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显然,没有世界观、方法论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就没有了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了。
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内容基础而言,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必须以世界观、方法论为立足点,所以我们才有可能清晰地认识到它的内容基础主要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没有这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内容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我们应该看到,这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内容是其中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它们应该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的主体内容。
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的内容主线而言,马克思主义在阶级性上表现为实现无产阶级的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在社会发展上表现为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当马克思实现了由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以后,他以对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问题的分析为思想宗旨,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形成了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以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交融在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严密的逻辑整体,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说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是马克思一生致力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规律探索、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话,那么,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成为马克思进行理论分析、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主线。思想路线和逻辑主线是高度统一的,没有思想路线,就不可能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逻辑主线;反过来,逻辑主线又是为思想路线服务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为人的解放、人类的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思想路线和逻辑主线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立足点、内容基础和内容主线构成了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来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问题。不讲世界观、方法论这个立足点,在理解整体性时往往会离开唯物史观,离开唯物辩证法的运用,离开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和利益;不讲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内容基础,就会在否定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基础上来谈整体性,或者片面地以某一部分来谈整体性,或者抓不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不讲思想路线与逻辑主线高度统一的内容主线,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时,可能就会产生偏离、误解,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看法。这里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的。
第一,整体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如前所述,世界观、方法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立足点,没有唯物史观,没有唯物辩证法,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中,唯物辩证法首先具体化为系统方法的运用。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它所属的整体中加以考察。系统方法在运用中强调的就是整体性,是要把需要研究的对象放到整体中来认识,不仅强调整体内部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强调这种联系是有一定结构和规律的,说明整体、部分、要素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说明整体离不开部分、要素,整体是以部分、要素为基础的,整体大于部分、要素,是部分、要素的集合,但不是简单的相加、机械的捏合。当马克思从对法学、历史学、哲学的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以后,他把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在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运用了系统方法。从最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要从“整体的联系”上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作出构想开始(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五篇结构计划”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中公开“六册结构计划”,直至《资本论》“四卷结构计划”的形成,不仅反映了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开展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用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整体,而且也反映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整体内部各部分、各要素的内在关联,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整体、部分、要素的运动变化。《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也是从整体角度展开的。马克思是把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个由多种要素按一定顺序和层次组成的社会有机体来阐述的。在这个社会有机体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是局部的,而是多种要素既包括社会关系层面的要素如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等,也包括产业部门层面的要素如工业、商业、银行业、农业等的集合,这个集合就是整体。从整体性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机械地捏合在一起的,而是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并通过一定的结构和这一结构的运动变化有机地统一起来的。列宁肯定并赞扬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整体性研究。他指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每一种这样的生产关系体系都是特殊的社会机体,它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和向更高形式过渡即转化为另一种社会机体的特殊规律。”(注:《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1卷,3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唯物辩证法还具体化为抽象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的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的统一。逻辑的方法就是思维推理的方法,就是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展现的各个范畴之间的辩证逻辑联系。而历史的方法是指按照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逻辑的推理、范畴的辩证逻辑联系无疑是对历史的一种理解,是用概念体系来理解历史。一般而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就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进程要符合和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也要看到,思维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不是绝对一致的,历史的发展往往具有跳跃性和曲折性,思维逻辑进程要处处跟随它就必然会受到无关紧要材料的干扰,因此,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只能是大体的统一。无论怎样,逻辑反映历史,既可以展示现存的社会结构整体及它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揭示社会结构整体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趋势。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研究社会结构,就是对这个社会结构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研究。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无论是“五篇结构计划”还是“六册结构计划”,在篇章结构的布局上对商品、货币、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市场、危机等问题的研究,不仅反映了一国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而且还反映了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关于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生产等问题的分析都是逻辑反映历史、理解历史的过程,正是在对各要素内在逻辑联系分析的基础上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研究。
第二,整体性是理论的内在逻辑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是一个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原理构成的,而这些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原理就是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这一方面来说,从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开始,到列宁完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研究,为我们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以贯之”性,其中的“之”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内容,其中的“一”反映的就是整体性的基本原理。只有贯穿于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基本原理才是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然是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当然是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这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认识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的基本原理,但是,也包括了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雇佣劳动、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原理对客观世界表现出整体反映,对客观世界、人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表现出整体研究,而这种反映和研究不仅强调了客观世界、人、人类社会各个层面各自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客观世界、人、人类社会不同层面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正是这些不同方面的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才使我们能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贯穿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也通过实践化、时代化、民族化反映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关于规律性认识的实践化、时代化、民族化,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内容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深入透彻的研究和贯彻,既表现在世界观、方法论的研究和贯彻上,也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体反映的研究和贯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理论,即无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或是其他理论,都是对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和运用。
