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誉、地位的最优分配:组织中的非物质激励
- 姚东旻
- 1652字
- 2020-08-30 02:27:39
序言
借用Bruno S.Frey(2008)的话说,如果一个外星人看到人类在地球上的社会生活,一定会震惊于数量庞大的各种排名、奖章和荣誉称号。现实中,很少有哪个组织是仅仅依靠物质刺激来融合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的,更为普遍的是,荣誉、地位、排序等非物质激励与货币刺激(薪酬、奖金)一起相互匹配,混合使用。这样,自然引出一个理论问题:作为一种激励手段,荣誉、地位等非物质象征物如何融入主流的组织经济学框架,如何寻求荣誉奖励的最优配置方案?
本书在一个异质性多代理人的委托代理框架下,引入参与人的荣誉比较与认知偏差这两个行为因素,期望对这一问题进行模型化的解答。作为理论模型的案例与旁证,文章大量参考了我国古代勋爵制度的历史学文献,以及当前欧美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典型事实,试图借助模型的抽象力对多样化的荣誉授奖程序和规则作出解释。在技术上,除了假设—演绎的证明之外,本书采用了数值模拟的方式使得部分命题具有可视化效果。本书分为五个章节,各章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引言。我们普遍考察现实世界中组织激励的手段和方式,确认了荣誉奖励的确作为物质刺激的重要补充,广泛且持久地存在,并且在文献路径中,提出了本书研究的理论定位与可行方案。
第2章,锦标赛理论的反思与模型的文献基础。在这一章,我们重点对组织经济学中的热点理论——锦标赛理论进行了全面分析。我们指出,荣誉、地位、排名等非物质奖励的特质,将进一步放大、强化锦标赛理论本身的局限,因而我们必须超越主流理论,对组织中的荣誉激励提出新的模型解释,同时基于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模型设定提供文献基础。
第3章,基准模型。在完全信息一期框架下,我们引入了具有荣誉效应、认知偏差的异质性个体,在多代理人框架下,基于最优合约设计的视角研究了委托人如何在荣誉奖励和薪酬激励两个维度上作出最佳的组织运作决策。
第4章,静态非对称信息下的扩展。在完全信息被扩展为不完全信息,异质代理人的特征信息被“私人化”,从而使得委托人无法对代理人进行准确辨识的情形下,基于完全信息的“个性化合约设计”就不再有效,因此,我们引入了代理人之间的静态纳什博弈来刻画此时委托人的最佳合约安排。
第5章,模型的总结及其现实意义。本章总结了模型发现,并提出了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面对具有荣誉比较效应与认知偏差的代理人,若委托人希望以荣誉和薪酬混合的方式,激励所有代理人都努力工作,则势必破坏直觉意义上的“公平”。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代理人为了获得更高的荣誉,一定会力图扭曲委托人的荣誉授予,因而荣誉奖励对象或内涵品质的多元化,对于组织激励和组织公平来说至关重要。
第二,最优荣誉奖励的合约安排是状态依赖的,针对不同的状态实现,荣誉分配规则都有其特殊含义,并且高度依赖于代理人的参数特征。并不存在一个我们在标准模型中常见的“多产多得”或者标准锦标赛模型中“胜者通吃”的单一教条,这一特征体现了荣誉奖励合约的复杂性、多样性。
第三,在我们所设定的经济环境中,当信息不完全时,通常被认为低效的固定合约,却可以通过高低混合的荣誉薪酬组合的方式激发全部代理人都努力工作,从而使得最大的激励效能以纳什均衡的形式稳定出现。
文章的贡献或者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研究视角来看,本书系统考虑了组织中的非物质激励,并提出了荣誉奖励等精神象征物与薪酬刺激相结合的最优合约设计方案。荣誉、地位、排名是组织中普遍使用的激励手段,本书的研究使得这些手段能够进一步融入组织经济学的规范话语中。
第二,在模型构建上,本书引入了异质化的多代理人委托代理框架,并且考虑了代理人的行为因素——具有荣誉比较和认知偏差。这样的设定符合当前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前沿方向——行为激励理论的内核,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并且能够较好地捕捉荣誉奖励在组织中的核心特征与功能。
第三,在文献分析方面,来自跨学科的实证证据为构建模型的基本假设奠定了基础,同时来自历史学研究的案例材料为本书的命题结论提供了丰富的旁证。