第三,整体性是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的统一。我们称之为历史的整体性。内在整体指的是马克思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即逻辑进程。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从马克思自身的思想发展来看,逻辑发展进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的重要方面,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整体。其二,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叙述来说,研究过程到叙述过程反映的就是“生动的整体”到“思维具体的整体”的过程。马克思对理论问题的研究是运用抽象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抽象分析得出理论观点的过程,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就是“生动的整体”,而研究得出的理论观点要通过范畴的辩证转化构建理论体系叙述出来,这就需要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而这一过程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思维具体的整体”。就《资本论》而言,起点的商品就是通过运用抽象法从“生动的整体”中抽象出来的、最能反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现实的、最一般的、最简单的经济范畴,而从商品到地租,中间经过了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利润、生产价格等一系列的环节,这个过程就是反映“思维具体的整体”的过程。“生动的整体”和“思维具体的整体”是统一的,因而研究过程和叙述过程是统一的,它们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在整体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外在整体是相对于内在整体来说的,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从马克思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整体性就是外在整体。说到底,外在整体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开放中不断前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整体性。它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不仅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且也要求人们始终要跟踪研究现实的发展变化、密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每一个突破性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体现。
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是统一的,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无论是在马克思自身的思想发展中,还是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叙述过程中,都反映了方法整体与逻辑整体统一于历史整体的发展。无论是在马克思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个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也都反映了方法整体与逻辑整体统一于历史整体的发展。因此也可以说,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的统一,反映了历史整体,反映了方法整体与逻辑整体统一于历史整体的发展。
整体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整体性是理论的内在逻辑联系、整体性是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的统一,这三个方面不是割裂的,也不是并列的,它们本身就构成一个整体。讲方法整体时离不开逻辑整体,讲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统一时又必然要涵盖方法整体和逻辑整体。这三个方面的交织交融构成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理解。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研究层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研究中,我们还应该看到研究的层次性,即理论层面、学科层面、课程层面。前面我们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论述,基本反映了理论层面的研究。下面我们着重来看学科层面和课程层面。
整体性不仅是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而言的,同时它也是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而言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三个学科之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这本身就意味着要从整体性角度来研究和建设这个学科,如果我们还局限在从某个组成部分的角度来建设和发展这个学科,那么,出现的结果就不是在发展这个学科,而是窒息这个学科,从而这个学科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整体性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紧密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是以这个学科内在的六个二级学科存在着差别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等基本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差别构成整体,整体性表现在哪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是这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这就是说,整体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体系上。
这种内在逻辑体系概括地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其基础理论的地位,为后五个二级学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后五个二级学科,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趋向。第二,前五个二级学科以其理论及理论与历史、现实结合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上的研究取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的整体性就表现在它不是分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来建设自身,也不是只管自身的发展,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要求下来发展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要求就是: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这个现实包括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也包括了人们的思想实际;二是对各种不同的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整体性除了体现在它是最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学科之外,还可从它的研究范围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基本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这一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分门别类的研究有所不同,它要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和内在统一作出研究,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层面是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研究。这一研究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评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第三层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及其方法进行研究。这一研究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特点,阐明了对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难点、热点问题中,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般规律,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范围的这三个层面,基本反映出它与一级学科所属的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即它不仅奠定了其他五个二级学科研究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其他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在教学上有着整体性的要求。首先表现在它不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哪一个部分,它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客观规律的阐明,对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阐明,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哪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独立解决的,它实际上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来解决。
其次,从学科与课程的关系来看这门课程的整体性,我们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理论界近几年的探讨中,深入形成了学科与课程存在着紧密联系的共识,但在是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二者就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人认为二者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有人认为二者具有对应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在课程的整体性问题上,应该看到它与学科的联系,但不能因为有联系,就认为学科与课程是相对应的,实际上课程教学的内容不是由某个二级学科建设的内容来设定的,它需要来自各个相关学科建设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讲授的内容显然不只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成果,它还需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学科,甚至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支撑。如果把课程与学科一一对应起来,对课程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对学科建设同样也是不利的。这样,也有碍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整体性的理解和贯彻。
最后,从学科与课程的关系来看这门课程的整体性,我们还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也不存在相互等同的关系。在现实中,往往存在易于把学科与课程二者等同的倾向,带来的后果就是注重对课程的教材体系、教材所展现的理论内容、教学实效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的考核和环节等问题的探讨,而对什么是学科,怎么加强学科建设并不重视。其实,学科与学科建设是要有更为宽阔的视野和厚实的基础的,它不只是包括课程建设的内容,还包括学科本身的内在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的建设。其中,学科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学科内在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资源投入的优化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必须有世界的眼光、战略的眼光、创新的眼光,有整体发展的眼光,能够站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度,不仅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研究,而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不仅注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而且注重面向社会不同群体的教育、宣传内容及方式的研究。因此,学科建设考虑的并不只是课程开设问题、教材或专著的编写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教学或单纯的科研问题,而是在教学与科研集为一体的基础上,怎么把教学与科研制度化、规范化的问题,怎么把教学与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教学流程,转化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教育宣传过程,从而推动和保证教学与科研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学科建设既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谈教学问题时,强调老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意识,既说明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说明了课程建设是无法取代学科建设的,也说明了课程建设的整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